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后最惨烈的一战75万人全军覆没,21位将军全部战死

清朝入关后最惨烈的一战75万人全军覆没,21位将军全部战死

历史人物故事集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在中国明朝末年,东北崛起了一股新势力女真,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后金政权,后来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当时清朝的八旗兵非常厉害,特别擅长野外作战,一直威胁明朝的北方,明朝崇祯年间,中国出现了小冰河时期,很多地方粮食减产,颗粒无收,导致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其中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后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建立大顺政权,防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朝,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帝迁都北京城,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统治者,但当时清朝统治的也只不过是北方区域,八旗铁骑还要一路南下,在统一的过程中,清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但有一座城池却让清朝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仅死了3个王爷,还折损了18名将军,7.5万名士兵全部战死,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江阴八十一日,而防城池词的就是大明忠臣阎应元。

展开剩余79%

公元1645年,清朝在全国实行剃发令,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很多汉人都想不明白,因为中国古代讲究人体发肤,受诸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这是《孝经》里面的话,而清军却下令踢发令,很多人都说:头可断,发绝不可剃,于是他们在江阴典史阎应元的号召下开始反清斗争,很多老百姓自发的抵抗清军,很快人数达到了20万左右,清朝对于这些兵马并不放在眼里。

毕竟在八旗子弟的眼中,他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过之处,寸草不生,没有一个城池能够挡不住他们的铁骑,公元1645年六月初一,清朝集结了24万大军,200多门大炮开始围城,战争一开始就达到了白热化,而江阴军民一心,所有人都不顾生死和清兵作战,这场战争打了整整81天,清军战死了三个王爷,还有18位将军,加起来也就是21位,死伤的军队超过了75000人。

到了8月21号,清兵终于攻破江阴城,为了泄愤,清军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屠城,除了13岁以下的孩子不杀,所有的男女老少全部问斩,而江阴百姓有十几万人全部自杀殉国,还有些女子不愿意被清军俘虏,宁愿投井自杀,战争结束后,江阴城只剩下了53人,这场战争也是清军入关后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此役,10万江阴百姓面对24万清军铁骑,两百多门红衣大炮,血战孤城,抗敌81日,击毙清军7万5千余人,其中亲王3名,大将军18名。最后城破无一人降,清兵屠城,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被后世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后世传纪对江阴的评价:“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此言甚当,沧江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各地望风披靡之时,阎应元以微末下吏凭借江阴百姓的支持,面对强敌,临危不惧,坚持了近三个月,击杀清军数万人,重挫了清军锐气,钳制了清军主力南下,推动了各地的抗清斗争。在城破以后,仍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

清初,江阴、嘉定等城,发源于老百姓的英勇抵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华夏反侵略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页。

战后,为了安抚江阴百姓,清朝统治者采取了怀柔政策。

乾隆在乙酉守城战131年后,对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分别赐谥“忠烈”、“烈愍”、“节愍”。

阎应元殉国192年后,清廷为安抚江阴百姓,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

嘉庆时期,由时任江苏学政(江苏学政是明清两代管理全省科举和学务的重要官员,我们熟悉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南菁书院的创办者黄体芳等都曾担任过江苏学政一职。自明朝万历42年起,江阴开设了“江苏学政衙署”,主要接纳来自8府3州的考生,在当时全国只有三处衙署:安徽太平府、陕西三元县、江苏江阴县。)、礼部尚书姚文田题匾额“忠义之邦”,高悬城门,并且增加江阴的考试录取名额。

道光二十二年,知县金咸在修建城墙时,将此四字刻成砖匾,砌嵌在南门的城门之上,光前裕后。此后100多年,过往的行人仰头看时,无不以先祖的英烈之举而顿生自豪之情。“人心齐,民性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代表了江阴人的性格特点。

到了抗战时期,帝国主义者最怕中国人民讲忠义,在江阴保卫战时,1937年日寇入侵江阴,城楼被炮火袭击,砖匾碎裂,仅存“忠邦”二字,被人捡回藏匿。现存于江阴忠邦亭。

抗战胜利后,某方姓人任县长,为了重竖此碑,他终日奔走,又制成一“忠义之邦”碑,落款处加了“县长方骥龄重建、复旦大学文学士孙俊在书”字样,择日置于城门之上。不料此举触动了党部书记长(相当于现代的县委书记),该人特赴南京,竟请来了蒋总裁的亲笔手书,落款为“中正书”,苍劲端庄、力透纸背。于是蒋委员长之碑替下了原来的方县长之碑,高挂城头。最初的 “忠邦”二字残片,则被存放在中山公园忠邦亭内妥善保管。

(图文转载自网络,作者不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