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科考,不仅仅是一次活动
科考,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自然保护区要成立、要调整要进行综合科考,针对某种动植物的种群情况会进行专项科考。这些科考都是一群专家学者在那里忙乎,没有人去关心他们忙乎的结果。写出来的论文、专著也只有圈里的那几个人看得懂,只有那几个人去关注。考察结果与社会应用老是割裂的两个面,很难相互作用。但说到跨界科考,有些人更是不理解,说你这个跨界,是要跨国界呢还是要跨省界?或是要跨县界?区界?
其实,跨界科考的“跨界”二字,指的是横跨各个界别。因为在科考过程中,既有地学、生物学、历史、文化、美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也有达人、企业家、当地社区等方面的人士参加,而最为亮点的是有各种媒体代表参加,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自媒体等都来参与。虽然也可能会在科考过程中有诸多新发现,而更多的是解读和展现。通过科学家们的解读,媒体人的描述,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企业家在获取到各方面的信息后,也许就已经生成了项目。
跨界科考不管是形式上和目的都与一般的科考有所不同,形式上是跨越了各个界别组成科考队伍,目的是通过科考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保护区、关注保护区、支持保护区,同时带动保护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如今已经是跨界科考第四季在即,但前三季的科考过程仍历历在目,那一次次的艰险历程,那一次次欢娱的笑声,那一次次的收获后的兴奋,都好象发生在昨天。每一次跨界科考后的持续发酵,让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得到提升,本土人看到了家乡那些资源的存在价值,企业家看到了商机,游客理解了生态本底的内涵,让这些深藏在偏远地方的资源终于发热发光,让群众对家乡充满了自豪感,增强了他们对自然保的理解和积极性。
第一次跨界科考在石阡,是个贫困县;第二次跨界科考在习水,是贫困县;第三次跨界科考在江口,也是贫困县;第四次跨界科考在沿河,又是贫困县。这些地方虽然资源一流,但却因为信息闭塞等原因,依然经济落后。跨界科考是他们走出幕后的桥梁,是他们提升素质的臂膀。前三次的跨界科考已经显现了强大的力量,相信第四季更加能够大放光芒。
跨界科考,绝不是娱乐,也不是锦上添花,而更多的,恰恰是助推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