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乡路.心路
去年,期待已久的梅平高速开通,意味着从梅城回位于兴宁北部的老家缩短近四十分钟的车程,为游子返乡提供了“捷径”。带着憧憬和兴奋,找了个周末特地感受这条新路,双向四车道,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群山之间,气势磅礴。驾车行驶在乌黑的沥青路面,沿途青山绿水尽收眼底,车窗送走了屹立两旁的景观树,绵延的青山不断远去,似离别多年的老友,追着把尘封多年的“记忆匣子”双手奉上,徐徐擦拭着记忆的底色……
这是一段从镇上中学距家十多里的山路,二十年前,在沟壑蜿蜒的山路上,一个少年骑着自己从废品店买来零件组装的杂牌自行车,谦卑地跟在一辆辆锃亮崭新的自行车后面,车架的木箱里装着米、咸菜和萝卜干,这是他在学校一周的口粮。后来,随着年级递增,同行的人越来越少,少年也曾想过放弃,随同伴到珠三角“追梦”闯荡,但想想父亲佝偻的身躯和读出名堂的期盼,只能沉默坚持。十多里山路,伴随着他的依然是或风或雨、或晨光或寒露,偶尔在稀疏或明的星夜,抡着自行车攀爬在山路,陪伴的还有不规整车轮发出的嘎吱声,自成曲调,在人迹稀少的山坳里悠扬回环,很有“打草惊蛇”的效果,使少年在孤寂的夜行中壮了几分胆气。此去经年,少年越走越远,去了城市求学,从每周往返的频率变成每月、每季、每半年……..
受路通财通的观念影响,在村里有识之士积极张罗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下,山路降坡、路面裁弯取直、夯实拓宽,最后混泥土浇筑,面貌一新,车水马龙,变得热闹了起来。青年离乡的距离越来越远,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返乡的意愿愈加强烈,唯一不变的是通过这条乡路向家里要学校的开支,念想中多了年迈的双亲、故乡的明月、村中央的小溪,以及空气中夹杂的青草芳香。家中的负担和青年的心事似乎只有这条熟悉又陌生的乡路才能感受其中的分量。
乡音最亲,乡愁最浓。每逢清明节,青年必定携妻率子返乡扫墓,聊以抚慰浓浓的乡愁。飞驰在改造提升后的乡道,青年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年幼的儿子讲述当年求学路上的时光,儿子晃着大脑门似懂非懂,妻子经常哂笑青年老土:“总感觉和你差辈了,当年我在百花洲大街吃一串肉丸就够你一星期的伙食开销了…….”。妻子虽是无心之言,这些过往却印证着青年当年的窘迫,但这些经历又是他坚韧不屈的原动力,成为精神财富,激励他走出大山。停车站在熟悉的山坳上,青年望向远方莽莽青山,遥想当年父辈为谋生计,坐着几天几夜的车颠簸到大山深处做青工,对家乡的思念,只能通过林场邮递员送来的家信缓解,信中爷爷记述的大则国家改革开放形势和政策,小则家长里短,虽然少有新意,却足以慰藉路远离乡的牵挂。
乡路迢迢心路杳,乡情悠悠意绵长。抚今追昔,纵是相隔天涯,视频通信即可近在咫尺;山高路远,即便泥泞崎岖,民生道路直抵外出游子的心房。十多里的乡路承载了太多的思念和寄托,成为连接外出游子的情感纽带,徜徉那山那水那人之间,总能悟出最真切的感受:回家的感觉真好。
图文无关,文章配图来源:拍摄作者 授权发布。
编辑:力威;校对:十一郎;
策划:柳馨梦;责编:力威;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
常春藤,广东梅州兴宁人,公务员,毕业于嘉应学院文学院,现梅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