对联写作第十六讲:对联格律及马蹄韵七。
《对联的隔》
对联,讲究对而联,而不是上/下句没有关系。但关系太大,就是对联的一大忌,合掌;那没有关系,就是另一大忌,隔;抛开无情对和诗钟不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其实有的无情对也是有统一的主题的。别人的上句出来,我们不能脑袋一热,随便就对,要考虑的是与上联意思的和谐,不要东一锄头西一棒。从平仄上相对,从意境上相联,这才是对联。对于这个隔,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联律通则》没有对合掌有明确的规定,我估计是因为有无情对的存在吧,但是,《联律通则》第六条有这样的规定:“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所以,我认为,抛开无情对和诗钟不谈, 隔也是一大忌。隔是比合掌更为严重的大忌,因为合掌是指上下联的语境是否重复,仅仅是让对联的容量变窄,但是隔,却不能构成对联。有人说”对联分为对句和联语,对句就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举了个无情对的例子;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其实这种解释是牵强的.因为对联,是一个词,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就是对而联之,而不是将它分开,对句和联语的组合体.其实无情对也有自己的意思,也有自己的写作手法.毫不可气的说, 它也是对联的一种,你不能把它当成单纯的对句来草率的打发了,.如果单纯的一个对句,就称之为对联,那就不用《联律通则》了.
一.“隔”的定义:
“隔”,不但对联有,诗词也有。虽然诗词的隔与对联的隔的含义不太一样,但本质是相同的。而最早提出“隔”而形成文字的,也是在诗词上,来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用了三十九,四十,四十一这三章的内容专讲词的隔.虽是有些朦胧,但也能知大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他提出两个概念,即景隔和情隔.而用于对联上,我认为,“隔”,指在对联中上下联不但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也没有统一的主题内容,上下联不合谐。比如:描写的景物、时间空间、意境内容相距甚远,比如一个在白天,一个晚上;一个在南极,一个在北极;一个写哭,另一个写笑,这都是隔的范畴;为了便于讲解,我们将其分几个大的部分:
景隔:
现在,人们对这个概念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现在有好多人都提到了景隔,陌生是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来解释什么是景隔.有人说'' 景隔'是错误的,很多古人的对联都不在一个景,而且古代的那些对韵书都有好多句子都是景隔的,如《笠翁对韵》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行乐游春圃,工谀病夏畦。”
《声律启蒙》中的 ”春日园中莺恰恰,秋天寒外雁雍雍”
等等,都是景隔吗?古人是不会错的.也有人说是正确的,在上下联中, 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不在一个时间,或者不在一个场景,上下联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场景不和谐,画面缺乏美感。其实这都是太过偏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景隔没有正确的定义;首先我们知道, 对韵书,不管是《笠翁对韵》还是《声律启萌》,都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而不是对联;所以它的布局声韵协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即读起来琅琅上口,又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因此,你不能用对联的内容去要求它.其次,古人写的好多都没不在一个景内,但是,它却有统一的主题,有了统一的主题,这个联就不能算是景隔了,所以,你不能因为别人说景隔,就说什么古人错了,这样很偏面的.那什么是景隔呢? 景隔原是建筑用语,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我国园林含蓄有致,意味深长,忌“一览无余”,要能引人入胜。凡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手法称为隔景。它的方法有实隔:游人视线基本上不能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以建筑、实墙、山石密林分割形成实隔;虚隔:游人视线可以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以水面、疏林、道、廊、花架相隔,形成虚隔; 虚实相隔:游人视线有断有续地从一个空间透入另一个空间。以堤、岛、桥相隔或实墙开漏窗相隔,形成虚实相隔。王国维引申到诗词当中,他在《人间词话》中说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我们用到对联上也同样,所以,景隔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创造,也不是某些人说的网络上流传的词语.什么是隔? 隔,故名思义,就是在上下联没有任何逻辑关系,也没有统一的主题内容的前提下,出现了上下联不同季节、时间、场景和画面.景隔,使对联的景物不和谐.所以,对联的景隔,从本质来讲,还是对而不联.不是说你把字和词工整的对出来,就算是对联了,其实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同时, 景隔,也是我们对联的初学者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主题统一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却很复杂,让人很难掌握.我们要看一副对联的景是隔还是不隔,首先要分析它有没有统一的主题,内在的联系,然后再看其景的内容.
我们来看一联:
“秋冷千林瘦,春浓百陌芳”
这副对联,没有统一的主题,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上联秋色萧索,情感是非常伤感的,从冷与瘦之中可以体现作者的低落心情;而下联春光花芳,情感是非常明媚的,从浓和芳之上可以体现作者的欣赏之情.所以,看不出作者的意图.我们在看画面上,上联写的冷秋瘦林,下联转而春好芳浓.上下联画面杂乱,季节也相隔.这就是因为景隔而造成的非成功的对联.
