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法宝

贵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全国的56个民族贵州几乎都有,其中世居民族就有18个之多。既是仡佬族的文化中心,也是苗族的文化中心。苗岭主峰雷公山俨然已经是苗族的圣山,务川的九天姥石也被仡佬人尊为圣坛。还有穿青人和(亻革)家,虽然没有进入中华56个民族之列,却保存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而这两个未正式列入的族别,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贵州的民族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喜欢饮酒。这一点我是有所领教的,我曾在贵州荔波县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那里的少数民族人口占了95%以上,主要为布依族、水族、瑶族、汉族、毛难族、壮族。别看民族之间有穿插居住,各民族却有着各自的传统,且民族文化保存完好,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很喜欢喝酒。其实不难理解,在那样一个封闭的社区,酒是他们消磨时光的工具,也是建立关系的桥梁。甚至在社区里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靠酒来沟通和解决。

那时候我在保护区做管理,遇到要去处罚违法人时,还真得先考虑如何把酒喝好。当地的民风纯朴,却很彪悍。那些保护区的政策,实难让连汉语都勉强听处懂的社区民众理解和接受,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通过喝酒能看出你的真诚,能让你宣传的政策得以落实。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处罚一户违法开垦的农户。管理员同志已经去过两三次了,不但工作做不下来,还差点被一顿棍棒打回来。既然有了违法行为,处罚是一定要执行的。那天我想了一个办法,带着两位管护员一起,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两斤肉,去到违法那个农户家。我没有提他违法和处罚的事,而是说要到他家煮饭吃,要去与他喝酒谈心。那个农户将信将疑,但还是烧火煮饭,还杀了一只鸭子。当菜做好后,少不了的是上酒,那可不是用杯或壸,而是用罈。那一罈酒大约有二十来斤,就着我买的两斤肉,还有那只鸭子,加上一些豆腐,煮成一锅,就是很好的下酒菜了。除了我们三个管理人员,村里还有几个小伙,凑成一桌,大约喝了四个多小时,那一罈酒几乎所剩无几。其间我们并没有闲着,而是边喝酒边向他们宣传保护区的道理,有争执,有嘻笑,当然少不了大道理。最后的结果是,还没等我们提出,他就主动为他的违法行为上交了罚款,并主动承认了错误。之后的时光里,他还成了我们的义务宣传员,向村民们宣传保护区的法律知识。

我知道,在一个相对贫困的社区里,人们有一种普遍的自卑心理,他们需要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却无从说起。他们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敏感的防卫心理。而喝酒,是将对手与自己放在同一平台,无有高下,煮酒论英雄。他们认识敢于在他们跟前醉酒,那是把他们当了兄弟,是最完全的不设防。其实我的内心想的也是如此,不管是农民还是管护员,或是那些远到而来的教授、官员,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到了饭桌上还不能平起平座?上下尊长,是必需的,但应该脱去那一层伪装。所以那时候,我是发自内心的与民众当兄弟,民众也把我当家人,到了家里,喝酒是少不了的。因此最喜欢过节日,也最怕过节日。每一个节日里,醉酒是少不了的。

现在有了八项规定,公务喝酒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有了在黔东南的一些地区,干部与群众在一起吃饭时,群众兴高采烈地喝酒,干部用矿泉水在一边奉陪。少数民族群众不会提什么意见,但却自顾自地喝酒,不会再理你。有时我就在想,不用公务资金喝酒是应该的,但去到群众家里,与民同乐,入乡随俗,是乎也很必要。

当然,曾经的酒风盛行,喝坏党风喝坏胃,也是应该制止的。比如贵州的民间就有关于喝酒的歌谣,过中味道,也许那些曾经喝酒的同志们都会有深刻记忆。

贵阳喝酒不弯酸,哪怕遭人家拿翻。

酒量不在气质在,喝酒耿直不耍赖。

要是去到六盘水,喝酒不要乱接嘴。

一瓶打底量不浅,起码喝到十二点。

喝酒不要去仁怀,直起进去爬出来。

上桌先喝三大碗,酒量不好死得惨。

安顺喝勒平坝酒,开始喝起还顺口,

一人一个塑料壶,喝得抱起尿罐哭。

兴义喝酒用脸盆,拿起扑克装赌神。

又是吹牛又喂饱,没得上菜先放倒。

凯里喝酒用牛角,三哈两哈跑不脱。

只管昂起脖子喝,千万不要用手摸。

毕节爱吃苦荞粑,哪个喝酒都不差。

提起一把开水壶,个个喝得眼睛绿。

黔南喝酒很撇脱,最后喝到桌子脚。

都匀姑娘长得乖,跟她喝酒你要跩。

铜仁喜欢闷到整,还要整碗锅巴粉。

看看,那时的喝酒风太过,不整治也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