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这三件事,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这是 陈铜的铜学会 第134篇原创文章
“听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从2019年开始至今,我先后组织了三期知识体系线下课程,共几百位学员。
学员们应该都有深刻体会,虽然我把从业近二十年的实践总结成了教学课程,以课程形式讲解,辅以课后作业,并进行长达半年的持续跟踪指导、批改作业,
听了课程的学员普遍反映学到了很多知识,很多学员看似也学会了,但其实是很多情况下还是对体系本身的碎片化理解,内在逻辑并没有良好掌握,以至于在实际行为中还是遇到很多问题,没能灵活运用。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对理论要学深学透,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不然就像戒烟者口头说着应该戒烟,却永远无法贯彻到底,直到有一天意识到健康受损严重,自己内心觉得绝不能再抽烟了,突然就有了坚决不抽的毅力。
任何人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
任何专家的成长过程都不会是一蹴而就、闭门造车的,就像马斯克被认为是一个绝妙的通才一样,可以把物理、火箭、计算机、汽车诸多领域的知识相互映证,创作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作品”。
所以读书是学习,工作也是学习,生活还是学习,而且还是更重要的学习体验。
学而实践,方知不足,生活中做个好奇宝宝,对处处奥秘保持探索精神,回到实践的总结中,越意识到理论系统不断丰富的重要意义。
以我所在行业为例,
很多人都知道,从事保险(风险控制)这份工作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不断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从业者们会发现有关医学健康、社保政策、核保规则、继承相关法律、金融投资知识等等都不得不有所了解。
可以说这是一个综合性能力要求较高的职业,
这一点从业时间越久就越深有感触。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行中生知”的历程就是很好案例:
1960年7月,在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
1961年春天,将变异株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 “天然杂交稻”,以此植株培育杂交水稻种,继续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尝试推翻传统经典理论'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6年2月28日,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7年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六年后,1973年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袁隆平10月在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
就是缺乏了
对“知”的高度重视;
博知印证的意识;
实践回复“知”的探讨。
比如,我经常问从业者:
存养老金的需求,使用年金保险和银行存款(“保本”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包括千万级别的资产规划如何着手?
一些家庭加购房产后资产比例发生极大变化,财务处于较高风险中而不自知,该如何沟通?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陈铜的铜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