我们再来看,
”雨润飞红春色好;霜白落叶月光寒”
说实话,这副对联,单单地看一句,挺不错,但是合成对了联,就杂乱无章了.首先它看不出作者要构筑什么意境,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而是单纯的为对而对.上联景色春意盎然,可见作者的心情是非常舒适的;下联却一反常态,景色变得一片萧索,作者的心情也是低沉的;这两联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很难判断的清.我们再看景色,上联写的是细雨飞花春意盎然,下联转而描写深秋冷月枯叶寒霜。上下联画面杂乱,而且季节相隔,因此,这就是景隔了.而场景也是景隔的一种,
我们再看这个例子,
”案上墨香诗隽;阵前马吼戈红”,
这副对联,首先没有统一的主题,上联是在案上写诗,意境很醇厚,非常的洒脱;下联却是在马上杀敌,金鼓齐鸣,杀人见血,惨烈无比; 不知道作者要表达的什么意思.而且,上联和下联不在同一个场景内,谁也不会认为在案边与在战场是一个场景,所以,这也造成了景隔.
其实有好多对联表面的场景和景物是不在同一个范围内的,但是它却有自己的主题或内在的联系,我们通过对联,能够清晰地看出什么相要表达的是什么,构筑的是什么意境,因此,这不能算是景隔.
比如:
“春种一颗粟,秋收万斗粮”;
我们分析一下,它的上联是写的春,它的下联却是秋,这是不在同一个季节内;但是,我们看一下,这两句却是有内在的联系,是一个因果句, 因为春天种子,所以秋天才能收获,一份种植一份收获.同时也说明了从种到收的时间之长,辛苦也就在不言之中了.所以,这不能算是景隔, 而是一个因果关系的流水对.
再比如
“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这副对联,上联写的是晚上,而下联写的却是早上,这里不是在同一时间段之内的场景;但是,它们却是有内在的联系的,就是读书,上联是读书,下联也没离开这个主题,而且有味联第下联,说明从晚上看书入迷,至到了第二天的早上,这是构成了一个顺承关系的流水对;
有些对联,从表面上看是景是隔的,但是加上了标题,用到了特定的场合之中, 联系场景,也会产生不隔的效果.
比如:
”十分春水双檐影; 百叶莲花七里香”,
这是金棕亭博士(兆燕)扬州西园濯清堂联。上联是春天的景物, 下联是夏天的景物,单纯地去分析这个句子,又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有了扬州西园濯清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上下联便有了统一的主题了.是为不隔.
再比如苏州圆妙观七星潭阁联:
”千树桃花万年药;半潭秋水一房山”;
上联写的是春天,下联写的是秋天,看似是隔的,但是有了七星潭阁 特定的背景,便统一于这个主题的平面之内了.
再如徐悲鸿的自题联,
“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
上联写的秋天,下联写的是春天,上联壮阔,下联柔美。这种不论在季节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是有隔的嫌疑了.但是,它却是有个统 一的主题,首先我国领土辽阔,不两只的季节,不同的区域的自然景 观是不同的,通过这种对比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副美丽的山河长卷。更重要的是,它有自己的主题,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心怀。每个人, 都有意气风发的一面,而做为一名男儿,都梦想着骑着白马驰骋在秋 风萧瑟的辽阔塞上,感受着心中的热血澎湃,一时不勉豪情万丈。名马的豪情,美人的柔美,都是一个男人的所爱。
“曾因酒醉鞭名马, 生怕情多累美人”,
白马如斯,江南如斯。初春杏花遍地、细雨润泽的江南,如同一个娇柔的美人,抚摸着作者的内心深处的的柔软,展现的是男子的柔情。塞上的空旷也罢,江南的多情也罢,都融合在作者的风流之中了。所以,这副对联不是景隔。我们下面通过两两对比的联,来进一步说明景隔与不隔。
第一联:
“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
春风袅袅, 扶疏绿竹正盈窗”;
第二联
“秋雨潇潇,零落黄花伤满径;
春风袅袅, 扶疏绿竹正盈窗”;
我们来看这两联,其上联都是写秋,下联都是写春,但是,第一副联不是景隔,第二副联却是隔了。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两联有什么不同。第一副联的上下两句在意境上是一致的,都是欣赏的意思。如果给它定个题目,那就是一副隐居的画面,抛开了尘世的喧嚣,秋天时, 感受雨的潇潇,满径的黄花烂漫无边;春季时,感受着风的袅袅,盈窗的绿竹惬意盎然。浅一点来说,上下联的感情基调是相同的,欢乐的漫步,舒适的欣赏;让人想到宋代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再看第二联,虽然和第一联的景是一样的,但是却没有统一的主题或内在的联系。一写伤,一写适,即没有无情的特点,也没有普通联的特征,故显得凌乱。因为,零落,与烂漫, 都与伤,两个词背后的感情色彩截然相反;再如下面的两副对联,
1“夏居月下听鸣竹;秋伫篱前数落花”;
2. “夏居月下听鸣竹;秋上篱前悲落花”;
