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

产后抑郁是以产后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是介于产后抑郁性精神病和产后郁闷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临床表现为疲乏、爱哭、孤僻、失眠、厌世悲观、有犯罪感等症状。通常于产后1周开始出现症状,产后4—6周逐渐明显,平均持续6—8周,甚则长达数年。本病若不及时治疗,产妇可出现自杀倾向或伤害婴儿、影响夫妻关系或整个家庭,应当予以重视。
  本病中医目前尚无专篇论述,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产后情志异常、产后脏躁范畴。有关本病病因、症状、辨证及治疗等散见于历代医籍的相关论述中。
  明代《万氏妇科》对有类本病的病因及症状有了较详尽的描绘,曰:“产后虚弱,败血停积,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故多昏迷;又心气通于舌,心气闭则舌强不语也。”又云:“心主血,血去太多,心神恍惚,睡卧不安,言事失度,如见鬼神”。阐述了产后抑郁可因血气虚弱、心神失养或瘀血停积、闭于心窍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默默不语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失眠、多梦等症状。《证治准绳》中也有:“产后心神恍惚,言事失度,睡卧不安”的描述。
  清代对本病的认识,除在病因、症状方面有了更详尽记载外,更进一步完善了本病的辨证论治,如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有“产后血虚心气弱,惊悸恍惚不安宁,养心须用茯神散,参芪地芍桂茯神,琥珀龙齿归牛膝,忧思归脾砂齿灵”的记述。指出产后阴血虚少,心气衰弱,血虚心神不宁,常会出现心惊心悸、恍惚不安的症状,宜用茯神散养心安神。若是由忧愁思虑过度,耗伤心脾而起,宜用归脾汤加朱砂、龙齿以补益心脾,安神镇惊。 《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恍惚方论》中指出“产后恍惚,由心血虚而惶惶无定也。心在方寸之中,有神守焉,失血则神不守舍,故恍惚无主,似惊非惊,似悸非悸,欲安而忽烦,欲静而反忧,甚或头旋目眩,坐卧不安,夜则更加,饥则尤剧,宜天王补心丹。”指出本病的病因,多因产后气血亏虚,血不养心,心失所养,神明失守所致,对产后抑郁的临床症状,有了更形象的描述。
  西医学关于产后抑郁的研究较早,但最早的一些研究受到了许多方法学的限制。医学界普遍重视且进行大量研究工作的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设计、测量工具、样本大小、抑郁诊断标准及研究时间的不同,临床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亦有差别。1968年皮特(Pitt)最早报道产后6—8周抑郁发病率为10.8%。1971年道尔顿(Daldon)报道产后抑郁患病率为7%--20%。1980年帕克尔(Paykel)等报道产后6周轻度抑郁的患病率为20%。1984年奥哈拉(D’Haraetal)等报道产后2个月内抑郁的患病率为12%。前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后3个月抑郁的发病率为12%一14%,产后1年内的患病率为22%--24%。1981年温凯德(Wotkid)和扎杰克(Zajicek)调查了247例初产妇,产前有抑郁的孕妇大部分在产后一年仍抑郁,另一组产后第一次出现抑郁的产妇,10%持续达3.5年。1984年霍普金斯(Hopkins)等认为,产后抑郁平均持续6—8周。

  大量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均较孕期抑郁重,和孕期抑郁有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关联类型也不同,处于“危险”状态的妇女群也不同。其症状为:虽经产妇设法克服,但仍长期表现为爱哭、孤僻、厌世悲观、烦躁易怒、有犯罪感,主诉疲乏。在部分病例,此种抑郁可持续1年,近来研究发现以前从无心理问题的妇女甚至有更长时期的变化。通常是在出院后发作,产后4—6周逐渐明显。严重者,持续发作有自杀倾向,不照料婴儿甚至损伤婴儿。由此可见,产后抑郁对婴儿及家庭其他成员均可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
  目前,我国对产后抑郁的有关研究尚属起步,应广泛宣传以引起妇产科工作者的重视,积极预防以减少其不良影响,这对保证母婴健康极为重要。
  [病因病机]
