咵武昌 | 武昌“绝版”古迹烈女渡、红石叽探考

武昌文昌门外江边,有一组清代重要历史文化名胜遗迹,分别是古烈女渡码头、红石矶、红石矶上嵌砌的“江路子”以及刻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方“烈女渡”石碑,均集中在渡不仅在史志上载为武昌名胜,而且在荆楚大地和长江流域广为流传。新中国成立后,其所在地被划为武昌造船厂(1953年启用“武昌造船厂”名)厂区范围,成为军工重地,古码头渡口及周边景观鲜为外界所知,因此,这组武汉重要历史文化遗迹隐世70余年。然而,正因为是禁区的缘故,其遗迹也避免了人为的破坏。迄今为止,烈女渡码头及红石矶等是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尚未纳入保护和开发的“珍藏版”历史文化遗迹。说它们是“绝版”,是指历史悠久,内涵丰厚,不可复制,不可再造,存量唯一。

2020年10月,民间文保志愿者李新桥反映:武船总部将于2021年全部拆迁完毕。厂区内有两处非常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烈女渡和张之洞主办的清末全国首家省级模范监狱旧址),没有挂牌,面临破坏的风险很大!希望能引起市政府重视。他所反映的情况,也代表了武汉一批文保志愿者的心声。武船厂区占地约500亩,拥有1300米岸线。原厂区范围内的烈女渡码头以及红石矶等不可多得、原形原貌、极具文物和工业遗产价值的历史景观,应予以全新认识与评价。为此,笔者专程前往现场考察并查阅了相关文史资料。期望武汉市政府和市规划、文旅部门,在该地块收回之际、地产开发之前,积极做好烈女渡码头、红石矶以及石刻等具有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价值的系列勘查、标定、备案、抢救和保护工作。

武昌烈女渡旁红石矶以及矶石上的“江路子”。胡全志摄

烈女渡(含碑刻)、红石矶的基本史料渊源

烈女渡

烈女渡本是武昌文昌门外长江一古渡口,不知其名,或原本无名。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马姓少女不堪其继父骚扰,在此渡口愤而投江,邻里哀之,在江堤上为她建了一座烈女祠,并名其渡口为“烈女渡”。

烈女渡与汉阳城、鹦鹉洲隔江相望。数百年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连接武昌、汉阳二镇的古渡要津,无论是过江摆渡武昌、汉阳,还是远行上至巴蜀,下至苏皖,人们多在此码头登船、上岸。大革命期间,讲习所学员由烈女渡搭船前往两湖各地农村,大搞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当年毛泽东畅游长江,也曾由此下水。

渡口上筑有大型石砌平台,呈圆弧状,可容百余乘客在此观江、候船。为防止人多拥挤、负重歇脚,登岸坡道分为三层,石阶垒砌得宽散平缓,以便上下。此渡口全貌只有在枯水季节才完全露出,丰水期则淹没于水下。2021年2月5日现场观察时发现,此处江岸稍陡,渡口台阶大部分露出水面,阶石多由花岗岩条石砌成,间杂少量红砂石等杂石,宽约3米。码头形态自然古朴,保存完好。

烈女渡来由

嘉庆十七年(1812年),清人王椷所撰《秋灯丛话》刻本卷十八中载录了烈女的故事(原刻本无标点,谨试加标点)照录如下:“马烈女,江夏人,父故,母再适李姓。李艳女美,调之拒且防,盛暑未尝浴。李佯远出,甫就浴遽归,排闼入。女号呼乃遁,羞愤投环,救免。夜溺于江,三日尸浮起,貌如生,康熙癸未六月也。里人哀之,建祠江干,名其渡为'烈女渡’。”

康熙癸未年,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秋灯丛话》卷十三中还记录了汉阳石榴花塔的故事,是重要的史料参考书。王椷,史籍无传,据其《秋灯丛话》所题及书中所记,其为清乾隆时山东省福山县人。《(福山)县志》中记有他的简要信息:“以父荫监生,举乾隆丙辰(1736年)恩科顺天乡试。历直隶临城、湖北当阳、天门县知县,所至有廉能声。长于文笔,著有《秋灯丛话》十八卷,轶闻遗事多所摄录,论者方之唐宋名人说部高品,尚书纪昀、胡高望亟称之。”“论者方之”的“方”字,作“并列、并行”讲,意思是,评论者将他著的《丛话》并列于唐宋名人说部高品。由此可见,他所记的烈女渡轶事可作史料参考。

