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尚讲诗:写诗如何用典?两秘诀可写出精妙诗句,干货分享

今日谈诗,王和尚细说写诗词如何用典。

第一、何为用典?其内涵与外延

用典,也称“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于诗词文学则指“古代故事,或者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

从“事”之角度而论,典故多指事例,即具体人和事情。

历代律诗选评(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

作者:王新霞

京东

比如杜甫诗“岂傍青门学种瓜”,其中“青门种瓜”即指秦朝灭亡后,秦国东陵侯召平在长安城东青门种瓜一事,其意多指守节隐居。

需要注意的是,典故之“事”未必指真实存在之事,神话传说之事,也可称为“事典”。如杜甫诗“八骏随天子”,其中“八骏”即指神话传说中周穆王驭八龙之马巡游天下。

但是,“典故”一词内涵非常广泛。其宽泛范围可包括:前人之诗句,经史子集中之语句,甚至稗官野史,俗语成语,乃至异端鄙事,也可称为典故。一般而言,诗句、经典辞句、口语俗语等,也可称之为“语句化用”。

第二、写诗为何要用典?用典三大功能

写诗为何要用典?其重要原因在于,用典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之意涵更丰富,内容更充实。

王和尚以为,用典有以下作用:

(1)作者经历与前人经历类似,用典来写更有“千古同慨”之深度,谓之与古人神交。

如杜甫“去国同王粲”句,以王粲自比,表示他和王粲一样都是去国怀乡,内心忧郁沉重。杜甫还有句曰“诗看子建亲”,表示他如曹植曹子建一样文采飞扬,让人惊叹。

(2)以前代故事来映射当下,可使诗句更有历史厚重感。

如杜甫诗“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杜甫以苏武老年之时终能归汉,汉朝隐士夏黄公因避秦战乱而逃入深山之事,来勉励李白一定能够洗去不白之冤而重获朝廷重用,也夸赞李白的气节和风骨如汉朝隐士一样刚正而飘逸。

(3)用典也可以让诗句典雅庄重,更有诗意表现力。

比如杜甫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有“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一联。其中“仙桃”既有现实之景,也有事典之雅。

唐朝时期,宫廷殿宇之旁多栽种桃树,因此“醉仙桃”可称为实景。但是“仙桃”也是典故,据《太平广记》记载,西王母种有仙桃树,三千年一结子,食后可得长生。杜甫用“仙桃”之典,也有沐浴皇恩浩荡之意。

因此用典贴切的话,可以使诗意简洁含蓄,余韵悠长。

但是如果用典不贴切,则会使得诗意生涩隐晦,枯燥无味。更有甚者,若诗意贫乏,用典堆积,则会更显得诗意单薄,徒有其表。

古人对于堆砌用典,有个讽刺的词叫“獭祭”,表示像水獭一样把鱼陈列起来,罗列故实,堆砌堆叠,而毫无诗意之美。

第三、用典为何要慎重?古人观点评述

古人关于用典,多持有矛盾态度。

清朝诗人沈德潜就指出“援引典故,诗家所尚”。即就诗词写作而言,能够巧妙地运用典故,是写诗之必须,从能否用典也可看出作者之学养积累,也能看出其思想深浅和诗意丰富与否。

但是,沈德潜接着指出“亦有羌无故实而自高、胪陈卷轴而转卑者”,这就是“逞才”了。诗中只见才学而无诗意诗趣,则是过犹不及了。比如,“西昆体”之诗,用典典雅丰富,但是诗意多贫乏干枯,反而失去诗的韵味之美。

更有甚者,以才学为诗,滥用僻典,如此形同抄书,简直就不是诗了。

清人黄子云更尖刻地说“(有些诗人)专搜汉、魏秘书,括其事之冷寂而罕见者,不论其义之当与否,擒剥填缀于诗中,以夸耀己之学问渊博。”如此写诗,实在是失去了诗的真趣之美。

第四、写诗如何巧妙用典,两大原则须谨记

用典有两个原则。

其一:如盐入水,典在诗中而人不知。

从用典手法上,这属于“暗用”。这种用典方式,毫无痕迹,不碍字面理解,若知典故,则更有神韵,意义更加丰厚。

以杜甫《禹庙》诗为例。杜甫在四川东部漂泊时,曾拜谒古代圣王大禹之庙,其中有一联用典颇为绝妙。其句曰“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这一点初看,是写为禹庙周遭环境写照:'庙宇已经荒凉,到处种满了橘树和柚子树,而庙宇的墙壁上也画满了龙蛇图样的笔壁画。

但是,《尚书》记载,大禹治水成功后,岛夷之民感念大禹的功绩,就敬献他包好的橘子和柚子。《孟子》中也记载,大禹治水时,曾驱赶龙蛇去草泽之中,使得百姓可以安居。

因此“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此联的含义就丰富许多了。前句写大禹治水获得了万民的敬仰,杜甫以“橘柚”来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下句则细写大禹治水是为了百姓安居,并且经过了艰辛的过程。因此杜甫这一联既写景,也歌颂了大禹治水的功绩。

若要用典无痕,首先要深刻理解所用之典的含义,并且巧妙地运用到诗中,使得典故和诗意浑然融合,如此用典就巧妙且自然,读来也就更有趣味性了。

其二、僻典实用,熟典虚用。

所谓僻典,即生僻而不常见的典故,而“实用”即指用具体之事情,而不轻易暗用、反用或者化用。如此写实,就方便理解。写实认真之人,凡用僻典,可随诗附注,如此就更好理解诗意内涵。

与之相反,“熟典”,即常用之典,耳熟能详之典故,或者演化为俗语之典故,均可称为熟典。此类典故,可活用,可虚用。

所谓“虚用”,即可化用、反用、暗用等等,灵活运用,则不显得黏滞。比如“鸿雁传书”,“啼猿下泪”,“鲲鹏蜉蝣”,“折柳送别”等典故,均可称为比较常见之典。

兹举杜甫诗为例。杜甫曾有写重阳之诗《九日蓝田崔氏庄》,其中有句“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孟嘉落帽”乃是古人写重阳节常用之典,可称为“熟典”。典故之意为:东晋时期,有一年重阳节,桓温与众臣宴饮,大家开怀畅饮,谈笑正欢,风把名士孟嘉的帽子吹落了,但是孟嘉欢饮正痴而不觉。

杜甫此句用典,乃是反用其意。诗中的意思说:杜甫年老,“白头搔更短”,虽然重阳节豪兴不浅,但也不敢落帽而失礼,故而笑着让旁人帮他扶正帽子。古人礼节,落帽露发为失礼,故而杜甫虽然酒兴正狂,仍然要保持礼仪。

第五、想要用好典故,要多读书,多知典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典故的“熟”或“僻”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上文“落帽”之典,乃是古人重阳节常用之典,我们看来却仍觉得生僻。

因此,要想用好典故,首先要多读书,多知典故才能用得熟练。否则,书读不多,典故不知几个,古人常用之典,也看作“僻典”,就是自己读书少的问题了。

因此,想要了解典故,首先要多读,并且搞清楚典故确切含义,以及其适用范围,了解这些才可谈用典。比如上文“落帽”之典故,多用于重阳节,或者秋日登高宴饮,如果用在夏季或者春季,就会显得可笑而不准确了。

但是,典故有哪些分类,何为“事典”,何为“句典”和“语典”?典故的运用技巧,化用、反用、明用、暗用、泛用,套用又各有什么含义和诀窍,请看王和尚下文分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