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源探究(上)

笔法解密(上)

吉仕好

书法至唐,法度完备。至此,书法的普及与推广达到空前的规模。书法的碑刻、木刻都有很大的发展。到宋朝,人们对记事、传播已经不满足刻碑、拓片,“高级写手“也满足不了时代需求,实用方面出现了中国的一大发明——活字印刷。

笔法方面,宋四家以晋唐之笔法,直抒胸臆,开“尙意“之风,除米、黄保留有少许晋唐遗韵,尚能管中窥豹,苏、蔡则完全“尚”自己之“意”。

细看流传至今的宋代刻版、民间的活字印刷版本,以颜柳的结体与笔法居多,画之两端,俯冲、强化的笔力被后人讹为装饰,慢勾细描,字体被格式化,“发明”了宋体,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宋以后,笔法尽失,至赵孟頫,虽力挽狂澜,直追晋唐,然赵之所察,亦失之天壤,仅收获了欧柳结构而已。华美、精严之结体不知“祸害”了多少后来的书法爱好者,致使后来的董其昌大呼要跳出“赵笼罩的阴影”,然亦收效甚微。

清代王铎,行草笔法直追“二王”,然楷法尚未通彻,民国至今,晋唐笔法仍是雾里观花。

现代启功一笔而为天下法,然观其一字,余字皆知,流入“美术”字范畴。诸如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诸君大谈书法与民族文化、书法与政治就不在此文研究之列了。

言归正传,说书法的笔法吧。

先从《易经》说起,截图来自网络视频——曾仕强《易经的智慧》

日落日出,从开始到结束,用“一”这个符号代替。

然而日落日出是循环往复的,阴阳是一正一反变化的

一天分为了白天与晚上,一就分“二”了。

古人把这个规律总结为:一阴一阳之谓道。

现在我们可以另外一角度来观察与思考,

阳极生阴,阴极成阳,就可以理解为白(天)的尽头,就是黑(夜)的开始。反过来,黑夜的尽头就是白天的开始。

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已经明白了,一阴一阳,一来一往的规律是自然的,是正常的。

如图所示

这个图可以理解为是我们心里面的设计图,实际上用毛笔书写时,效果是这样的——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书法中的基本单位——笔画,不是一笔完成的,而是分两次完成的,不仅仅是横画,所有的笔画,都可以这样,在这里横只是一个代表而已。

按照这个推理,在书法的发展进程中,又如何解释:篆书向隶书蜕变,隶书向楷书过渡,楷书向行草书演化的过程呢?

1、篆书的书写

我们来看,篆书的书写:

这是一个口字,从上面的笔顺中,我们可以看出,弧形部分的书写是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左右两半弧的书写,与前面所讲的两笔书写是一脉相承的。

2、隶书的书写

字例来源:汉《史晨碑》

从篆隶的弧形书写部分,我们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笔法形态由夸张向平缓过渡。

3、楷书的书写

A.首先我们看《兰亭序》,虽然《兰亭序》是行书,但是许多字仍然看出很明显的楷书轨迹。

B.颜真卿《勤礼碑》

许多人写颜体,进入了一个误区,笔笔断开,笔笔中锋。导致气息不连贯、不流畅。我们来看:

C.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D.柳公权《玄秘塔》

E.龙门造像

至此,脉络已经非常清晰,篆书——-隶书——楷书的笔法演变规律已经出来了。

与行草书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继续关注

—中国书法的笔法来源探究(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