清人王椷所撰《秋灯丛话》嘉庆十七年(1812年)刻本卷十八中载录了烈女的故事。

毛泽东比武汉人更知晓烈女渡

《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12期鹏喜、孙宁所撰的《珍藏在武昌造船厂的一段记忆》中记道:有一次,原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毛主席由舾装二码头下水时,毛主席驻足凝视江岸,略有所思地告诉王任重,以往这里有个渡口,叫“烈女渡”,岸上还有一座“烈女祠”。他说着,指着前面的一个矶头说,现只有这个红石矶还在。王任重和周围陪同人员无不钦佩毛主席对武昌地方掌故了如指掌。事后武船职工沿红石矶岸边仔细踏勘,果然在江水退潮后发现了一块刻石,“烈女渡”三字清晰可见。

据《武昌区志》(2008年)载:“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4次从'武船’二码头下水畅游长江。”

烈女渡石碑

烈女渡石碑嵌在烈女渡渡口左侧数十米、标高26米处的红砂石壁垒(防浪墙)上,四周用花岗岩条石砌框。石碑为汉白玉材质,碑体通高133厘米,幅宽52厘米。上书“烈女渡”三个竖式阴刻双勾楷体大字,每字约30厘米见方,书法刚健稳重。右侧刻有一行小款,有数字漫漶难辨,经多方考证,题款为:“(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知江夏县事加三级溧阳潘宷鼎题”。“士”字前的碑石已破损,被水泥涂抹,“宷”字看似为“棠”字,“鼎”字上面的“目”刻成“日”,其书法远不及“烈女渡”三字雄浑。疑是后人补刻。

现存完好的清代“烈女渡”石刻,距今有300年历史,为康熙五十八年出任江夏知县的潘宷鼎题字。

严涛供图

潘宷(shěn同“審”)鼎,字宝天,号对汉,江南(镇江府)溧阳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己丑科第三甲进士出身,莅任江夏知县四年,并主修《江夏县志》,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刊出二十二卷本,其人生平资料暂难寻查。查《湖广通志》(一百二十卷卷二十二清·迈柱)关于武昌明伦堂的修建记录中有:“皇清康熙间巡抚王新命布政使徐惺提学蒋永修粮道章钦文知县刘朝英重修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潘宷鼎增修”。康熙五十八年,也就是赐进士后十年任江夏知县,主持了明伦堂增修工程。

《钦定四库全书朱批谕旨》卷五十一载:雍正五年(1727年)闰三月二十一日陕西廵抚法敏(曾任直隶、湖广、四川巡抚)的一道奏折,文中报“前任西安府知府潘宷鼎病故经[臣]题报在案现今乏员伏乞”,可知潘宷鼎在江夏任职后曾调任西安知府并于1727年病逝。康熙五十八年至六十一年(1719年至1722年),此四年在武昌任上,若按1719年题的字,这方碑刻距今已有302年。虽经300年江水激流冲刷,“烈女渡”字迹依然气韵非凡。

红石矶及矶上的“江路子”等文物遗存

红石矶位于武船二码头附近,即巡司河出江口下游约二百米处,上有人工加筑的大块红砂石防水墙。在这些红砂石砌的壁垒上,有一道奇特的水上风景线和人文密码,那就是一排排等距离、等高程砌筑在红砂石壁里的质地坚硬的花岗岩方石,每块方石均凸于石壁,朝江水上游的一面凿有凹槽,这种显眼的坚石俗称“江路子”,为旧时船夫逆水行舟用来借力撑篙的支点。不管水涨到哪个高度,上面都可以看见露出水平面的“江路子”。古老的红石矶上,还刻有少见的水文符号及待考的“白尼”字样。“白尼”是我国白族人的自称之一,别称还有“白子”、“白伙”等。白族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上述字符尚待研究破解,或是追踪白族人在武汉活动的一条线索。

红石矶上用花岗岩方石凿出的“江路子”细部。

胡全志摄

此处为长江南岸回流处,堤岸险要,这一带常闹水患,因此,自古就在武昌黄花矶、红石矶等原天然矶石上人工加筑这道厚厚的大块红砂石砌筑的防水墙,绵延此段堤岸,借以巩固堤防。历史上,官府还曾在险要处铸过四头铜牛(也铸过铁牛)以“镇水”。《武汉城镇合图》,平湖门到文昌门沿江之间有“皇华馆”、“铁牛厂(旧时“厂”通“场”)”,文昌门外江边有“红庙矶”。1883年《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中,文昌门外江边有“红庙矶”。原铁牛厂不存,仅有“皇华馆”(“皇华”通“黄花”)。 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广总督史贻直在《请修武昌江岸疏》中说:“武昌为楚江省会……唐宋既筑长堤,元明每加修治,垒以巨石,保以松桩,锢以铁液,镇以铁犀”。具体年代、地点,仍待稽考。

