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人的阅读觉醒 ——介绍《伟大的书——我与西方世界不朽作家的历险记》

大卫·丹比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两个儿子的父亲,一个生活舒适的中产阶级,在48岁的年龄,突然回到了他的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修两门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也就是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这两门所谓的“大书”课。这是为什么?

  大卫·丹比先生觉得自己身上不知哪里有点不安宁起来。作为媒体的一员,他也厌倦了媒体;在那个图像的深谷里,在那个狂乱而阴郁的另一半生活里,那里充满了名字、地方、闲聊、打斗、赛车、枪击、专家谈话、夫妻互相指责对方不忠的日间节目、十足的忙乱感、不停的运动、难以置信的活动和从头到尾的无聊、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哼哼声——他感到的不仅仅是不安。他分析不安的原因——

  媒体给予信息,但信息在上世纪90年代已变成了瞬息万变而不稳定的东西。一经就位,立刻就分解了,某些片断得到充实,其余的则被匆匆推离舞台。一个人永远不会得到充分的信息,这就是美国人现在为什么焦虑不安得像半疯了一样的诸多原因之一。

  大卫先生反省:我已经不再是个读者了,或者这么说吧,我已经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杂文的读者。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

  于是大卫先生觉得不能再拖了,毅然决然地在时隔30年后,重回母校,和18岁的学生们一起坐在不舒服的橡木椅子上,共同阅读荷马、柏拉图、索福克勒斯、奥古斯丁、康德、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弗吉尼亚·伍尔芙的著作。

  让大卫先生没有想到的是,重回课堂并非那么简单:当我捡起一本严肃的书时,往往是看了20页了,注意力还在游逛。我想读它,可游思漫想插了进来,书上的字卡在通往我的注意力的瓶颈里了。我的节奏已经变了。我是一个看电影的人,一个读杂志的人,一个收看CNN的人!阅读这项继吃饭、做爱之后最自然、最核心、最令人满足的活动已经不可思议地变成了一种苦恼的经历。

  当然,大卫慢慢地克服了这种阅读困难,顺利地从荷马一直读到了伍尔芙。在阅读这些伟大著作的过程中,他收获了很多喜悦;更重要的是,他那失落的自我一点一点地苏醒过来,回到他的意识中。

  在哥伦比亚大学上完两个学期后,回家写了这本书,大卫想让他的孩子们“获得一种柏拉图认为一个'正当’的人所必需的性格的稳固性和明澈性”,而不想让他们消失于电子媒体噼噼啪啪的噪音中。

  同样作为媒体人,我们对于大卫先生的痛苦经历肯定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却没有觉醒,依然陶醉于电子媒体噼噼啪啪的噪音中。这是我推荐此书的理由。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5年7月29日《检察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