这两联,都是上联夏景下联秋景,而且从景物的布置上来看,都是一样的,它们算不算景隔呢?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联一个“夏居”, 一个“秋伫”,表现的是作者的两个时间段的活动;而“听鸣竹”和“数落花”则是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感,所以,整幅对联是表现作者恬淡, 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截取了夏秋两季不同的景物,对于自然更替乃至世事沧桑赋予作者的独特感悟。貌似隔景隔意,实则联系紧密;而第二副联,却是没有统一的主题,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上下两联的心境完全不同,所以读上去很不协调,一写适,一写伤,看不出作者的立意是什么,这就是景隔了。这样的联还很多,如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枫叶半山,秋去烟霞堪倚杖;
梨花满地,夜来风雨不开门”
等等,都是表达的是作者的对于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界的认知;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两副对联,
1 “春花花易老,秋月月长清”
2“秋月云端见,春花风里拾”;
这两联,景物都是一个春、一个秋,也都是春花,也都有秋月;从 感情色彩上来看,第一联的上下联是相反的,而第二联的感情是一致 的。那是不是说明第一联是景隔,第二联不是景隔呢?其实未然,我 们判断是否景隔的依据是有没有统一的主题或内在的联系,若是没有, 就算是感情色彩一致,也算是景隔。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联用春花做比喻,表达了红颜易老,青春易逝;人生,也都如这春花一样, 从生到放,从美丽到凋零;而对句的秋月,却是一种永恒,一种自然 界的永恒。以永恒的月来对短暂的春花,更显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奈之 情。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说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这种手法在诗中大量的表现,曹植的《送应氏》: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阮籍的《咏怀》:
“人生若尘露, 天道邈悠悠”
等等;所以,第一联是有主题的,显然是副好联;而第二联是个纯粹写景联,仅仅描写了两种不相干的季节景色,虽然情感上是一致的, 但没有统一的主题,也没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是为景隔;在比如
“桃园去岁众芳闹;
小圃今朝百树稀”,
这个例子,上联虽然是春景,下联是萧索之季(秋季或冬季),但是却有去岁和今朝相联,形成一个流水对,通过上下句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主旨,.这个主旨就是,流光易逝,青春难常. 整体读来,有触景伤怀的人生况味. 与上副对联月的永恒不同,作者是用过去的繁华来对今朝的稀索,比起月亮的隐喻,更加直接地反应了作者的心境,让人不胜感叹。还有些对联,你看不出来明确的时间或空间,只能从季节的景物上来分辨出来,这个是由于南北地区的差异,造成的景象不一样,也是常见的,这样的对联也是最难判断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就是因为地势的不同,而造成的桃花晚开。遇到这样的对联,我们不能轻意的下结论了。比如
“驿旅客逢梅子雨,
池亭人挹荷花风”;
我们想要理解这副对联,必须知道什么是梅子雨和荷花风;晚春、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6 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荷花风呢?荷花的花期大约是六月至九月,根据南北地域的差异,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江南的荷花早一些,而北方的荷花要晚一些。所以,这两个地方论江南的话,应该季节是一样的。这副对联又有统一的主题在里面,就是羁旅愁思;我们再举一个例子,
'清荷听雨碧波醉;
枫叶吻霜霞岭羞'
上联中的清荷与碧波,大多为夏天,即使不是夏天,也与霜不能同存;而下联,却已是深秋,深秋之荷多为枯荷了;而且两联纯写景, 而没有统一的主题和内在的联系,这就是景隔了;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例,
“静水横舟凭柳钓;
微风斜月任松簪”;
静水、横舟、柳丝;微风、斜月、翠松,都可以是同一副画面里的东西,一轮明月笼罩着大地,一条小舟静横在绿水之上,岸边的松柳在微风中轻摇 多么清雅的一幅画。这副对联不是景隔。
秋冷千林瘦,春浓百陌芳”
怎么才能避免景隔?在应对时,在上联景物周围寻找下联的对应景物, 使上联景物同在一幅画面,这样能很有效地避免出现景隔。如上联为:“荷盏临塘斟月色”,此句审题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明月当 空的夏夜,荷塘中的荷叶随风而动,如正在向水中浅斟月色。应对时, 我可在荷塘周围寻找应对景物,如对“柳琴横岸奏风情”,这就使上 下联在表面和内里都融入一个画面里;也可在荷塘以外寻找应对景物, 如对“草笺铺野撰风情”,虽有点隔景,但隔不远,与上联也形成一 对相互辉映的条幅。但是,你不能用初春的景或冬天的景、深秋的景 物来对此上联。