《武汉城镇合图》中标有皇华馆、铁牛厂和红庙矶

古代修筑的红砂石壁垒,与古城墙同样,都是古文化遗迹。这些数百年前的“江路子”,也具有文物特征。烈女渡码头除具有明显的文物特征外,同时也具有工业遗产特征,码头周边遗存的缆绳、系缆桩等,都应划入保护区范围。

史志上关于烈女渡、红石矶的可考记载

《江夏县志·疆土》清同治八年(1869年)王庭桢纂修刻本记载:“红石矶,在文昌门外,当江水之冲,冬涸始见,波流喷激,浸啮城岸,铸铁犀镇焉。旁号'烈女渡’,即马烈女投江处。”铁犀即铁牛,距今152年。

《江夏县志·疆土》(清同治八年王庭桢纂修刻本)相关记载

1933年,益善书局出版的王葆心所撰《续汉口丛谈》卷三记有:“又烈女渡,文昌门外江岸。有三字碑,询人亦不知。《江夏志·疆土》云:'红石矶,在文昌门外,有铁犀镇江水旁。号烈女渡,即马烈女投江处。’又同治五年重建碑记,黄肇敏撰书。检烈女中,无马氏传。此碑艺文中有其目,无其文,其本末究无从知。”王葆心当年“询人亦不知”,估计当时碑文被水淹没,或被询之人本不知其事。即使今时今日,也同样如此。黄肇敏,字秋宜。同治、光绪时为官福建,歙县潭渡人。《古今游记丛钞》中有《黄山纪游一卷(清)黄肇敏撰》。王葆心在《再续汉口丛谈》中又记道:“武昌文昌门(与)平湖门之间江岸,有烈女渡石,水落则见。”

历史遗迹保护利在千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多次提出新的要求,李克强总理多次就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9年11月3日,上海考察时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城市发展中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需要高瞻远瞩。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深浅,以及是否注重历史文化,很容易从其文化遗产的多寡上直观分辨、判断。

武汉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75处,从总量上看,与同类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自2014年后,新增文物保护单位日渐稀少,现在几乎每申报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清代以前的文物,堪称“奇迹”。如将烈女渡、碑刻、红矶石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将刷新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存量指标,同时,也是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

烈女渡、红矶石等古码头、堤防、水文标本价值不可替代

据《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1998年)“近现代码头”记载:“武汉有名称可考的最早码头是清乾隆元年(1736年)修建的汉口天宝巷石级码头。”而实际上,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武昌就已有烈女渡商用和民用码头。烈女渡地势陡峭,处于长江回流之处,如果不是石砌码头,而是自然土坡,根本就无法成为泊船渡口,也无法系缆。因此,同样是有文字和名称可考的石级码头,烈女渡的成名比天宝巷码头更早33年。

《武汉市志·交通邮电志》记载:“至抗日战争前夕,武汉港有各类码头144座,其中汉江岸45座,长江岸99座。”“1949年6月,武汉三镇轮船码头与民船码头共243座,其中轮船码头40座。”“至1985年末,武汉市区共有码头441座,其中部属港46座,市属港86座,省属港30座,企(事)业专用码头279座。”

另据《武昌区志》(2008年)载:“1947年,武昌地区沿江的码头有68个。”

清人叶调元《竹枝词》描绘的“十里帆樯依市立”之壮观江景,同时也道出两江四岸众多码头的壮观。码头文化也是武汉城市文化之根。

2019年,武汉市对长江和汉江核心区103个各类码头进行了优化调整。目前,市区内各类码头保留有约40个。

武汉是一座滨水城市,码头是城市文化之根。几十年来,重庆的朝天门码头,上海的十六铺码头等,闻名全国,而在武汉,纵有江汉关、王家巷、中华路、汉阳门、徐家棚等码头,也名气不广,而近、现代赫赫有名的湘乡码头、龙王庙码头、宝庆码头、鲍家巷码头、大码头等古旧码头,却销声匿迹。武汉解放前243座、解放后400多座码头中,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仅有一座,且是名气不扬的汉阳铁厂矿砂码头旧址。其保护现状显然与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极不相符。孤零零的一座汉阳铁厂矿砂码头不足以代表武汉的码头文化遗迹。在武汉,能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工业遗产的历史码头遗址,至少应在10座以上。武汉现存经典码头遗迹保护工作,还有大量保护与利用之功可为。

