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村落文化
邢台县龙化村
邢台县历史悠久,属邢台市辖,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西与山西省左权、和顺、昔阳三县隔山相望,东与任县、南和两县接壤,南与沙河、武安毗邻,北与内丘县相连。县域东西最长75公里、南北最宽34公里,总面积1847平方公里。邢台县地势西高东低,依次呈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形分布,最高海拔1822米(宋家庄镇不老青山)。境内有路罗川、浆水川、将军墓川、宋家庄川等四大山川和大沙河、七里河、牛尾河、白马河等四条季节河。
邢台县下辖17个乡镇、1个街道、581个行政村。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也是当前河北省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形态最为完整、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
村落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最基本的单元,也是聚落地的一种符号,其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演化过程,其产生与演变无不留下相应的历史轨迹,可以说是一粒“活化石”,是一种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邢台县在清代乾隆之前,“旧有里社三十二,其中居城市者三,在城,西关、坊关。在城东者八,百泉、河曲、先于、石井、南市、大吕、麻村、永康。在城南者一、由留;在城北者二、白塔、长信;在城西者六十,东泉、董傣、侯兰、孔村、俳徊、李马、北庄、西王、贾村、高村、薛村、美化、玉泉、夷仪、温居、故市、又有西泉、开化两社则散居焉。后因社有大小地有多寡,遇力役公费难以均平,故酌其大小多寡减三十二社并为二十三社。”(乾隆版《邢台县志》)
经过乾隆时期对社的调整,这二十三社为:
百泉、河曲、先化、东泉、董麻、侯兰、孔村、坊美、西泉、西高、徘徊、白塔、故石、长信、李马、北庄、由留、温居、西市、在玉、夷仪、薛贾、永大。
清道光年《邢台县志》乡镇中记载详细的二十三社。
旧志乡镇关而食货志内有社里,镜内村落以二十三社领之,
曰百泉社,管东南路十七、稻畦川二。(19)
河曲社,东南路三、东北路六、龙门浆水川各一。(11)
先化社,东南路二、东北路十一、稻畦畦川一。(14)
东泉社,东关一、西关一、南路十二、浆水川一、路罗川七。(22)
董麻社,东南路一、东北路五、西南路一、西北路一、浆水川十七、路罗川十二、龙门川一。(38)
侯兰社,东南路一、西南路十三、路罗川一。(15)
孔村社,西南路一、西北路十三、浆水川一、路罗川三、龙门川二。(20)
坊美社,东南路、西南路、西北路各一、东北路二、龙门川十八。(23)
西泉社,东南路一、西南路七、路罗川一。(9)
西高社,关城三、东南路一、西南路七、路罗川十三、浆水龙门各一。(25)
徘徊社,东南路五、西南东北路各一、稻畦川十五、龙门川二、路罗川一(25)
白塔社,东南路二、西北路十三、浆水龙门川各一。(17)
故石社,东南路五、东北路二、西北路二、浆水川一、龙门川十一。(21)
长信社,城关一、东南路一、东北路六、龙门川一。(9)
李马社,西北路十一、浆水龙门川各一。(13)
北庄社,西南路一、西北路六、龙门川一。(8)
由留社,城关三、东南路、东北路各一、西南路十四、浆水川一、路罗川二。(22)
温居社,城关二、西南路、东北路一、西北路二、龙门川十六。(22)
西市社,东南路四、西北路九、稻畦川十四。(27)
在玉社,城关三、西南路一、东北路四、西北路二、浆水川一、路罗川六。(16)