  产后抑郁多因体质虚弱,产时失血耗气,阴血亏虚,血不养心,心神失养;或素性抑郁,产后气血亏虚,血虚肝木失养,肝失藏血、血不舍魂,则魂不守舍;或过度忧愁思虑,损伤心脾;或产后元气本亏,再因劳倦,气虚无力运血,败血滞留成瘀,败血攻心发为本病。正如明代《万氏女科》曰:“产后虚弱,败血停积,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故多昏困”,又云“心主血,血去太多,心神恍惚,睡卧不安,言语失度。”《普济方。妇人产后诸疾r1)中亦有“夫人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故邪从之。新产之人,内亡津液而血虚气弱,使人精神昏乱,言语错谬,恍惚不宁,甚者变狂癫之证”的论述。现代研究认为,产后抑郁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原有精神病史,社会逆境,早年丧母,孩提时期父母离异,婚前即存在婚姻矛盾,性交稀少,与母亲不和,保守,守纪律,认真和固执的性格,焦虑的个性,有剖宫产史或产钳术史,分娩后母体内分泌系统功能急剧变化,产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迅速下降,胎盘类固醇分泌减少,产后皮质酮消失。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减少,分娩后出血,疲劳,子宫复旧不良,照料婴儿等家务琐事不顺心等。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产后1周出现情绪低落,伤心、流泪,且呈昼夜变化的趋势,即夜间加重;尚有内疚、焦虑、易怒、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性欲减低、易疲劳、处理事情的能力低下,不能履行做母亲的职责等。
  二、鉴别
  1.产母郁闷 从开始分娩至产褥第7天间所出现的一过性哭泣或忧郁状态,占产妇的50%一70%,以产后3日内发病者最多,又称“三日闷”,病程短,病情轻,发病率高。 .
  2.产后抑郁性精神病 属精神病学范畴,有精神分裂症状如迫害妄想和幻听、躁狂和抑郁等。发病率低于1%。,需采用精神病治疗之法。
  [辨病论治]
  一、辨病要点
  部分产后抑郁患者,仅见产后情绪低落、伤心、爱哭,余无他症可供辨证,病史资料亦难于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体状况未见特殊。此时,应注意抓住本病主体病机一一血不养心、神明失守来遣方用药。

  二、治疗方法
  1.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组成:小麦、甘草、大枣。
  功效:甘润滋补,养心益脾安神。
  原治心脾两亏之脏躁者。因产后亡血,致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濡养,心脾亏虚,心神失养可致产后情志抑郁,心神不宁。本方以小麦养心,甘草、大枣润燥缓急,专以甘平之味宁神健脾,可酌加枣仁、柏子仁宁心安神。若失眠多梦,坐卧不安,加龙骨、牡蛎、磁石重镇安神,陈皮理气和中,麦冬、生地滋阴,其效果更佳。
  2.四物补心汤(《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生地、白术、半夏、桔梗、茯神、陈皮、甘草、炮姜。
  功效:调和血气,补虚安神。
  原治心脾亏虚、气血不足之怔忡惊悸者。产褥妇之心理往往非常锐敏,虽极微之事,触感也颇甚;产时、产后大出血或产褥期中营养障碍,及疲劳时授乳等,致心血耗损,脾气亏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而引起抑郁不舒,屡欲自裁,故当养血补心,健脾安神。以四物补心汤主之,可酌加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3.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组成:人参、当归、丹参、生地、玄参、麦冬、天冬、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
  原治阴血不足之惊悸怔忡者。因其具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于产后抑郁者服之亦对症相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辨证,首应重视产后多虚多瘀及气血变化的特点,贵在辨明属虚属实、在气在血以分治之。一般而言,产后自觉疲乏、爱哭,时感内疚、焦虑,食欲减退,性欲减低,伴头晕、心悸、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舌淡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无力者,属虚;伴见心下满闷,小腹疼痛,阴道出血量少夹血块,面色晦黯,舌紫黯,脉沉弦者属实。
  二、治疗原则
