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3 印象徐家汇

印象徐家汇

小时候,徐家汇之于我是美食的所在。记忆中,那里有一个叫作“大千美食林”的地方,供应各地的美食,包括一些西式点心。印象最深的是,炎炎夏日,父亲牵着我穿过梧桐掩映的长长的华山路,去到尽头的“大千美食林”吃一碗甜甜的刨冰。彼时的我家境不宽裕,奶奶没有退休金,父亲做教师的微薄收入既要供我上学,又要赡养奶奶,所以炎炎夏日里的这一碗刨冰对于我是小小的奢侈。印象中,父亲总是满眼温情地看我吃完,然后将已化为水的碗底的冰渣喝干净,再拿出手绢将我的沾了绿豆泥的小嘴擦干净。这就是我对徐家汇的最初印象,不高大上但却温馨。

长大后,徐家汇的高楼一座接一座地立起来,从最初的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第六百货到后来的美罗城、汇金百货、港汇广场,徐家汇俨然成了一个商业的中心。而随着我家搬离华山路,徐家汇也离我的生活越来越远了,直到我中考失误,进了区重点中学——复旦中学。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复旦公学(也就是今天复旦中学和复旦大学的前身)以及它的创始人——马相伯。190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马相伯目睹中国六十年风雨飘摇,面对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惨痛,他毅然决然做出了一个决定,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1903年“震旦学院”在今天的徐家汇天文台成立,马相伯渴望这所初生的大学能够摆脱中国传统相沿承袭的“禁锢之学”,真正把学问当成“世界所最尊贵者”。他的办学宗旨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提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倡导启发式教育。后来他坚持的“独立办学、师生自治”的主张与法国耶稣会发生了激烈冲突,遂率学生集体退学,另立复旦公学。“旦复旦兮,日月光华”,寄托了马相伯“复兴中华“的夙愿。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崛起和民族振兴而奔走呼号,在那个风雨飘摇、政权瞬变的世纪里,他以对国家和人民永恒不移的至爱情感,将西方大学的治学精神一点一滴融入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中。他是继徐光启之后又一位将”西学东渐“的理念付诸行动、并落地生根的老人,今天的复旦中学和复旦大学内都矗立着以他名字命名的”相辉堂“以纪念这位中国首屈一指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这位世纪老人在其漫长的一百年的人生中有六十年的时光是在徐家汇度过,他为这块土地留下了灿若星河的精神财富。
说起徐家汇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徐光启。据现在徐家汇旅游集散中心的介绍:徐家汇原为蒲汇塘、肇家浜和李漎泾三水汇合处,明朝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嗣后,徐氏家族汇居于此,清康熙年间得名徐家汇。称徐光启为科学家,我实在觉得不够准确,可能是因为他参与翻译了那本皇皇巨著的《几何原本》,并在古稀之年亲临指导和亲自观测日月天象,带领部下编纂了《崇祯历书》这部奠定中国近300年天文立法的浩繁卷帙。然而据史料,他是一位金山卫秀才,后考上进士,成了翰林院庶吉士。《几何原本》刊行20年后,他还做到了礼部侍郎,不久又成了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文化部长兼外交部长兼教育部长。因此,余秋雨先生说徐光启是“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在今天徐汇公园内的徐光启墓地,我看到了他墓前教会立的拉丁文碑铭。而他的安葬地徐家汇后来成了传播西方宗教和科学文明的重镇。”如果要把上海文明分个等级,最高一个等级也可名之为徐家汇文明“。(余秋雨语)