夷仪社,东南路四、西北路一、浆水川十二、稻畦川一、路罗川三。(21)
薛贾社,城关一、西南路一、西北路七、浆水川一、稻畦川九、路罗川二。(21)
永大社,城关三、东南路一、东北路十六。(20)
根据以上,在清代道光年间邢台县共有438个村庄。
民国时期,邢台县村落数量有了进一步的增长,据民国版《邢台县志》乡志记载:
光绪三十年后,遂将县境各乡分为四路四川,属于东北路者凡六十有三村,属于东南路者凡五十有八村,属于西北路者凡八十五村,属于西南路者凡八十有七村,属于龙门川者凡百有三村,属于稻畦川者凡百十八村,属于浆水川者凡九十六村,属于路罗川者凡百三十八村,四路四川都七百四十八村。
从以上记载看,清代道光年至民国初年,邢台县发展较为迅速,由原438个村落增长为748个村落。
邢台县村落与邢台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脱锁沟、放甲铺、徘徊、将军墓、城计头。
脱锁沟等五个村名皆源于一名郑国将军。春秋中期,郑国为了扩充地盘,命将军蔡仲攻打邢国,邢国军队坚守关隘,利用地理优势出奇制胜,战斗中郑军统帅蔡仲身受重伤,战败被俘。押送途中,蔡仲趁混乱之际挣脱枷锁仓惶逃命,当年他脱枷锁逃跑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脱锁沟村。蔡仲一路向南逃跑,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晕头转向,不辨四方,就在原地徘徊多时。因此,此地留下一个名叫徘徊的古村名。恍恍惚惚犹豫不定时,蔡仲碰到一位打柴的樵夫,就问樵夫通往郑国的路径。樵夫看他身着郑军服装,知道他是一位郑国将领,就指东道西,将他引向西北方向。他又北逃跑了三十多里,又饥又渴,伤痛难忍,就解盔卸甲,在河边俯身喝水。解盔卸甲就形成今天的放甲铺村。蔡仲稍事喘息后,忽见邢军追来,又慌不择路继续逃命,终因伤势过重,死在一个叫井梁店的村边。素为礼义之邦的邢国将他就地埋葬,后来井梁店村以墓为名改名为将军墓村。据当地群众传说:路罗川还有个古老的村庄名承继头村,据说因这里埋藏着蔡仲的头颅而得名,后来演变为城计头村。
下店位于浆水镇东侧。春秋时期,邢国迁都仪夷后,在这里建一宫殿,为仪夷城的一座侧殿,时称“下殿”。邢灭国后都城被废,人们便以殿名称村名为“下殿村”。明靖难之役后,民散村废。之后有王姓从本县清沙坪迁来,重整家园,建庄立村,仍沿用下殿之名。因书写习惯,后“殿”字已被写为“店”字,并一直沿用。
邢台县的一些村落与历史上重要事件有关联,如天明关、血流峪、英谈、贺家坪、朱温坪、走马槽、南天池。根据《邢台县志》记载:唐代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起义之初,曾在邢台西部山区安营扎寨,反抗官府,劫富济贫。在黄巢军活动的地方不仅为后人留下黄巢岩的地名,同时也留下诸多神奇的传说。据现存的石碑记载:贺坪峡内的黄巢岩,昔日曾建有一座大庙,内供黄巢像一尊,威武雄壮,仪态端庄。庙内有石碑一通,详细记载黄巢生平事迹。昔日黄巢庙香火鼎盛,远近乡民登山祷拜者络绎不绝。时至今日,仍有将台、石殿遗址可寻。除此在附近一些古老村庄也与黄巢有关。如:天明关,传说黄巢起义后行军到达此村时天已大明,故名。血流峪,据传黄巢起义后曾在此与官军激战,血流成河,故名血流峪。英谈村,因起义军曾在此地安营扎寨建立营盘,故名英谈。贺家坪,因黄巢军曾在此庆贺胜利,所以村名为贺坪,后演变为贺家坪。朱温坪,因起义军将领朱温领兵在此驻扎,故名。在天河梁下有走马槽、南天池两个村庄,据传为黄巢遛马、饮马的地方。这些史迹与传说,充分邢台县村落的历史文化十分的深厚。
邢台县东西与山东、山西相连,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要道处,历史上设有重要的关堡。如宋家庄、皇寺、浆水、西黄村、龙泉寺等,