  治疗产后抑郁,调和气血,安神定志为常法。血虚气弱,心神不宁者,宜补血益气,养心安神;败血停积,闭于心窍者,宜逐瘀通窍,安神定志;忧愁思虑,损伤心脾者,宜补养心脾,安神定志。《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凡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执有诚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故勿拘于产后补虚,亦勿忘于产后多瘀,慎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三、分证论治    
  1.血虚气弱   查阅药方用法  查阅药味加减  查阅三反九畏  查阅疗效评定

  (1)临床见证:产后焦虑,伤心,流泪,失眠,食欲减退,性欲减低,疲乏,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昏困,恶露量少,色淡、质清稀,唇、舌淡,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无力,或浮大中空或细数。
  (2)辨证依据:

  ①情绪不能控制,伤心,流泪,焦虑不安。
  ②恶露量少,色淡,质清稀。
  ③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无力。
  ④素体虚弱,产时失血耗气,产后疲劳过度。
  (3)治法与方药:
  治法:补血益气,养心安神。
  茯神散《医宗金鉴》
  组成:茯神、人参、黄芪、赤芍、牛膝、琥珀、龙齿、生地、桂心、当归。
  本方原用于治疗因惊而致的言语颠错、神志不宁诸症。因其具有补血养气、宁心安神之功,故用于产后抑郁属气血虚弱者。如恶露日久不止,可酌加龙骨、牡蛎、血余炭等固涩止血。
  2.败血停积
  (1)临床见证:产后默默无语,焦虑,易哭而无声,神思恍惚,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恶露淋漓日久不止,色黯有块,面色晦黯,心前区憋闷刺痛,唇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2)辨证依据:
  ①默默无语,悲伤易哭,神思恍惚,记忆力减退。
  ②心前区憋闷、刺痛。
  ③恶露淋漓日久不止,色黯夹块,或伴小腹疼痛,块出痛减。
  ④外感寒邪或七情内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活血逐瘀,镇静安神。
  ①调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当归、肉桂、没药、琥珀、赤芍、白芍、细辛、麝香。
  原治产后瘀血留滞经络,四肢面目浮肿者。因方中当归、白芍、赤芍、肉桂、细辛、没药温经养血,活血化瘀;琥珀、麝香辛香开窍,安神宁志。合方用于此,亦恰切相宜。
  ②芎归泻心汤(《普济方》)
  组成:当归梢、川芎、延胡索、蒲黄、牡丹皮、桂心,另包五灵脂冲服,饭后服。
   本方原治产后乳悬,产后恶露不下之腹痛等。因具活血逐瘀、镇静安神之效,故用于此。另加朱砂清心安神,石菖蒲开窍宁神,其效尤佳。
  3。心脾两虚
  (1).临床见证:产后忧郁,焦虑,心神不安,喜悲伤欲哭,不能控制,失眠多梦,反应迟钝,健忘,精神委顿,神疲乏力,倦怠嗜卧,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灵枢。本神》日:“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产后思虑太过,所思不遂,影响气血正常运行。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于中,脾失运化;素体不足,因产重虚,思虑太多,心血暗耗,心失所养,诸症生焉。

  (2)辨证依据:
  ①忧郁,焦虑,心神不安,喜悲伤欲哭,失眠健忘,反应迟钝,精神委顿。
  ②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倦怠嗜卧,纳呆便溏,脘闷腹胀。
  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④产前忧虑太多,产时失血耗气,产后又操劳过度。
  (3)治法与方药: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归脾汤(见月经先期)
  [其他疗法]
  一、心理治疗
  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建立良好、融洽的家庭环境氛围。给予患者足够的社会支持和重视。配合使用其他心理疗法。
  二、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 有助于恢复睡眠,缓解抑郁。
  三环类抗抑郁剂(了CD):如丙米嗪、氯米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
  四环类抗抑郁剂,如麦普替林,副作用较三环类略小。
  5一羟色胺(5一HT)回收抑制剂:氟西汀(商品名“百忧解”)、帕罗西汀、色屈林
