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彦兰:流光溢彩磁器口
流光溢彩磁器口
廖彦兰
位于重庆沙坪坝的磁器口,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因其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镇,被巴渝文化蒸煮出热腾腾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故拥有"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的喧嚣。“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更是道出了磁器口演绎千年不休之繁盛。
十二月的一个冬日,我顶着云南的暖阳到达磁器口。一方白云拭亮的天空褪去,磁器口灰蒙蒙的天空飘洒着毛毛细雨。当水泄不通的巷子里炸开着形形色色的味道,眼前尽是湿漉漉地热闹。各色鲜香的味道在雨雾中弥漫交织、萦绕,一如那些摩肩接踵的身影,挤破雨雾的湿冷与困滞,涌动在磁器口纵横交错的巷子里。
走在磁器口古镇的青石板路上,两旁明清风格的建筑,尽是“老重庆”的风土人情,有名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以及现熬的火锅底料等可谓色诱飘香。扬名于清朝末年的“陈麻花”,以其全手工制作,香酥脆爽,乃至于让四面八方的人排起长队购买。而手工面人,刺绣,古镇草编,木雕,陶瓷,画扇,特色签名等更让络绎不绝的人们驻足观赏。
茶馆是这个千年古镇的一景,有身着袍子两手相搭的女子,躬立门口,其清丽及姿态满满的都是蜀风雅韵,忍不住多看两眼。顺着她的指引,找到一个喝茶看戏的地方。
当茶的浓香悠悠晃开来,生、旦、净、未、丑的面容纷纷亮相,有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剧情处,怪诞狰狞的脸谱摄魂夺魄,这个时候,古镇独特的元素和着茶水,喝一口,尽是陈年滋味。
或许,这就是典型的巴渝文化。历史总是在时代的激流中滚滚向前,每一个历经之处都击起不同回声。蕴含丰富的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磁器口,其本身在异彩纷呈的同时也曾历经沧桑。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磁器口,也曾一度充斥着炮火的洗礼,布满白色恐怖的氲氤。
纵然历史的鼓角可以远去,但从来不会妨碍那些鲜活的面容刻在每颗心上及每一个地方。而今,一双八岁孩子初涉人世的第一眼,定格在磁器口,也定格在我的眼中,挥之不去!他清亮干净的瞳仁,透过腥风血雨,平生映入闹市的车水马龙,一眼便是一生!因此,在我看来,磁器口的热闹纷呈,始终与这双眼睛有关。
1948年一次唯一的机会,一个叫宋振中也就是红岩文化中被称为小萝卜头的8岁孩子,由于他身为共产党员的妈妈长期在监狱里受折磨,两条腿肿得无法从裤腿里伸出来。经过难友们的斗争,监狱被迫同意宋妈妈到磁器口小镇看病,宋妈妈坚持带孩子同行。因而,这个一直在暗无天日监狱里长大的孩子,赢得了看人世的第一眼。尽管是在一个被遮得严严实实的轿子里,妈妈的手上还带着手铐,从轿子小小的透气孔里,小振中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田野、村庄、马路、商店,还有女人们身上花花绿绿的旗袍......
磁器口在那一刻,打亮了这双八岁孩子的眼睛。
透气孔中的那一束光,敞亮一方活色生香的世界。这双浸泡了无数暗无天日地八岁孩子的眼睛,目光穿透磁器口万丈不休之热闹。磁器口街头巷尾琳琅满目的小吃,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在光影里舞动……磁器口不但流淌着麻辣鲜香,还有新鲜的阳光和空气,尽是自由的成分。而呼吸新鲜的阳光和空气,何止是这一个孩子的渴望,更是他的父母和无数的革命者对自由和真理的渴求。
磁器口在那一刻,承接了一个孩子在暗无天日中看人世那金贵的一眼,万象人间,一副滚热就在心中流淌。磁器口哪有理由不热闹?
在磁器口巷子的人头攒动中,在琳琅满目的货物旁,我总在想;究竟哪一样的美好,能够抵挡你对世间这唯一一眼的青睐?哪一物的绚烂,会是你的喜爱?
事实上这种疑问是多余的了!花花绿绿的世界倘若只是一晃眼,哪一眼不是惊鸿一瞥?如果舌尖从来没有濡湿过一枚糖果,那甜的味道,怎会在唇齿间留涎?因而,磁器口的色诱昭著,总是在天地间来回。磁器口的美好,总是那样的异彩纷呈。
“纷纷车马客,如集市人博!”当走在有青蔓、吊脚楼的一条街时,雨雾中磁器口迤逦的韵味,竟多了一份凄美,不免心头一颤!恰逢巷子深处,有驻唱的歌手,从爬满青藤的屋檐飘出歌声,让时间停留在历史的某一刻,挥之不去。
廖彦兰,云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中医药导报》《边疆文学》《玉溪》出版过小说集《还魂草》
中国文坛精英盘点之90后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