宋家庄位于邢台县西北部深山区,元末明初,数户宋姓人家从山西迁来定居建庄,遂以姓氏命村名,称宋家庄。而在先秦至宋元时期这里就为通往山西的交通要塞,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得以迅速拓展成为山区重镇,时称宋家庄堡,并立“四、九”为集。据清康熙《邢台县志》记载:“宋家庄堡计地九亩,垣高六丈五尺,厚七尺,有箭楼,有券门,内有观察行台,为大名兵备防狄处,今废,民居为寨。”民国时期,仍以镇称之。
皇寺位于邢台西部浅山丘陵区,据唐初玉泉寺碑文记载,原名“黄寺店”,周、王二姓祖居于此。有学者研究说,“黄寺”村名的来历,疑或与“雷公修歧黄之业”有关。清康熙《邢台县志》记载:“在县西四十里雷公山(位于今皇寺村东北角),有雷公庙,盖三黄时雷公修仙处也。雷公亲受业于歧(伯)黄(帝),得秘传,以医名海内。”“雷公,黄帝时臣也,善医术”。由此推之,这里当属黄帝、雷公、歧伯研讨医术的地方。后又以此风水宝地建寺院,时称“黄寺”。如是黄寺村应建于远古时期。又有一传说,元代末年,元顺帝被明军追杀,曾逃到玉泉寺避难数日,因此玉泉寺又被称为皇寺。后村名因寺得名,称皇寺村。皇寺村是邢台县北部重镇,是西进太行山的重要门户。历朝历代多设重兵把守。明嘉靖年间,大名兵备副使陈大滨、知县何岑曾在玉泉寺前创建观察行台,作“兵备秋防处”,“庭堂亭舍甚备,前有太平楼,翼以营房,巍然一方雄镇”。清康熙《邢台县志》又载:皇寺村有堡,时称“皇寺堡,计地四亩五分,垣高一丈五尺,厚八尺,有券门,右有隙地,为演武场,今废”。清乾隆《顺德府志》亦载:“行台官舍废,仅民舍存。”皇寺村北有雷公山,旧有雷公庙,为雷公修仙处;南有棋盘山,山有石棋盘,世传为袁天罡和李痛风对弈之处;西有玉泉寺,寺前有玉泉,清澈透底,泉涌如玉。玉泉夕照则是远近闻名的“邢台八景”之一。
浆水位于西部深山区,春秋时在此曾建夷仪城为邢国都城,邢亡后,城废。后来人们在邢国宫殿处建庄形成了上店村和下店村。在清代、民国《邢台县志》和一些官方文书中,一直沿用“仪夷”之名。在仪夷仪城不远有一条小河,河水似浆,后来有人在此建立村庄以浆水称之。抗日战争时期,邢台县抗日政府曾设于此。新中国成立以后,村民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科技兴林,林果产业是为该村的经济支柱产业。
会宁位于邢台古城的西北处,据传,宋代时在此有一寺院,名曰“会龙寺”,寺东有河,名“会龙河”。宋咸平二年(1002),宁、肖二姓在此立庄。村子建在会龙河东岸,时称“会龙村”。由于村小人少又处于交通要道上,经常遭遇路匪的骚扰和欺辱。宋将杨文广率部北征路遇此地,对此地的治安进行治理,村民得以安宁。随之村人将村名更为“会宁村”。此后,该村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山前平原的大村。民国时期,曾为第二区会宁乡治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第四区会宁乡治所。合作化以后,相继为会宁高级社、人民公社、镇政府驻地。
西黄村位于县中部浅山区,村子建于明朝以前。村名来历说法有二种说法,《邢台县地名志》说,该村原名黄村,原址在今北会村西河南沿,因屡遭洪水冲淹,后西迁至现址。故将原名冠以“西”字,称“西黄村”。另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说村“旧名西王社”,村为“社”的驻地,“西王”后演化为“西黄”。明靖难之役后,村独剩刘姓,后又有曹、李、周、王、陈等姓先后从南尚汪、马河、西青山、辛庄、侯峪等村迁来,遂成邢西重镇。明成化版《顺德府志》记载:“西王巡检司在县西七十里,值太行山通太原诸道。”民国《邢台县志》载:“康熙三十九年裁废,雍正八年复设,仍茸旧署居之。”明崇祯六年(1633)设壮丁千余名,清顺治十年(1653)建关隘,同治十年(1871)重整寨丁,光绪二十六年(1900)仍为巡检司署地。民国为县佐驻地,仍俗称司。据村中老人回忆,旧巡检司设有巡官,负责龙门、稻畦、浆水、路罗几道川的钱粮、民事和治安。“九一八”事变前,巡检司撤消,建国民党区公所和公安派出所。抗日战争期间,曾为邢台(东)县抗日人民政府驻地,解放后为区政府、乡公所驻地。1958年建立工委、公社,为西黄村工委和西黄村公社所在地。1984年改为西黄村乡,为乡政府驻地,1985年乡改镇,为镇政府治所。