▲徐光启坐像  

坐落于徐家汇腹地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无疑是这一带的地标,也是徐家汇作为传播西方宗教的一个重要标志,由英国建筑师道达尔设计,曾是远东第一大教堂。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花岗石镶边,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详。教堂为哥特式建筑,主楼为石柱型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十字形。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钟楼上的十字架直插云霄,大堂内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可容纳3000人同时参与宗教活动,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它于宣统二年就是公元1910年建造完成,早于佘山的天主教堂、衡山路上的国际礼拜堂以及后来重建的沐恩堂。位于教堂旁边的天文台,即今天的上海气象局,曾是中国沿海第一座观象台,曾于1926年、1933年两次参加国际经度联测,连同巴黎、旧金山成为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其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
▲徐家汇天主堂      
位于天主教堂不远处的徐家汇藏书楼可以说是徐家汇作为中西文明交融荟萃的一个标志与缩影。藏书楼的建筑风格即体现了中西合璧,南北立面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上层为西文书库,布局和藏书架为梵蒂冈图书馆式样,存放自十五世纪以来出版的5万余册各类西文文献,尤以“汉学“和”神学“著作最为珍贵。其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格局暗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藏书按照经、史、子、集、丛分列五部,原藏中文古籍有12万余册。作为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见证了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历史。当年,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1857年问世的《六合丛谈》,而社会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而随着1850年第一份英文报纸《北华捷报》的诞生,外文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语种涵盖英、德、法、俄、日等。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人在认识、了解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也逐渐表现出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传播推广来自西方世界的知识和文化。语言学领域最先出现这股潮流,1868年邝其照出版了第一部由中国人自主编纂的英汉词典《字典集成》。如今,已有近170年历史的徐家汇藏书楼在繁华的商业都市中独树一帜,它既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更是弥足珍贵的中西文化遗产。
▲徐家汇藏书楼  
从藏书楼往南,我又来到了位于蒲汇塘路上的土山湾博物馆。如果说徐家汇的藏书楼和天文台代表的是精英的文化,是重要的学术和科学的研究,土山湾则是一种更接地气的实用的工艺美术传习所。进门,我就被这里的镇馆之宝——中国牌楼震撼了。这座牌楼由全柚木精雕细刻而成,气势恢宏,细节处做工考究、精美绝伦。它把中国木雕工艺跟西方透视学的原理相融合, 以中国牌楼这一古代建筑为载体体现了精湛的中西雕刻艺术的结合。土山湾作为一个孤儿院,在1864年至1960年间收养了许多中国的孤儿,同时在徐家汇这里传播新的文化知识和理念,它同时拥有画馆、工艺场、木雕馆、印刷馆,培养出了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包括任伯年、周湘、徐咏春,徐宝庆,张充仁等,影响了后世几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中西合璧的艺术珍品,铜鎏金的十字架和烛台,用毛笔画的有着东方人脸型和轮廓的圣母像坐在传统的红木椅子上,镶嵌着描绘“岳云锤震金蝉子”、“薛仁贵征东”等传统中国故事的彩色玻璃的中式花梨木雕大橱,还有运用传统中国雕刻技法所雕成的黄杨木的《最后的晚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土山湾博物馆的牌楼      

土山湾就像一朵莲花,沾染着泥土的芳香,盛开在国际的舞台上。它根植于肥沃的泥塘,这沃土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同时它又有新鲜养分的滋润,这鲜美的养料就是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或者说是以新兴资本主义所带动的先进生产力的灌溉。于是,在阳光雨露泥土的丰沛充盈下,土山湾开出了绚烂的花,结出了丰硕的果,成为了徐家汇一个特殊的文化传奇。这种东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不仅为中国人所接受,也为西方人所称道。土山湾出品的木雕、绘画、编织、五金等作品在法国巴黎(1900)、美国圣路易斯(1904)、比利时列日(1905)、美国旧金山(1915)、芝加哥(1933)、纽约(1939)等世博会上都获得了多项荣誉,赢得了广泛赞誉和啧啧惊叹。土山湾开风气之先,承担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任。在这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它不仅契合了徐家汇的精神,也契合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海纳百川,中西合璧。
走出土山湾博物馆,徐家汇车水马龙,人流如织,不时有操着不熟练的中文的老外与我擦身,也有协和双语等国际学校的校车在我面前经过,这不正是现代上海城市形象的缩影吗?我不由地想起来前不久参观的上海进口博览会,这是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在上海举办的又一世界性的博览盛会。进博会上不仅输出了中国产品和中国文化,也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今天的上海乃至于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兼容并蓄的姿态参与世界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一带一路“的畅想与实践必将引领中国这艘航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

刘俊,女,1981年生于上海,祖籍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当过记者、翻译和客座讲师,一直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工作之余游历数十个国家,足迹踏遍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她热爱文学、艺术,对各国各地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领悟,她自称带着“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她最在意的不是美食,而是沿途的风景与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核。她的文字优美,思考深邃,让我们随着她的文字来一场心灵的旅程吧。

关于《不止是旅行》

本书是作者数十年笔耕不辍,呕心沥血的结晶。此书从上海出发,近到上海周边的苏州、杭州、西塘,绍兴等地,远到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好旺角,带你一路畅游,领略别样的风景和文化。本书完全有别于一般的旅行攻略,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好好阅读品味的随笔散文集。

如果喜欢,欢迎在京东和当当等平台选购。

序言

不止于旅行,更在于成长

上海

1

记忆华山路及周边

2

印象徐家汇

3

海派城隍庙

4

松江探源

5

循着鲁迅的足迹

苏州

6

姑苏断想

7

信仰的位移

8

耦园里的书房

杭州

9

胡雪岩故居与胡庆余堂

10

梅家坞问茶

11

灵隐寺开悟

上海周边

12

艳遇西塘

13

初识宜兴

14

随喜三洲山

15

虞山脚下的凭吊

16

大美绍兴

17

小花盛开在黄山上

厦门

18

从平遥古城到南靖土楼

19

在钢琴之乡的梦里入眠

20

美若云水谣

云南

21

我在云南迷了路(一)

22

我在云南迷了路(二)

23

我在云南迷了路(三)

