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毅《中国当代画家研究 • 山水卷》之陈迎平
印象水墨
本专栏从9月5日起,刊发李人毅撰写的,由天津杨柳青画社于近日出版的《中国当代画家研究·山水卷》中所收录的30位画家。本书所收录的画家,无论是大师还是发展中的画家,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是:黄宾虹、孙恩同、谢欣、周韶华、梁世雄、于志学、王中才、姚伯齐、吕德品、牟成、杨阳、李传新、朱道平、王福增、张松、王有民、孔凡智、周鼎、王慧智、邱汉桥、丁杰、许自敬、胡刚、张英才、陈迎平、刘思东、张辉、匡伟光、陈玉莲、黄仕强。(以年庚为序)
本书一经面世,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目前正在热销中。现为方便更多微友的阅读,每天刊载一位《山水卷》中所收录的画家。敬请关注!
陈迎平
陈迎平,中国书法家协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陆维钊研究委员会委员、宁波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慈溪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慈溪画院副院长、宁波画院画师。
作品入展第五届全国书坛新人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首届全国书法小品展,中国敦煌书法艺术节。入展浙江省第二、三、四、六届中青展,第二、四、六、七届全浙展,西泠印社首届中国书法展,首届扇面展,全省职工书法展(三等奖),“走进西部”全国中国画展。多次在《中国书法》《书法》《美术》《书画艺术》等刊物专题发表论文和作品。
陈迎平:用画稿积累起沉甸甸的年轮
文/李人毅
一个画家的艺术之旅走得坚定沉稳,靠的是扎实的起步平台,这种平台的搭建,靠的是在创作中不断地进行着基本功训练来夯实基础的,从广义上讲,它贯穿画家的整个艺术人生。站在这一文化原点上的陈迎平,其平台坚实而厚重。
《武当山日课》/陈迎平
一、“埋下头来,充实自己。”
早在我们初识时,他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山水画作品就深深地感染了我,当时我建议他尽快结集出初版,可迎平却说:“这只是习作,我还要加强基础训练。”我问他:“你都已届不惑之年,又有书法根基。与你同一水平的许多画家都名声大振了,你怎么不急呢?”迎平却正色道:“绘画要比书法难驾驭,不急,早着哩。”
我被他的话说得语塞了。
在当下,市场经济大潮催生了许多早熟画家,可仍有一批像陈迎平这样追求老实学问的求索者,还在扎扎实实的走着自己脚下的路。
陈迎平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从艺之路,既与他严谨的治学精神有关,更与他多年来务实求真,勤勉敬业,恪尽职守的工作作风密切相连。尤其当每日穿行于陈之佛等艺术大师生息的土壤时,仿佛是得到了一种文化上的暗示:“埋下头来,充实自己。”于是,他又走进了艺术学子的永不修业的课堂,达摩面壁般地开始了对丹青功力的打造。
一晃,八年过去了。这是一次漫长的研修过程,他心无旁骛地面对一张又一张的画稿,用画稿积累起沉甸甸的年轮。
《怡情洗心》/陈迎平
二、两方面的研修,直通艺术规律的要义
陈迎平的研修,分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学习传统技法。
他把中国山水画大家的技法都一一进行了大盘点。把已经临过多遍的马远、夏圭、董源画山石的笔法,在边临边理解中融于了自己的记忆深处,更让郭熙、李成的树法融入自己的作品里,让这些物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地幻化着作品的形貌。
在他的习作中,我们都可见到古代山水大家的笔法痕迹,他将各家所长为我所用,这种立体式地汲取前人的精华,使得他心手相应地作画与创作。
二是进入实景写生与山川对话。
画家情系雁荡,多次走进这天籁圣地,以致物我两忘般的临场记录这山的雄秀,这水的绮丽。当他从大山归来后,结合照片继续整理着一石一角一树一景的局部风貌速写,而且把云水天和溪泉岭一一进行了具体的描摹。当专家看到这一幅幅一页页早已过千的小幅速写时,建议迎平,这些速写就可以出一本专辑了,再不就办一个专展。可他仍然说:“不急,早着哩。”
这两方面的研修,直通艺术规律的要义,是画家发展的一条正路。
在陈迎平看来,绘画打好基础是一生的事,且伴随着艺术创作的每个环节。无疑,他的见地是高远的。这是源自于实践而上升为学术性的艺术创作,更有躬耕垄亩之上的理论依据。
艺术之根在基础,文化传承的命脉更是源于根基,一切的速成皆有可能,但厚积薄发下的成功就更有其顽强的生命力。
《天台石旁》/陈迎平
三、在综合素质和知识学养的融会贯通中坚定文化自信
画家陈迎平现供职于浙江省慈溪市文联,身为文联的党委成员,兼管着陈之佛艺术馆。他多年来还一直担任着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之职,经常筹办各种书画展事,为家乡的艺术繁荣发展着,忙碌着。这忙中还有一项是与同事一起办文学期刊,刊物的名字叫《浙东》。
此外,陈迎平还有一个事无巨细的职务,就是文联秘书长。每到春天,他就更忙了,各种活动的开展,都要亲力亲为,但是,这都不影响他的美术创作。多年来,他的作品在《美术》杂志、《美术报》、《亚洲美术》、《香港商报》等连续发表,引起许多藏家的关注。而最喜欢他作品的群体中,还有家乡的朋友们。
一个画家的社会角色越多,往往其艺术反弹力就越大,陈迎平就是这样,他获得了工作与创作的双丰收。
陈迎平的艺术追求之路看似个案,却折射出一种文化现象:只有在综合素质和知识学养的融会贯通之时,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结出文明硕果。为此,其绘画成就水涨船高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了。
《柳絮随风》/陈迎平
四、“写山水”业已成为陈迎平的一种生命状态
陈迎平的山水画与众不同之处是以写代画,多年来他的山水画创作形成了一种自家风格,不管多大画幅的主题性创作,他从起笔到收笔总是以中锋入画,一路洋洋洒洒地将胸中丘壑置于笔端,挥就纸上。当然,先决条件来源于画家对绘画技法的纯熟掌控。
多年来,“写山水”业已成为陈迎平的一种生命状态。只要他站在案前,诺大一幅宣纸中,山石溪流,树木草船及人物都呼之欲出地尽落笔下,叠现于纸上。画到酣时,解衣盘膊,一扫平日文儒雅士的端庄谦和,醉心于忘我境界。更令人叫绝的是,他在作六尺或八尺大画时,往往卷起纸从右画起,边画边铺展,整体完成时的效果虚实得当,疏密相益,浑然天成。足见其功底了得。这种勾染结合,渲写并进,不见叠加的印痕,少了衔接的生硬,整篇效果真可谓气韵生动、酣畅淋漓。
诚然,迎平的创作状态是潇洒的,但潇洒的背后却是艰辛的磨砺过程。
中国文人画中的学术精神是脉动向前的,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画家陈迎平感悟到了继承和发展主要还是靠学养的承传。他坚信只有学养丰厚、学识渊博,及以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的好人品,才能走上正路,才能辩证地面对成败得失,悟出艺术真谛而进入至高境界。(岁在庚寅三月十九(2010-5-2)写于北京,本文发表于2010年153期《中国书画艺术报》)
《早课》/陈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