一些村落的命名与历史上的名人有关,如郭村、太子井、景刘庄。
郭村位于皇寺镇东部,根据调查,北魏时期有郭姓在此居住,并建有寺院为“常乐寺”。元代,杰出科学家郭守敬出生于此村,相传,郭守敬之父郭荣(号鸳水翁)得知“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见民国邢台县志)。从而为郭守敬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村中还有郭守敬故里,村前有鸳水河,元代文人王恽写诗称赞郭荣,“天元章会到玄机,星历推半一理齐,襄国至今传异事,门前鸳水亦曾西。”
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天文组织决定,将太阳系一国际编号2012号小行星和月亮背面一环形山以郭守敬命名。村子引起各级政府和国内外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来访者络绎不绝。村中塑起郭守敬父子像,建起了郭守敬科普长廊。
太子井有西太子井和东太子井。西太子井村位于县中南部浅山区,相传春秋之前即有此村,原统称“太尝井”,一说称“太长井”(疑“长”为“尝”的误读),后称“太子井”。无论“太尝井”还是“太子井”,其村名都源于一历史传说:春秋末年,赵国太子赵襄子食采于邢,一次行猎于此,烈日当头,口渴难忍,寻遍两村,难得滴水,于是太子搭弓射箭,对村人说“箭落之地,会有清泉。”人们在箭落之处掘井,果然清泉喷涌,经年不竭,遂有“太子井”之称。因此井位于二村之间,故居东者称“东太子井”,居西者称“西太子井”。
庞马位于邢台县东偏北部,何时建村,时间无法考证可查,据清康熙版《邢台县志》记载:“庞马堡,县东北二十五里,计地四亩八分,垣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有树,有券门,今废。”又载“庞马堡集,世传庞涓放马于此地,旧有集,因内邱官庄集此集遂废”。由此可知庞马村当是一古村,其村名来由是取“庞涓牧马”之意。清代,该村为邢台县十大仓储地之一。民国时期,属邢台县第三区,时称庞马乡,下辖石相、太平等八村。
梅花寨是一古老村庄,东有鹿城岗,东南有野狐泉,为形胜之地。相传早在东周时期,赵襄子曾在此建梅花园,并在村东岗建城。但建城刚刚动工,即闻一声鸡鸣,有一神鹿腾空而起,没于云端。村民认为此岗为神鹿之岗,不宜动土,遂停,只留下一个梅花园。后来园废建村,遂称梅花寨村。明永乐二年(1404),温姓先祖奉诏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村名未变。
景刘庄村位于邢台县西部丘陵地带,仙翁山脚下,村落名称明代之前无考。明靖难之役后,窦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以姓氏命村名为窦庄。后又有巩姓自三歧村迁来,村名依旧。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县政府某区区长景光佩、政委刘兆槐在此抗击日寇,壮烈牺牲。邢台解放后,人们为缅怀景、刘二烈士之壮举,报经县政府批准,在该村为其立碑,以示纪念。同时又以二位烈士之姓改“窦庄”为“景刘庄”。
还有一类村落与太行山关隘有关,如白岸口、北明水等。