山东及贵州

24

烟墩角的天鹅之歌

25

黄果树之大

26

金碧辉煌下的血色

27

在神的名义下(一)

28

庶民的胜利

29

恋上开普敦

30

再别开普敦

31

为了非洲最西南的那块岬角

32

只为那远航的梦

33

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

英伦

34

哭泣玫瑰

35

维纳斯,睡去了

36

在神的名义下(二)

37

探访简奥斯丁

巴黎与巴厘岛

38

一切都不会过去

39

巴厘岛,不止是海

德奥

40

站在柏林墙下

41

一边是诗,一边是哲学

42

天使降临萨尔茨堡

43

在维也纳看《莎乐美》

其他

44

台湾的那些人

45

亚拉河畔的传奇

46

精品店里的遐思

47

那些年我追过的剧

48

信仰的力量

49

遍访世界名校

50

感恩遇见

后记

体验是一场人生的旅行

(0)

相关推荐

  • 上图百种珍稀文献织起文明互鉴历史脉络

    四大名著中,哪本最早传入西方?16世纪之前,西方文明眼中的中国文明是怎样的? 上海图书馆"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虽然已于日前闭幕,但引出的话题仍被学界广泛讨 ...

  • 寻琴记,19

    今天非常闷热,我们就在徐家汇一带转转,周子睿小朋友参加,外加"阿拉珞珈山"的几位留守家长. 徐家汇源的景点包括:徐汇公学旧址.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天主堂.徐家汇观象台旧址.徐光启墓 ...

  • 【家门口的好去处】画家街:完整继承海派文化血脉的艺术街区

    画家街位于上服德必徐家汇WE'园区内,以时尚艺术街区为主题,集潮流.创意.国际化为一体,成为新艺术聚集地. 画家街所在园区门前的道路叫作"文定路",得名于明朝大科学家徐光启谥号&q ...

  • 文明互鑒: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展(一)

    获悉2020年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品文献大展的信息已是在展览的最后两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紧抽时间去观展.今年的主题展"文明互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藏珍稀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6 循着鲁迅的足迹

    循着鲁迅的足迹上海的冬天总是特别难熬,冷风夹在潮湿的空气里,刺得人膝盖骨生疼.梧桐树上的叶子早已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走在路上,顶风而行是特别地艰难,但即便是在室内也未见得舒服,因为空调会使整个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7 姑苏断想

    姑苏断想最近去了趟苏州, 古朴宁静的小城.精巧秀美的园林让我生发出了浮想片片,于是在上海这座动感之都的僻静一角.在黎明到来前的难得的寂静中将它幻化成文字点点--东吴饭店Vs希尔顿饭店东吴饭店坐落在据说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5 松江探源

    松江探源记得上小学时,读过一篇介绍黄道婆的课文,文中说她是松江乌泥泾镇人,这是松江这个地名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记忆中.近日翻旧相册发现一张在宝塔旁蹒跚学步的照片,父亲告诉我那是松江的方塔,于是趁着冬日暖阳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8 信仰的位移

    作者简介一.变味的古塔报恩寺塔位于苏州的闹市,坐在逼近苏州城的火车上就能远远望见它.报恩寺塔属典型的阁楼式寺塔,高76米,上下共九层.塔身呈八角型,由砖筑成,外面用木头建成屋檐和栏杆:屋檐挑出深远,屋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4 海派城隍庙

    海派城隍庙 印象中已经不记得去过城隍庙多少回了,从小时候驮在父亲的肩头逛元宵灯会到工作后因为工作需要带老外游豫园,城隍庙无疑是上海旅游景点中去得最多的地方. 新年伊始,闺蜜又拉我来到城隍庙,说是这里的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2 记忆华山路及周边

    记忆华山路及周边 走在华山路上,夏朵华山烘焙的面包香味溢满了从安福路到复兴西路的大半条华山路:夕阳从树荫间漏下来,映出路人长长的裙摆.坐在藤椅上,看96路从复兴西路转弯驶过,着一身旗袍把自己扮作月份牌 ...

  •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 1 自序:不止于旅行,更在于成长

    前言 从美利坚北端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到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从南半球的悉尼歌剧院到英格兰北部的爱丁堡音乐节,从江浙一带的农家乐到非洲大草原的Safari,从白雪皑皑的玉龙雪山到纵贯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你横 ...

  • 第三只眼睛看光伏2021

    [正文] 今天是安徽华晟的投产大会,线上线下同步互动.这是继2020年12月4日迈为HJT2.0产品发布会后的又一次HJT行业的盛会.主要的增量信息.重点信息如下: 1. 华晟:徐晓华 (1)产线调试 ...

  • 第三只眼睛看“混乱”

    在资本主义这个名词出现之前,这种社会形态已经存在了好几百年了,人们只是觉着它和过去封建社会不一样了,变得有点不伦不类.乱七八糟,直到"资本主义"这个词出来以后,才一下子把这些看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