等。
  接受药物治疗的妇女,应停止母乳喂养。
  2.电休克(E叮)治疗 用于急性抑郁者。
  3.其他 睡眠剥夺、光疗等。
  [预防和调护]
  一、预防
  产前检查的同时简要了解孕妇的人格情况、有无精神病家族史和抑郁症表现等。对于具有发生抑郁危险因素的孕妇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调解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如婆媳间、夫妻间不和),缓解孕妇对分娩的“不安期待”,减轻产后的应激压力。
  二、调护
  产后给予充分的睡眠、休息,避免过劳和过重的心理负担,教会患者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做好思想工作。
  [疗效判定]
  痊愈:治疗后情绪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消失。
  显效:治疗后主要症状消失,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部分消失。
  好转:治疗后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其他症状亦不同程度减轻。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较治疗前加重。
产后抑郁是以产后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是介于产后抑郁性精神病和产母郁闷之间的一种精神疾患。临床表现为疲乏、爱哭、孤僻、失眠、厌世悲观、有犯罪感等症状.通常于产后1周开始出现症状,产后4—6周逐渐明显,平均持续6—8周,甚则长达数年。本病若不及时治疗,产妇可出现自杀倾向或伤害婴儿,影响夫妻关系或整个家庭,应当予以重视。
  本病中医目前尚无专论,本书专列一节.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产后情志异常范畴。有关本病病因、症状、辨证及治疗等方面的论述,散见于历代医籍中。
  明代《万氏妇科》对本病的病因及症状有了较详尽的描绘,曰;“产后虚弱,败血停积,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故多昏迷,又心气通于舌,心气闭则舌强不语也.”又云:“心主血,血去太多,心神恍惚,睡卧不安,言事失度,如见鬼神”.阐述了产后抑郁可因血气虚弱、心神失养或瘀血停积、闭于心窍所致。临床表现为产后情绪低落、黯默不语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失眠、多梦等症状。《证治准绳》中也有。“产后……,心神恍惚,言事失度,睡卧不安”的描述。
  清代对本病的认识,除在病因、症状方面有了更详尽记载外,更进一步完善了本病的辨证论治。如清代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有“产后血虚心气弱,惊悸恍惚不安宁,养心须用茯神散,参芪地芍桂茯神,琥珀龙齿归牛膝,忧思归脾砂齿灵”的描述。指出产后阴血虚少,心气衰弱,血虚心神不宁,常会出现心惊心悸,恍惚不安的症状,宜用茯神散养心安神.若是由忧愁思虑过度,耗伤心脾而起,宜用归脾汤加朱砂、龙齿,以补益心脾,安神镇惊。《陈素阉妇科补解.产后恍惚方论》中指出,产后恍惚,由心血虚而惶惶无定也.心在方寸之中,有神守焉,失血则神不守舍,故恍惚无主,似惊非惊,似悸非悸,欲安而忽烦,欲静而反忧,甚或头旋目眩,坐卧不安,夜则更加,饥则尤剧,宜天王补心丹。指出本病的病因,多因产后气血亏虚。血不养心,心失所养,心主神明失职所致,对产后抑郁的临床证状,有了更形象的描述。
  [主要病机]
  本病主要病机为产后气血亏虚,血不养心,心神失养,血虚肝木失养,肝失藏血,血不舍魂,魂不守舍;忧愁思虑,损伤心脾;以及产后元气本亏,再因劳倦,气虚无力运血,败血滞留成瘀,瘀血停积败血攻心等四方面。
  现代研究认为,产后抑郁与许多因素有关:原有精神病史,社会逆境,早年丧母,孩提时期父母离异,婚前即存在婚姻矛盾,性交稀少,与母亲不和,保守,守纪律,认真和固执的性格,焦虑的个性,有剖宫产史或产钳术史,分娩后母体内分泌系统的急剧变化:产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含量迅速下降,胎盘类固醇的分泌减少,产后皮质酮的消失,尿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减少。分娩后出血,疲劳,子宫恢复不良,照料婴儿等家务琐事不顺心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体质素弱,素性抑郁,产时失血耗气;过度忧愁思虑;过度劳倦;以及难产病史.
  (2)临床表现;产后一周出现情绪低落,伤心、流泪,且呈昼夜变化的趋势,即夜间加重,尚有内疚、焦虑、易怒、食欲减退、睡眠障碍、性欲减低、易疲劳、处理事情的能力低下,不能履行做母亲的职责等.
