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方-补阴汤,补肾阴降虚火 心肝脾肺都滋养

中医名言:瘦人多火。这个火,一般是指阴虚导致的虚火旺。火太旺了,体液便容易被蒸发,形成火有余,水不足的局面。火多则热,水少则干,所以朋友整个人不仅干瘦干瘦,有时候还咽喉疼痛口干舌燥,甚至手心足心热等。

清代名医陈士铎所著《石室秘录》卷三:补阴汤,正是治瘦人火有余,水不足的对症之方。

组成:熟地,元参,生地,麦冬,白芍,丹皮,沙参,地骨皮,天门冬,陈皮。

此方既名补阴汤,当然是补阴虚。阴虚是多个脏器系统组织的病变,常见有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脾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等。表现有低热、手足心热、午后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头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而跳动频繁等。

此方滋阴降火,润燥泄热。配伍上有个特色:多味药两两相配出奇效,比如熟地配生地,麦冬配天冬,丹皮配地骨皮。

第一组:生地和熟地合用,不仅补肝肾,还滋阴生津,补血润燥。

生地、熟地虽同是地黄,但炮制方法不同,药性也有差别。生地性寒味甘,活跃于心肝肾经。因心主火,火有余易灼伤血脉,导致阴虚血热。所以用生地凉血清热,达成养阴生津增体液之效。

由生地制成的熟地,药性变微温,加之味甘补益,归肝肾经,能补肝血生津液,治一切肝肾阴亏,虚损百病,为壮水之主药。

二者合体,不仅能滋阴生津,补血润燥。还具有了一清一补的扶正祛邪,强身健体之效。

生地熟地可带上一个小弟:元参。

元参咸寒,润而多汁液,滋阴降火解毒效佳,连体内无根浮游之火也可除。其滋养肾阴的功效,与地黄相近,故常配合同用,辅助地黄多生肾水。

第二组:天冬麦冬担何重任?

补阴,当然要补肾。“肾为气之根”,肾好则肺在呼吸时有力量,肾不好,则肺在呼吸时就呼多吸少,伴有喘粗气的现象。同理,人体如果肺部的宣发或肃降功能失调,必然影响到肾脏功能。

医祖岐伯说:肺生肾,而肾能生肺,昼夜之间,肺肾之气实,彼此往来两相通,两相益也。故肺肾之气足,则可固本培元,生精添髓,壮筋健骨,蹦蹦跳跳有活力。

天冬和麦冬不仅补肺养肾,还生津增液,降燥除火。

天冬滋阴清热力量较强,性味甘寒,微苦。上清肺热而润燥,下滋肾阴而降火。但更擅长养肺阴。阴虚发热用它非常适合。

麦冬味甘、微苦,微寒。归胃肺心经,胃阴肺阴都能养,但养阴润肺的功能更不可小视。有生津解渴、润肺止咳,止喉病咽痛之效。

二味合体,是生津增液、滋阴润燥的代表。

天冬麦冬可带上一个小弟:沙参。

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可助麦冬天冬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第三组:牡丹皮地骨皮担何重任?

人体阴虚主要是肾阴不足,肾阴不足可导致水不克火。心主火,所以此症心火倍加旺盛,心又主血脉,心火旺盛会灼烧血脉,导致阴虚血热。前述生地凉血清热,牡丹皮地骨皮再添加助力。

牡丹皮,入心肝则清热凉血,入肝肾则泻火存阴。气芳香,苦燥微寒,可将血中的热清掉,将血中欲燃不燃的火灭掉。还能将血中的瘀散掉。故对血热炽盛、肝肾火旺及瘀血阻滞等症,都为要药。可避免血瘀导致气滞,气滞形成上火。

地骨皮甘寒清润,入肺肝肾经。入肺“清降肺中伏火”而治肺热咳嗽,入肝血清热,凉血止血。入肾走骨,“凉骨中之髓,去骨中之热”,为治阴虚骨蒸潮热之良品。二味合用,助生地将清热凉血拉上一个台阶。

最后两味佳药:白芍、陈皮。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既能助地骨皮、丹皮防肝阳上亢引起耳鸣眩晕等,又可助熟地补血养肝,还可助生地滋阴养血。就像球场上的捡球员,在滋阴降火,润燥补血的赛场上哪里需要赶往哪里。

陈皮辛温苦。不仅入脾经,更养胃入胃经、养肺入肺经。

温能养脾行气,辛能醒脾,苦能健脾泄水。是治脾胃病的佳药,更是理气开胃的要药。可调诸药之滋腻。

古代大医李东垣曰: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橘皮之功居其首焉。

上药合用,不仅补肾阴,更可令心肝脾肺之阴均得补,水多于火,阴多于阳,补阴之功得以达成。相关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头晕耳鸣等症状亦得去除

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