白岸口位于邢台西部深山区,据传村子原名口当,明朝初年王姓迁来定居,后因村居白岸沟口,改称白岸口村。村虽不大,却因在明末出了个司礼秉笔太监而闻名。太监名王承恩,原为明末总兵官,后得宠于朝廷,成为崇祯的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皇城被攻陷。崇祯皇帝崩于煤山寿皇亭,承恩自缢其下。后赠谥号忠愍。(《明史》有传记)。另外在原沙河市东户乡洛阳村有久负盛名的“马场梨”,此处为王承恩的牧马场,所产鸭梨由王承恩以贡品献给崇祯皇帝,因而被崇祯帝授予“奇果誉天下,无过马场梨”的美誉。
北明水位于西北部深山区,在宋家庄镇西北15公里处。相传,明代前周、毛二姓由山西榆次县迁来立庄。靖难之役时,庄毁人亡。明末崇祯年间,又有赵姓从山西皋落村来安家立业,复建村落。当时,村北沟有一清泉,水清如镜,源源不断。按《周易》“水为财”说,村人取其水之吉意,泉清水明,故称村名为“明水”村。
在邢台县村落有浓浓的传统文化色彩,又承载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类村庄如孝子村、心长村、大桃花、小桃花、周公村等
孝子村、心长村位于晏家屯镇政府北偏东处。始建村的时间无考。据传,唐代,村里有一孝子,其母病危,求医诊治,医生说此病非用活人之心方可治愈。孝子听后,当即让人取出自己部分心脏为其母食用,母病果然痊愈。孝子的心被取后,疼痛难忍,撒腿就跑,向东跑出二里(即今心长村),心又复生。人们无不为孝子之举所感动,遂将村名以“孝子”称之。同时又把孝子重新长出心脏的地方称为“心长村”。民国《邢台县志》记载:“邑东北孝子村东,有孤石刻像三,相传唐代有孝子视殁,刻石志慕。”由此看来,孝子取心救母、且心有复生虽难以置信,但孝子之人史上却当有之。
石善村位于北小庄乡西北向。清康熙四十一年,徐姓从本县周公村迁来定居,以刨坡地为生,新建家园。后有石姓迁来定居,石姓家中有一名医,常与人治病行善,在临近人们的心目中,威望很高,死后大家为了纪念他,即命村名为石善。
大桃花、小桃花村位于南石门镇政府驻地西偏南。村建于明代以前,原名无考。明永乐年间,杨、刘、王等姓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村名来源于一传说:很早以前,该村有一尹姓美女,人称桃花女。一天,桃花女在桃园浇水,忽得一本天书《破》,从而治好了石坡头(原名石皮头)村梁姓女子邪病。后因其善卜会卦,能破灾解难而名闻乡里,该村便以桃花女之名相称,遂更名为大桃花。该村东南部邻村更名为小桃花。
周公村位于南石门镇政府南侧,村建于明朝以前,原村名无考。明“靖难之役”使该村伤亡惨重,只剩下崔、闫、李、张四户人家,明永乐二年(1404),徐、王、韩、孟四姓奉诏由山西洪洞迁来定居。相传,该村原有周姓男子,善医。却在为石坡头(原名石皮头)村梁家女治病时遇到难题,不悦而归。当走到石破头村东北狐德岭时,发现两本天书——《算》和《破》,当他刚刚拾起《算》书时,《破》书被一公鸡衔到了桃花女的桃园里,为桃花女所得。此后,周公便只得到一本《算》书,并成为颇有名声的算命先生,村人还为他盖了“周公庙”,村名因之而得名。
还有一些村落与自然有紧密的联系。反映了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如前南峪、西青山、南青山、西青山、前盘石等。
前南峪位于浆水镇西南处。春秋时期,靳姓从邢(今邢台市)迁此立庄。因村址位于浆水川南岸一沟口,故以所处地形称村名为“南峪”。明永乐二年(1404),魏姓从山西迁来,在南峪村西偏南1.5公里处又建一庄,亦称南峪。1956年农村合作化时,为区分两村名称,按两村建村早晚,在村名前分别冠以“前、后”之字,建村早者称为前南峪,晚者为后南峪。抗日战争时期(1940--1942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移驻浆水川,校部设在前南峪。