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梅江镇岭外村:水塘坞周氏是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裔
走进梅江镇岭外村:水塘坞周氏是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裔
梅江镇岭外行政村位于梅江镇政府驻地西面5500米,村民委员会驻岭外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地处丘陵,区域面积为1.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82亩,山地2257亩。下辖岭外、倪大功、倪坞和水塘坞4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246户,788人。村民大多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蚕茧是其特产。
岭外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倪姓,宋代自倪大衍分迁至梓水岭外定居,故村名岭外。有村民小组2个,93户,284人,耕地156.3亩。村民大多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
倪大功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面350米。世居倪姓,南宋时自倪大村迁入,与岭外倪同宗,以始居祖和姓氏为村名。有村民小组2个,93户,292人,耕地212亩。村民大多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
倪坞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南500米。世居倪姓,与岭外倪同宗,村中有湖塘,原名倪湖,后因地处山坞,又设有染坊,改称染坞,今复以姓氏与坞合称倪坞。有村民小组1个,41户,145人,耕地71.3亩。村民大多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
水塘坞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北面300米。世居周姓,宋元之际由溪口周迁入此坞定居,因村中有水塘一口,故名水塘坞。有村民小组1个,19户,67人,耕地42.4亩。村民大多植桑养蚕和种植水稻、水果为业。
岭外、倪大功、倪坞自然村倪氏,据前倪《龙池倪氏宗谱》。
本谱为1991年鉏经堂重修电脑打印本。本谱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成。共一卷,计一册,线装本。
卷目内容:锦堂前倪考、前倪内外传、景诗、厅新建记、传记、世系图。
始祖为倪盈,唐代时为回图令,遂由吴兴迁居浦阳之保安岩。
始迁祖倪宗,字仁稠,唐五代时自浦江迁居兰溪龙池倪大村,后分支分迁前倪等村落。
本支排行字为:(自二十三世起)一朝应蒙尹府周望允宪安邦成儒有贵德智体禄。
水塘坞自然村,据溪口周《镇溪周氏宗谱》,宗族堂名为太极堂。版本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太极堂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此为第十一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六世,排行为:瑞。共31卷,计31册,线装本。卷一,渊源考;卷二至卷七:谱序、像图,赞序,传,议约,坟图;卷八至卷十三,世系图;卷十四至卷三十一:行传。始祖为北宋周敦颐,周缊,字继文,行赐四,任县丞,宋建炎年间(1127——1130),由义乌迁居浦江横溪,今兰溪横溪。
始迁祖周宝,行千一,明代由兰溪横溪,迁居本县墩头溪口周村。排行字为:赐宜千万,文生名子,信贤升和,连杰澄清,纯俊茂兴,洪昭德显,昌瑞祥祯。
珍贵史料有:宋濂《周氏世系》,朱熹《周濂溪先生谱像》等。
梅江镇水塘坞自然村周氏是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后裔。
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其父周辅成(亦名怀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举以上特奏名赐进士出身,曾为贺州桂岭县(今广西贺县)知县,后赠谏议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时任桂岭县令的周辅成的儿子周敦颐降生在当时的桂岭县县衙。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颐14岁,其父病逝。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周敦颐是把世界本源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栻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