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忠臣”为名的大唐优秀“救火队员”李忠臣,为何却被部下轰走,最终晚节不保?
765年,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正在踢“足球”,突然接到唐代宗的诏书:“叛将仆固怀恩带着几十万多国部队攻入大唐,速救!”看完诏书,李忠臣当场下令:“球不踢了,收拾行装准备出兵!”
部将和监军宦官连忙劝道:“大军出征,必须选一个黄道吉日啊!”李忠臣闻言大为震怒:“父母突然遭难,为人子女的哪能挑个好日子才去救?”他不顾众人劝阻,当即率军上了路。相比之下,其他节度使大都毫无“勤王”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抢先上阵的“救火队员”,李忠臣受到了唐代宗的信赖和嘉奖,把“忠臣”这个名字真正的烙印在了皇帝的心里。然而,这位“忠臣”的身上有着诸多这个时代的烙印,有着难以改变的个人特质,而这也将影响这位功勋名将的后半生。766年,同华节度使周智光脑子发热,不但杀了过路的宦官张志斌,还公然威胁唐代宗派出的传令宦官说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向唐代宗要地盘、要宰相官职。结果,第二年唐代宗派郭子仪出兵讨伐,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周智光。然而,进京朝见唐代宗的李忠臣跳了出来,打着讨伐叛将周智光的旗号,也迅速带兵杀进了华州境内。
原来,李忠臣的忠诚和积极也不是没有代价的。一到华州,他就带着队伍化兵为匪,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从潼关一直到华州西边赤水河的200多里区域内,成了人间地狱。李忠臣的军队所过之处,官民们的钱财、物资、家畜都被掠夺一空。当地官吏们惨到连衣服都被抢个精光,有的只能穿着纸糊的衣服度日,有的甚至一连好几天都吃不上饭。李忠臣军队的所作所为,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忠臣”的面目在李忠臣镇压陕虢道兵变的时候也有表现。当时,他依靠强大军力震住了四处劫掠的乱军,用篱笆围了一片地,告诉他们:“只要把抢到的财物扔进去,我就不追究你们的罪过。”为了免罪求生,乱军们连忙把手头上的金银财宝扔进去。结果,只用了一天时间,篱笆圈里的财物价值便达到上万缗。李忠臣并没有把钱送还给被抢劫的百姓,而是全部赏给了随行的士兵。
后来,在收复汴州的战役中,李忠臣残暴的名声令名将马燧不敢争锋,把功劳拱手相让。入城后,宋州刺史李僧惠“不信邪”,出头跟李忠臣争功,结果在开会时直接被当众斩杀,破城的功劳自然也落入了李忠臣的手中。从这些事迹中看来,李忠臣在忠于皇帝的同时,更是一个“懂行”的乱世军阀。他明白,在纷乱的时局中,拥有一支忠诚而强悍的军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这些人的拥护,有了过硬的实力,他进可以为帝王尽忠,退可以割据一方做“土皇帝”,始终是天下不可忽视的一股重要力量。为此,他想方设法率领部队在民间大肆劫掠,不遗余力地争夺战功和战利品,甚至胆敢斩杀朝廷任命的官员,都是为了“讨好”自己手底下的骄兵悍将们。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大唐的官吏、百姓们遭遇了何等残酷的命运,他全然不在乎。讽刺的是,李忠臣在这条路上走得久了,权位稳固了,功成名就了,人也开始飘了。他开始纵情享受淮西的安乐生活,沉迷声色犬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已经变了。
在淮西“安乐窝”里,他在把残暴、贪婪“发扬光大”之余,还非常好女色,一旦发现部下有貌美的妻子或女儿,就仰仗权势强行占有。此举显然严重影响了他在军中的威信。更糟糕的是,他居然把军政大权全部交托给妹夫张惠光,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张惠光靠着大舅哥这颗大树横行不法、鱼肉百姓,而他的儿子比他还要穷凶极恶,使淮西将官、百姓深受其害。眼见李忠臣不得人心,他的堂侄、不甘心只当“打工人”的李希烈跳了出来。他本就深受将士们拥护,此时与心怀不满的将领们密谋一番,振臂一呼,立刻就将大家的满腔怒火引动了起来。779年,李希烈突然起事,诛杀了张惠光父子,将李忠臣赶下了台。李忠臣失去了军队和地盘,孑然一身灰溜溜地逃到长安。还好,唐代宗还念着他往年的功劳,让他担任检校司空同平章事,留在朝中为官。作为大字不识一个的“大老粗”,李忠臣虽然做上了高官,却跟读书人关系恶劣,又没有兵权,在朝廷里混得很不如意,心态逐渐失去了平衡。结果,在唐德宗时期爆发的“泾原兵变”中,叛军攻陷长安,推举朱泚为帝。李忠臣此时已年近70岁高龄,却来了个“最后一搏”,放弃了对唐朝坚守一生的忠诚,转投了朱泚。
此后,李忠臣成为朱泚所建立的“大秦”和“大汉”的重臣,先后担任司空、侍中、京兆尹、皇城留守等一系列显赫职务,并为朱泚卖命疆场。然而,此时的李忠臣已经再也不是“忠臣”,更找不到昔日的威风了。他在与唐军的交战中屡战屡败,只得在“大汉”覆亡之际仓惶逃亡,最终被唐军抓获归案,明正典刑,终年69岁。李忠臣的命运既源于他长久形成的性格和处事风格,也与他在环境转变之后没有正确调整心态和做法不无关系。从征战四方到治理淮西,从拥兵一方到失权被逐,他都没能及时调整自己,最终晚节不保。而普通官吏、百姓们在那个乱世的悲惨命运,则令后人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