期间,抗大学员坚持“边学习、边工作、边宣传”的方针,与当地军民密切合作,粉碎了日寇的一次次大扫荡,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南峪村依靠科技兴林、兴农、兴工,大搞生态经济沟建设,荣获联合国环境建设“全球五百佳”提名奖,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成为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村”、“生态文明村”。为纪念抗大先后建起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碑和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
西青山、南青山位于白马河中游北岸,地处皇寺镇北偏东,西、南青山二村位于青山县城旧址,因青山城而得村名。据史志记载,隋代开皇十六年(596),龙冈、内丘两县合并,在今西青山建青山县城,属邢州。武德元年(618),析青山,复龙冈县。《通志》载:城失后青山有四,东、北青山属内丘;西、南青山属邢台。据查,青山县城城池在今西青山处,村西南有块平地,原为教场。唐代末年,朱全忠与李克用大战,即在此地。教场北有堂坡,乃观看比武之地;堂坡北边是验马台(今称“马台”);验马台再北即是养马处(今称马厂沟)。南青山属青山县城郊区,遂亦用“青山”之名称。
峰门位于太子井乡西,根据调查,明朝中期杨姓从东羊卧村迁来建庄,因村址在沟口的峪处,故取名峪口。当时村口有一佛像,佛像下有一大山洞,洞内有一条大蛇,经常伤人。后有一勇士路过此地,把蛇杀死,将洞口封住,为民除了蛇害,人们为纪念这位勇士,又不知姓名,即封住了洞口(改村名为封门)。
邢台县物产丰富,一些名产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这些在村落文化中也有体现。如栗树坪、
栗树坪村位于西部深山区,西与山西省和顺县交界,隶属浆水镇。在明代初年,黄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定居,因村子建在县域最西部的山坪上,曾名“西坪”。又因当地山川沟梁到处长满栗树,又称“栗子坪”、“栗树坪”。此村栗树栽培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早在唐代有僧尼从北京大觉寺引种优质板栗,于该村尼姑庵周围。明代,又有优质板栗自外地引入,俗称“大明栗”。这里的栗果甘甜、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享誉太行。现在这些老栗树纵横成行,足有百余株,不乏有唐、宋、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朝代的老栗树。其中唐宋、明时代的栗树应有2000多株。
西枣园村位于浆水镇东偏南处,此村的历史甚为古老,关姓在明朝前就居住于此。当时此村附近枣树很多,村庄建在枣树园西边,故命名为西枣园村,沿用至今。
除以上还有许多村庄以姓氏为名,如冀家村、大路村、小路村、曹家台、朱家庄、胡家楼、赵沟、郝庄、鲍家庄、李梅花、宋家峪、吕家庄、崔家庄、巩家庄等等。
在邢台县众多村落中,不仅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十分宝贵的是保持原始的建筑形态,在路罗川、白岸乡、西黄村镇、宋家庄、皇寺镇、北小庄、龙泉寺等辖区内有大面积的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引起了社会各界和社会学研究者的注意,同时,在注重生态建筑,文化保护,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龙化村
鱼林沟村
桃树坪村
前马厂与山寨
李梅花村
邢台县英谈村
皇寺镇
崔路村
北尚汪村
关注点滴斋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