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福寿双全》瓷版画赏析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是将国画艺术和诗、书、画、印运用到陶瓷装饰上的杰出代表,其传世的近千幅艺术作品,充分体现了以诗入画,以画孕诗,诗画结合的艺术风貌。如果说他早年的作品用画笔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他中年的作品就是传达一种禅意,晚年的作品则表达了一种精神境界。
今日亮相国内著名文物拍卖公司:上海元亨利贞拍卖有限公司,本品胎釉精良雅洁,正面精绘《福寿双全》,福星搂抱婴童而立,身著黄袍不以墨线勾勒,只作洗染,敷色细腻,老寿星鬓须银白,体态雍容,一手托婴童,笑容可掬。瓷版画精品,值得收藏。
王大凡 人物插屏瓷版画赏析:
藏品编号:YH0813201601
藏品规格:通高:67.5cm 通宽:46cm(画芯长:34cm 画芯宽:23.5cm)
藏品款式:王大凡
本品设色妍丽,画笔优美,凝聚王大凡彩绘人物的最主要艺术特点:
一、人物脸部采用西洋画“色彩透视”技法来表现光线的明暗,人物形象骨骼鲜明,肌肤丰满,富有层次和立体感。如此绘画人物面貌的方法,在当时景德镇瓷坛有“西法头子”之称。如此技法虽然在十八世纪已经传入中国,但当时主要集中在宫廷艺术品之上,例如珍贵的珐琅彩瓷,民间真正流行乃得力于民国初年王大凡等瓷艺家的推广。因为是瓷画不同于纸本,颜色调配和使用技法完全不同,需要艺人自身反复试验和摸索,王大凡使用洋彩(即现称新彩)中的西赤加参10%的德黑(现属艳黑)调成肉色进行彩绘。彩绘时借着色晕由暗至明或由明至暗逐层渲染,以致生出立体效果的肉质感,烧炉后人物头像栩栩如生。因为使用了西洋光影技法,与之匹配的中国技法则是没骨法,五官用简洁线描刻划,但是脸部外轮廓不用线条勾勒,手足部亦是如此,如此二法融合使用,益见人物脸部与真容无异。本品所绘皆是如此,造型生动,结构准确,美髯亮目,肃静传神。
二、娴熟地掌握着线条之运用技巧,取得出神入化之效果,主要体现在服饰的勾画:墨线勾勒,淡色渲染,强调色彩与线条的有机结合,色彩不再是仅仅填在线与线之间,而是有所变化,近线处色彩深,依次渐渐变淡,显现出衣褶和明暗变化,由于色彩紧扣着线,线就更加突出了骨力,整体造型更加富有层次,与脸部之效果相呼应。其笔墨滋润,诸彩交融,浑然天成,气韵生动,这与他大胆用线是密不可分的。线之妙用是笔墨之中的核心,法度之中的合理用线,画面才活,才能显示其神韵。由此看出,他画的是内在感受,画的是“意”,意者即精神,作品的精神。以传统的文化气度与积淀作为底蕴,把“线”作为生命的张力在重、轻、徐、缓、爽的用笔之中展示出情趣,形成其人物画风格的精神。在“线”的诠释中强调用线的金石韵味,由本品观之,其以线条勾勒为主,于淳雅、清劲的细线中,杂用着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折芦描、钉头鼠尾描,纤细的抑扬顿挫极见“写”的功力,宛若晋唐小楷,一片清光,众仙造妙笔下,秀润而清新,让人一饱眼福,又流连忘返。以文人画中的“意兴”与陶瓷绘画巧妙地结合,使作品画风纯正,画意内向清澹,虽然所绘为福禄寿等祥瑞吉庆的题材,依然蕴含着民间村野的淳朴味,这是王大凡瓷绘人物画魅力所在之处,造就了他成为二十世纪初叶的著名瓷绘人物画家之一。
三、传世所见王氏人物瓷板通常最多为三、四人,但本品颇为珍贵,多达六人,且形象各不同,表现手法自然需要刻意区分,其难度非比寻常,没有深厚的功力不敢轻易尝试。本品深刻体现王大凡彩绘人物之高超技法和深厚功底。“艺术生涯,自甘淡泊,陶工事业,首重精勤”是王大凡先生一生对陶瓷 艺术追求的写照。王大凡先生是一位技艺全面、功底深厚、修养良好、德高望重的陶艺家,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陶瓷文人画家,其作品隽雅飘逸、深稳厚重,为陶瓷美学增添了新的审美内涵,为陶瓷艺术创作开拓了新的途径,提高了陶瓷艺术作品的文化品位,深化了陶瓷艺术的表现空间,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微信号:1367189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