在武汉,诸如武昌的八卦井、九龙井、卓刀泉、东西湖的柏泉古井等,都归于名胜古迹之列,而体量之大的烈女渡、红石矶又岂可摒于名胜古迹保护之外?烈女渡、红石矶等蕴藏的码头、堤防、水文、航运等人文资源十分丰厚,如建成一座遗迹公园,则是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的武汉首座百科知识型水码头文化公园。

将烈女渡具有人文故事和水文、堤防等标本价值的清代古码头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开辟观光游园,则更体现本地文物的属性和张力。烈女渡码头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有标志性、启发性意义,在符合文物评定标准的基础上,我市长江、汉江两岸将有更多近、现代码头遗迹进入保护行列,并得到码头文化旅游开发,形成江城惠及人民群众的一道特色旅游带。

烈女渡遗迹公园的规划建设构想

首先是将烈女渡、红石矶等遗迹划定保护线范围,加以保护,其次是积极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在文物保护单位获批之前,遗迹公园可模拟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标准进行规划筹建。

当前应抓紧进行现场勘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相关工作人员、专家,应趁武船搬迁之际和枯水季节,及早进行烈女渡、红石矶现场勘查。由于武船厂址范围内目前为涉密之地,其红石矶一带地理人文资料既要通过合法渠道获取,又要进行专业性实地核查,尤要防止该土地的过度商业开发,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尽早确定遗迹保护控制线范围,真正做到“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几十年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因素,红石矶、烈女渡以及碑刻等清代历史遗迹及构件,并没有在文史界或其他有关联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官方和专家也没有就此撰写相关文献,迄今为止,还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水面水下“活着”的考古“处女地”。对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展开研究,是当代武汉文史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一大突破性课题。

应组织史学专家开展对烈女渡古码头和红石矶等码头设施建成年代的考证,并对马烈女故事的不同版本、碑石所刻的时间、题撰者以及黄肇敏撰书、同治五年重建碑记等史料文献进行严密论证。同时,对“江路子”、“白尼”等其他构件及石刻文字进行相关“身世”研究,为规划遗址公园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

遗址公园的定位

利用文物保护单位和古码头遗迹,建造为以红石矶、烈女渡渡口、码头锚链设施、江路子、古碑刻等实物为载体的集堤防、水文、码头、水运、碑刻等文化知识于一体的江景名胜观光公园。以此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公园主要场景设计

此公园占地面积不大,可谓“袖珍”公园,但濒临大江,左有“网红”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对岸有鹦鹉洲,右有长江大桥,其视线范围可无限扩大。

公园设计理念应重在“借景”。一是借江景为园景;二是借岸景补水景;三是借年景换季景。由于红石矶和碑刻、江路子等,在枯水季节才完全露出水面,因此,公园可分为岸上和岸边两个观光单元,一是在江岸处修建一排气派典雅的观景长廊,游人一年四季可在此处观赏江景和桥景;二是在渡口入口处修建一座“烈女渡”石牌坊,作为渡口地标;三是修建一座“烈女亭”,亭内立一方依照原样复制的汉白玉碑石,正面刻潘宷鼎所题“烈女碑”,背面刻王椷所撰《秋灯丛话》中的烈女记,这样可除却外地游客在涨水之际无法领略水下碑刻实物的遗憾,满足其千里迢迢前来观光的期愿;四是在公园布设一组“镇水铁(铜)牛”雕塑,增添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人文景观;五是在涉水区域的石级码头两侧加装安全防护锁链,保证游客在安全环境下观赏古码头遗风。

武船厂区范围内分别有湖广总督署、辛亥革命三烈士亭以及湖北省模范监狱等文物和建筑景观,除三烈士纪念亭已挂牌省文物保护单位外,另两处建筑也可适当保留部分主体建筑,与烈女渡遗迹公园串成一条参观游览线,彰显城市文化魅力。

胡全志原创 转载于2021年第4期《档案记忆》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武昌蛇山上远眺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0)

相关推荐

  • 漫步武昌江滩随想

    漫步武昌江滩随想 文/张满华 libera 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去武昌万达办事,很久没来的武昌江滩,此时让我耳目一新,虽然在这边曾经生活过近三十年,再来时,已经寻不到旧时的痕迹,这里俨然成了小时候别人 ...