情隔:
王国维在人间诗话中写道:“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至于什么是情隔,并没有做明确的说明, 只是其中个味,任后来人叙述罢了。”王国维认为,境界有两种,“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综上分析,所谓的情隔,是在没有统一主题或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对句与出句的上下联感情色彩不一致,或者是对句与出句的志向、品格和前面的不一样。
比如:
“山路踏青风满袖;阳关辞故泪两颊”;
这副对联,上联描写的是登山踏青,微风吹袖,一身清爽,满目苍翠,惬意无边,体现了作者的愉悦之情;而下联,却是阳关送别,踏上异乡的征程,一时情不自禁,泪如雨下。上联的感情是愉快的,下联却情色一变,由愉悦变得伤感,上下联是两个事件,没有统一的主题,更没有内在的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情隔了;那为什么要加个是在没有统一主题或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呢?其实,不管是景隔,还是情隔, 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无从谈起,我们在讲景隔的时候已经讲过了。我们再看一例,
“水有青山歌婉转;花无绿叶梦支离”,
上联的意思是,水因为有了山的相伴才唱出动听的歌,暗含了花为悦已者容的意思;而下联的意思花没有绿叶陪衬,连梦都会支离破碎, 这里暗含着一个孤单了;从感情色彩上来看,上联是欢快的,下联却是苦闷的,在情感上是反的,那它属不属于隔呢?答案是否定的, 不属于。因为它有一个统一的主题,那就是孤独和苦闷!通过上下两句的对比,作者把老种花红无人赏,无边的寂寞书于笔端,这就是对比,也就是我们说的反对了。再比如
“坚持重道尊师方向;
反对贪污受贿作风”,
这副对联,明写了两件事情,但是它却有统一的主题,这个统一的主题,是用坚持和反对相联,表达了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它的目的性很明确,不管有没有标题,它都构成了流水对。教育是教人树人之地,应该是一片净土,但是,却也被这世间的贪污受贿之风所侵蚀,让人不胜感叹!再如
“西疆腾热浪;北国化冰封”,
这副对联,写的是两个内容,上联写的是西部大开发,而下联却没有任何情感,也没有深义,属于情隔。我们再来看一个联,
“春花红一瞬;秋菊香三秋”,
这里单纯的写意联,是两个事物,春花的短暂来对秋菊的长久,这是一贬一扬,一舍一取,上下联表达作者的的品格情操,这种联都有统一的主题或内在的联系,所以不是情隔;再比如
“分一缕春光入户;带三分萧瑟回家,
上联的意思是希望春天的闲适和明媚,带给家中祥和的气氛;而下联,却变的是失望,萧瑟,这是两个感情,而且,上下两联又没有统一的主题和内在的联系,看不清楚这副对联到底写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上下联的情感不一致,这就是隔意。其实有些句子很难判断出是真的隔还是假隔,比如
“静水横舟凭柳钓,新亭满酒待朋来”,
有人说它隔了,因为它与第一句的意境不符合,其实也不能算是完全的隔。首先这是一副图画,上联是作者的所见,下联是作者的活动, 在水静横舟的括闲之中,作者置酒新亭,等友人共饮,这也体现了同一种心境,并不是突兀,是有内在联系的。但是,论句子和上下联的紧密程度,却并不是太完美。
不论是景隔还是情隔,都是内容不相关产生的,而在当今的网络上, 由于是“你对我出”,有些是随心所欲的娱乐,故而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一般来讲。情隔会出现在意境联、叙事联、言理联之中, 意隔则会出现在所有类型的联之中。避免意隔,也必须如避免情隔一样,必须充分透切地体会了出句的“情意”, 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我们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
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
对句:1“药到人死土郎中”
2“字正腔圆洋教授”
3“肢碎身残泥菩萨”
4“活血化瘀金罗汉”;
我们分析一下,第一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猛一看似有些无情对的味道,“铁观音”来对“土郎中”,颇有讽刺之意。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却没有无情对的特征,这就是隔了;第二个是一个无情对, 但是却并不好,没有什么深意在里面,可以说是为了无情而无情,不出彩;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和出句的“味醇香郁”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而是铁观音是茶的名字,和“泥菩萨”相对,也不算工整;第四个“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诗情画意谢谢您的惠临赏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