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见证历史(4-23)四川古蜀国,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源于民族大融合
今日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平原,早在公元前2700年,宝墩文化在此形成(参看《收藏见证历史》(3-3)),八百多年中,宝墩人游走于整个成都平原,令人惊奇的是文明发展却没有太大的进步,这和后期三星堆文化的繁盛形成鲜明对比。宝墩文化构成被认为受营盘山文化影响,但从他们玉器使用情况看,至少宝墩文化晚期,明显和长江中下游文化有关。
---玉璧,宝墩文化晚期,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
玉璧,后人将其称为代表了天,因为天是圆的,在商周玉器成为王玉之后,这样的内涵表达可以接受,但在文化期,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逻辑,难道夏商文化忽视天?夏极少见玉璧,商玉璧大多制作草率、随意,或是有领璧,应大多是起玉毛料的作用(参看《收藏见证历史)(4-13)),西周早期玉璧同样大多光素,边缘不甚规整,很多留有切割痕。文化期红山等文化还多有两联璧甚至三联璧,当然不可能两个天!
这件新石器时代中期吉林出土的椭圆形璧非常形象的表现了璧的内在含义,璧是动物卵,代表的是生命,是图腾形象的雏形。这也解释了红山文化如此高超的玉雕技术,但玉壁往往不规整,而宝墩文化这两块璧,刻意磨制出缺口,也是同样的含义。
宝墩文化晚期约为夏时代,进入成都平原的长江中下游流域部落明显不是夏帝国的势力,应该是流亡的其他文化部落,他们所制造玉器是选用当地产杂料。
公元前1600年,宝墩文化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在同一块土地上的三星堆文化,这个时间点为商建国代夏时期。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时间大约为商中期,坑中所出玉器体现了三星堆文化早中期的社会构成。
---玉璋,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长38,宽6.8,厚0.6公分。
夏玉璋形,玉璋两面还各刻出一相同的璋形图案,最特殊的是在顶端豁口处雕一站立小鸟,这样的器型纹饰都非常少见。
---玉戈,四川广汉三星堆一号祭祀坑。长29.5,援最宽处9.1,内宽7.4,厚0.7公分。
商早中期玉戈,比较特殊之处在于戈尖分叉成双刃,比较少见的器型。
大玉璋是夏时期主要的军事礼器,商代少见。大玉戈则是商代主要的军事礼器,从夏时期传承而来,但商玉戈和夏玉戈有较大差异,主要在中脊线和阑的处理上,一号祭祀坑所出玉戈大都是明显的商早中期戈。
一号坑出璋、戈较多,这事实上是体现了三星堆古蜀国同时受到夏文化和商文化的影响,而璋、戈在细节上又同时体现了不同于中原地区器型的细节特点,在三星堆古蜀国,事实上多方文化在互相交融,源于宝墩文化的四川当地文化和长江中下游流域外来用璧的文化,再加夏文化和商文化,都有明确的证据参与其中,而这种融合证据延续三星堆文化晚期甚至金沙文化时期,从未间断。
文章来源: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