  (3)妇科检查可无异常。
  (4)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可提示血色素低于正常或各项指标检查正常。
  2.鉴别诊断
  (1)产母郁闷;从开始分娩至产褥第7天间所出现的一过性哭泣或忧郁状态,占产妇的50%---70%,以产后3日内发病者最多,又称“三日闷”,病程短,病情轻,发病率高。
  (2)产后抑郁性精神病:屑精神病学范畴,有精神分裂症状如迫害妄想和幻听,躁狂和抑郁等.发病率低于1%o,需采用精神病治疗之法。
  (因、证、辨、治]
  产后抑郁主要病因为产时失血耗气,产后过度劳倦或忧愁思虑太过。证有虚实,以虚证为主,实者多为本虚标实.
  辨证首应重视产后多虚多瘀及气血变化的特点,贵在辨明属虚属实,在气在血以分治之。一般而言,产后自觉疲乏、爱哭、时感内疚、焦虑、食欲减退、性欲减低、伴头晕、心悸、昏愤、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舌淡无苔或少苔,脉细弱无力者,属虚。伴见心下满闷,小腹疼痛,阴道出血量少夹血块,面色、唇、舌紫黯,脉沉弦者属实。
  产后抑郁的治疗,以调和气血,安神定志为常法。血虚气弱、心神不宁者,宜补血益气、养心安神;败血停积、闭于心窍者,宜逐瘀通窍、安神定志;忧愁思虑、损伤心脾者,宜补养心脾、安神定志。
  1.血虚气弱证  
  病因病机 心主神明,赖血滋养,产后阴血虚少,心气衰弱,心主神明,血虚,血不养心,心失所养,心神不宁,故见心惊心悸,恍惚不安,悲伤流泪不能自制。血虚气弱,故恶露量少,色淡质清稀.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唇舌淡,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无力或浮大中空者,为气血不足之证。
  主要证候 产后焦虑、伤心、流泪、失眠、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疲乏。伴气短懒言,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昏困、恶露量少、色淡、质清稀、唇、舌淡,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无力,或浮大中空或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虚弱,产时失血耗气,产后又疲劳过度,情绪不能控制,伤心,流泪,焦虑不安,恶露量少,色淡,质清稀,气短懒言,面色苍白;舌色淡,苔少或无苔,脉细弱无力。
  治法 补血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 茯神散(《医宗金鉴。产后门》)。
   茯神、人参、黄芪、赤芍、牛膝、琥珀、龙齿、生地、桂心、当归。
  如恶露日久不止,可酌加龙骨、牡蛎、血余炭等圃涩止血。
  2.败血停积证
  病因病机 心主神志,产后气血虚弱,败血停积,闭于心窍,故见默默不语,焦虑,易哭无声,或神志恍惚,记忆力下降。心主血脉,产后心血不足,血行受阻,败血停积,则见面色晦暗,心前区憋闷、刺痛,唇舌紫黯,脉涩等。瘀阻胞宫,新血不归,故见恶露日久不止,色黯夹块,或伴下腹疼痛,块出痛减。
  主要证候 产后默默不语,焦虑,易哭而无声,神思恍惚,记忆力下降,食欲减退,伴恶露淋漓日久不止,色黯有块,面色晦暗,心前区憋闷刺痛,唇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辨证依据 产后劳倦过度,或外感寒邪或七情郁结;抑郁焦虑、默默不语,心前区憋闷、刺痛,恶露淋漓日久不止,色黯夹块,或伴小腹疼痛,块出痛减;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 活血逐瘀,镇静安神。
  方药
  (1)调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当归、肉桂、没药、琥珀、赤白芍、细辛、麝香。
  (2)芎归泻心汤(《普济方》):当归梢、川芎、延胡索、蒲黄、牡丹皮、桂心。
  另包五灵脂冲服,饭后加服朱砂清心安神,石菖蒲开窍宁神,效尤佳。
  3.心脾两虚证
  病因病机 《灵枢.本神》曰:“思出于心而脾应之”,产后思虑太过,所思不遂,影响气血正常运行。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气结于中,脾失运化,故见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神疲乏力,便溏等。素体不足,因产重虚,思虑太多,心血暗耗,心失所养,心主神明功能失常,故见心神不安,抑郁焦虑,失眠健忘,反应迟钝等,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征。
  主要证候 产后忧郁、焦虑、心神不安、喜悲伤欲哭,不能控制,失眠多梦,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顿。伴神疲乏力,倦怠嗜卧,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脘闷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依据 素体脾胃虚弱,产前忧愁思虑太多,产时失血耗气,产后又操劳过度;情绪低落,焦虑、心神不安,喜悲伤欲哭,失眠健忘,反应迟钝,精神萎顿,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倦怠嗜卧,纳呆,便溏,脘闷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
  (1)归脾汤(《济生方》):人参、白术、黄芪、茯神、当归、远志、木香、生姜、龙眼肉、酸枣仁、炙甘草、大枣。
  (2)养心汤(《胎产心法>>):人参、黄芪、当归、川芎、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肉桂、甘草。
  (多种疗法]
  1.心理治疗 了解病人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循循善诱,缓解精神压力。做好家庭成员的思想工作,建立良好、融洽的家庭及社会、工作环境。配合使用其他心理治疗方法。
  2.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有助于恢复睡眠,缓解抑郁。
  (2)三环类抗抑郁剂(TCD):如丙米嗪(imipramine)、氯丙米嗪(chlorimipramin)、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多虑平(doxepin).
