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家陈鑫之学拳须知的要义、探悟、质疑
《陈氏太极拳图说》研读文集之一。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太极拳。
研读陈氏太极拳宗师陈鑫先生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与先人对话,探求太极拳古风本色,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此书面世之后,有褒有贬,褒多贬少。个人觉得,我们应客观对待。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能够整理出如此丰富的易理、拳理等知识,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读古人之书,我始终秉持一种尊重、信任的态度,从不轻易怀疑。除非自己有鲜活、切实、久试不变的不同体悟,我是从不去质疑的。
学拳须知,是该书编辑者陈椿元先生等人,依据陈鑫先生存留的草稿进行整理修订而成的,其内容与本书的凡例基本相同。陈椿元是陈鑫先生的侄子。
陈鑫先生在学拳须知中开宗明义地讲了九条要义,并作为研读此书和习练此拳的要求,我认为是非常科学的。
研读学拳须知之后,我是基本认同陈鑫先生的观点的,但也有一质疑之处,且一一说来。
一、学拳须敬畏,心不念拳拳不来
陈鑫先生之学拳须知说: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
这段时间,我在允升园记之观颐篇里,陆续分享了《苌氏武技书》书的诸多内容。
关于学拳须敬畏这个问题,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先生也有相似之语。他说:“学拳,宜郑重其事,不可视为儿戏,则无苟且粗心之病。”
苌乃周、陈鑫两位武学大家,为何都强调这个问题?
我的理解,两位武术大家所说,其实都道出一个重要的道理,即:学拳须敬畏,心不念拳拳不来。
之一。道家讲,法天贵真,敬畏自然。敬畏拳,则拳敬人,学得真诚,功夫就容易上身,慢慢就会人拳一体。
之二。问道有先后。老一辈武术家的真传弥足珍贵。敬畏老一辈武术家,则他们的拳悟和拳智就会变成我们的行拳启迪和实战经验。
之三。心不念拳拳不来。学习拳,下手处是自强不息;练好拳,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二、学习太极拳,终究是学什么、怎么学?
陈鑫先生之学拳须知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加损也!复其本然,教者即止(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
陈鑫先生此段拳论虽仅仅几行,却透露出太极拳的三个玄机。我和拳友细细聊聊。
玄机之一:我们学习太极拳,到底学什么?
学架子?学套路?学推手?还是学技击?陈鑫先生的回答是,学阴阳开合。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的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学习太极拳,不懂阴阳不行。开合也是一对阴阳。开为阳,合为阴。开到极处便又合,合到极处便又开。
所有的太极拳架,不论多少式、多少套路,练到最终,都是阴阳开合的变化。
明白了阴阳开合,明白了阴阳相生相克,明白了阴阳转换,慢慢就练没了架子,只有阴阳开合相随,此时便是《太极拳授密歌》所言的“无形无相”。
练到一定程度后,你会慢慢感到对套路不再感兴趣,甚至有些厌烦。
玄机之二:我们怎么练得阴阳开合?
陈鑫先生的回答,可能是诸多人没有想到的。他说:“吾身中自有本。然之阴阳开合,非教者所能加损也!”
这句话的释义是,人身一太极,先天就具有阴阳开合,但是被后天的思维习惯慢慢所遮蔽,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逐步恢复人先天具有的阴阳开合的太极体。而且,后天的训练不能增加或减少人体的阴阳开合。
简单的说,太极拳的阴阳开合,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先天就有的。
我的体悟也是如此。之于太极拳的内劲,我的体悟,也不是后天练出来的。
玄机之三:太极拳者练到什么程度,阴阳开合的恢复就算有所成呢?
陈鑫先生说,复其本然,教者即止。他继续解释说,教者教以规矩,即大中至正之理。简单地说,就是练拳要中正。当然,斜中寓正也是中正。
我的体悟,当身体真正保持中正之后,许多先天的阴阳开合,就会自然而然地慢慢恢复。而且,中正,并不是人体中线垂直于地面,而是有个斜度,大约和地轴的倾斜度相同。
为何站桩是练习太极拳最佳路径之一?因为桩功状态下的人体,相对是最佳的中正状态。
三、太极拳的太和元气,为什么当代拳者越来越难问津?
陈鑫先生之学拳须知说: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能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着自为一着,不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在探究此段拳论之前,我们需明白两个字词的释义。
其一。着着当细细揣摩,其中的着字,通招式的招。
其二。太和元气。太和一词,出自《易·乾》的“保合太和乃利贞”一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释义是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即先天之气。太和元气,即阴阳会合冲和的先天之气。
我对陈鑫先生这段拳论的体悟,基本赞同,但也有质疑之处。
之一。
此段拳论,讲的还是太极拳套路架子的练习,非太极拳的实战技击。
之二。
陈鑫先生认为,练好太极拳的套路架子,当须着着细细揣摩,承上启下的转关尤其要灵动,否则,就会一着自为一着,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
我的体悟是,行拳的一气贯通,并非仅仅是套路架子的流畅衔接,关键是以意行拳的意不能断。意跑了,即使套路架子很流畅,气也是断的。
之三。
太和元气是怎么练出来的?
陈鑫先生说,不能一气贯通,则与太和元气终难问津。
这句话也可理解为,行拳做到一气贯通,拳者就可能会问津太和元气。
注意,我说的是可能。为何是可能,而不是必然?
我的体悟,太极拳包括陈氏太极拳,套路招式之间的上下转换,和人体的经络运行规律并不完全吻合,有些衔接很别扭,只是习惯了而已。
金刚捣锥,是陈氏太极拳最重要的一式。右拳落左掌,练的是脾胃二气的阴阳和合。
为什么这样说?左手为掌为阳,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此掌为八字掌,对应胃经。右手为拳为阴,此平拳,对应脾经。
有人说,为什么四指必须并拢?
稍微分开不行吗?我的体悟是不行的,若分开,呼气便受阻滞,气便不能沉脚底。
还有一个问题,右手是拳背还是拳轮落在左掌的掌心?
我的体悟是,拳轮落掌心,更能气沉脚底,上下贯通。但是,现在绝大多数陈氏太极拳者采用的是拳背落掌心。哪种更科学呢?
金刚捣锥之后接下来的懒扎衣。此招式的掌法,五指是稍微分开的莲花掌,莲花掌练的是水火既济,其中的火练的是小肠经。
这两式可以上下接着练,但是与经脉运行并不是玩全吻合,中间少了心经。
我的体悟,金刚捣锥后,接着练单鞭,会更舒服。因为,单鞭的勾手,实际上就是莲花拳,对应心经。单鞭的掌法,最好是牛舌掌,对应小肠经。
这种转换的感觉很细微,拳者若没有一定的松透松空基础,是很难体悟的。以后细聊。
之四。
我的体悟,太极拳真正的一气贯通,不是套路行拳的一气贯通,而是一个招式的一气贯通。每个招式、每个手型,都对应着人体不同的经脉。
一个招式怎样做到一气贯通?
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走完五步,即太阴—少阳—太阳—少阴—太阴(中定)。二是必须走出双螺旋于一体的拳架。
在目前各派太极拳中,我发现只有杨氏太极拳的左手搂膝拗步和左右倒撵猴,是基本符合这个要求的。倘若再配好手型,效果会更佳,对于涵养中气也很好。
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先生,年轻时练习倒撵猴和搂膝拗步,一去一回都是以公里计数。或许也与此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