  • 【行走兰溪】 骑行古城兰江边

    骑行古城兰江边                        刘鑫 2015年7月13日早晨,一大早,我5点钟起床,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古城兰江边. 过了和平公园,就到了兰江边.路上行人不多,大多为步行 ...

  • 沙家浜红石村——芦荡火种的发源地

    红石村北出入口. 前面看了沙家浜的一条街--横泾老街,今天再看沙家浜的一个村--红石村.       现在的沙家浜红石村,是由原来的前荡.王曹.曹浜.北桥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这里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枕河人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泉州港古建筑--江口码头

          泉州港古建筑--江口码头由文心码头.美山码头组成位于泉州丰泽区法石社区石头街尾江滨处.江口码头与真武庙相隔不远.距泉州丰泽伊斯兰教圣墓东南6.3公里.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泉州港江 ...

  • 由武昌江滩的月亮湾码头而想到……

    武昌江滩月亮湾码头,坐落在武汉最高地标绿地606附近,从绿地缤纷城步行几分钟即可到达,这里是武汉世界语协会即将开展周年庆暨研讨会的活动场地之一. 这一带也是大型国企武昌车辆厂的旧址所在地,因为城市改造 ...

  • 兰溪古渡|绥宁探古寻踪

    兰溪古渡 杨焕礼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即便在春潮带雨的发桃花水季节兰溪古渡已无舟可横了.兰溪古渡如今不仅无舟,亦无桨,无船家,无系缆石,无码头.古渡在历史上地理位置 ...

  • 【咵武昌】民国湖北“三怪”之张难先与湖北财政厅

    湖北财政厅证章 该章为红铜材质,圆形,湖蓝色珐琅作底衬,国民党党旗及民国国旗交叉立于证章中间,上部呈圆弧从右至左排列楷体汉字"湖北财政厅",下部竖行"证章"二字 ...

  • 咵武昌 ▏楚材街与惟楚有才

    楚才街起于武昌古城贡院大门前,向南连通青龙巷到司门口,明清时它由两条街道组成:由贡院至海马巷叫贡院前街,海马巷到青龙巷叫新街.1940年代末,因在贡院前街上立有"惟楚有才"的牌坊, ...

  • 咵武汉 | 岳飞后裔今何在 武昌汉阳与岳飞有关的遗存

    在新时代到来之际,弘扬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精忠报国"精神,学习民族英雄岳飞史诗般的三十九年辉煌灿烂的人生,可明鉴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历史缩影.岳飞在绍兴十一年(1142年)一月 ...

  • 咵武昌 | 深夜徒步 珞喻路惊遇弱肉强食

    余一直牢记古代贤哲圣人的教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仔细回想起来:人生过了一大半:读过的书也许远远没有万卷,而用双脚丈量过的路程之长,肯定可以围绕地球好多圈.作为一个精力旺盛.酷爱家乡故土的武汉市民,毕 ...

  • 武昌县(鄂州)寺观志记载的古迹

    武昌县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南. 社稷坛 在县西二坛.俱明洪武初,知县谢叔宾建.隆庆六年,知县李有朋重修,今俱废. 邑厉坛 在县北.明洪武初,知县谢叔宾建. 乡厉坛 每乡各立一所. 城隍庙 在县治西. ...

  • 鄂州古迹之武昌门

    编辑搜图 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鄂,不久,接受魏文帝曹丕的封王称号,就在这年的阴历八月开始营建吴王都城.又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名为武昌,故名武昌城.公元252年,孙权的儿 ...

  • 第十二回取武昌移师东下失平江阖室自焚

    却说吴王元璋,因武昌围久未下,遂亲往视师.既至武昌,即相度形势,探得城东有高冠山,耸出城表,汉兵就此屯驻,倚为屏蔽.吴王审视毕,此后叙述元璋俱称吴王.便语诸将道:"欲破此城,必夺此山,哪个敢 ...

  • 咸丰六年8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收复武昌,取...

    咸丰六年8月,曾国藩率领湘军收复武昌,取得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来,官军的第一场大胜.湖广总督杨霈立即给咸丰上奏报捷,结果咸丰根本不信,以为又是前线官兵冒功请赏.   六天后,曾国藩与胡林翼会衔的报捷奏章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