  (3)四环类抗抑郁剂:如:麦普替林(ma—protiling)副作用较三环类略小。
  (4)5一羟色胺(5一HT)回收抑制剂: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百忧解),帕罗西汀(paroxetine),色屈林(sertraline)等。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妇女,停止母乳喂养。
  3.电休克(EC了)治疗 用于急性抑郁者。
  4。其 他 睡眠剥夺,光疗等.
  (预防和护理]
  1.预 防 产前检查的同时简要了解孕妇的人格情况,精神病家族史和有无抑郁症表现等。对于具有发生抑郁危险因素的孕妇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调解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婆媳、夫妻间不和),缓解孕妇对分娩的“不安期待”、减轻产后的应激压力。
  2.护 理 产后给予充分的睡眠、休息、避免过劳和过重的心理负担,教会她们处理情绪问题的技巧。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接受药物治疗的产妇停止母乳喂养。
  (疗效判断标准]
  1.治 愈 治疗后情绪恢复正常,其它症状消失。
  2.好 转 治疗后主要症状减轻,其它症状减轻或部分消失。
  3.未 愈 症状无改善,甚或较治疗前加重。
  (现代研究报道]
  西医学关于产后抑郁的研究较早,但最早的一些研究受到了许多方法学的限制。医学界普遍重视且进行大量研究工作的是本世纪80年代,由于研究设计、测量工具、样本大小,抑郁诊断标准及研究时间的不同,因而报道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亦不相同。1968年皮特(Pitt)最早报道产后6—8周抑郁发病率为10.8%。1971年道尔顿(Dalton)报道产后抑郁患病率为7%一20%。1980年帕克尔(Paykel)等发现产后6周轻度抑郁的患病率为20%.1984年奥哈拉(D'Haraetal)等发现产后2个月内抑郁的患病率为12%。前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产后3个月抑郁的发病率为12%一14%,产后1年的时期患病率为22%一24%。1981年温凯德(Wotkid)和扎杰克(Zaiicek)研究了247例初产妇,产前有抑郁的孕妇大部分在产后1年仍抑郁,另一组产后第一次出现抑郁的产妇,工0%持续达3.5年。1984年霍普金斯(Hopkins)等认为,产后抑郁平均持续6-8周。
  大量研究认为,产后抑郁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均较孕期抑郁重,和孕期抑郁有不同的心理社会因素,关联类型也不同,处于“危险”状态的妇女群也不同.其症状为:虽经产妇设法克服,但仍长期表现为爱哭、孤僻、厌世悲观、烦躁易怒、有犯罪感,主诉疲乏。在部分病例,此种抑郁可持续一年,近来研究发现以前从无心理问题的妇女甚至有更长时期的变化。通常是在出院后发作,产后4—6周逐渐明显。严重者,持续发作有自杀倾向,不照料婴儿甚至损伤婴儿。由此可见,产后抑郁对婴儿及家庭其他成员均可产生不良影响。严重者影响夫妻关系,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
  目前,我国对产后抑郁的有关研究尚未引起重视,产后出现早期症状未加治疗和开导;当出现病情恶化如自杀时,才恍然大悟而酿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应广泛宣传以引起妇产科工作者和人们的重视,积极预防以减少不良影响,这对保证母婴健康极为重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