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中国台湾经济的一只手,和华为的“较量”

华为和台积电,一个是5G技术的王者,另一个是芯片技术的王者。

虽然两者都控制着通讯产业的关键技术,但如今企业发展势头已拉开了差距。

2020年财报显示,台积电全年营收3120亿元,利润达1190亿元,38%的利润;华为全年营收8800亿元,利润仅660亿元,7.5%的利润。

华为销售将近台积电的3倍,利润却只有一半。要算利润率,台积电更是华为的5倍。

再看研发费用,2020年,华为投入了1300亿,台积电仅195亿,大部分还是用于开发5nm和1nm芯片工艺了。

华为6倍的投入,只换来一半的利润,究竟是为何?

1、台积电:代工没有竞争对手

如今的中国台湾经济全看台积电了。

小帅的台湾友人说,中国台湾的年轻人现在怨气很大,收入长期停滞在2万-3万新台币之间。虽然物价低,但在台北这样的大城市也相形见绌。

台湾大学毕业生如果能进台积电工作,家里人都会感到很自豪,因为起薪就比其他企业高一倍,干个三五年,一个月赚个十几万轻轻松松。

2018年,台积电发给员工的平均年终奖为109万新台币,远超台湾其他企业。

台积电芯片技术比三星、英特尔、联发科要高一个档次。

当其他企业还在为5nm芯片良品率苦恼时,台积电已可以稳定生产5nm芯片,并积极投入到1nm芯片的工艺研发中了。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台积电,也不会有华为海思芯片。台积电最大的贡献是以一己之力改变了芯片产业。

在台积电出现之前,芯片产业属于垂直通吃状态。

最早的一批芯片巨头,如英特尔、德州仪器、三星等,都采用“设计+制造+封装”全产业链通吃模式。

这样做给后来的竞争者造成了极大的成本——要么全干,要么一样都干不成。

或许,台积电从富士康身上找到了灵感,单独承担制造的任务,细分化了产业——我们不设计芯片,我们只制造芯片。

分工模式,让华为海思就有了可能,华为只需承担芯片设计即可,剩下的交给台积电。

台积电好比是天猫平台,开放模式,谁都可以来做生意;英特尔好比是京东,自营模式,采购、卖货、物流什么都干,只做自家生意。

台积电降低了芯片成本,有能力的企业都自己设计芯片,不用再购买英特尔的高价芯片。台积电也乐得轻松,专注制造工艺即可,制造工艺精益求精。

反观华为投入重资研究5G刚刚步入商用化阶段,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欧洲又被拒之门外,因为除了华为外,欧洲也有自己的5G企业爱立信与诺基亚。

如果说,华为拥有的5G技术是100分,爱立信、诺基亚、高通、英特尔也能考80分,优良之别而已。

在5G行业中,华为没有绝对的优势,只能说领先而已。台积电不一样,就我一家能提供稳定的5nm芯片,不找我买找谁?台积电100分,其他60分。

更何况台积电已不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台资企业。

2、美国不能容忍关键产业没有美资

台积电的全称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总部在中国台湾新竹市科学园,表面上看是一家标准的台资企业。

其实不然,创始人张忠谋早期回到台湾创办企业时,的确是家台资企业,主要投资人来自台湾当局和台塑等企业。但企业壮大后,立刻引起了美国的警觉——这种关系到全球核心技术的产业怎么能控制在中国台湾手上?

于是,在美国政府压力下,台湾当局和美国资本达成协议:共同注资台积电。

从2019年台积电公布的主要股东名单里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是“花旗托管专用账户”,占股20.54%,美国花旗银行负责台积电20.54%股份在美国证券市场的销售,虽说美股是国际化的市场,但主要购买者大部分肯定是美国资本,其中不乏摩根大通、高盛这种大财团的身影。

第二大股东是台湾行政院,仅为6.38%,毕竟有事要靠“美爹”,只能让出大头利润给美国人,主动将自己的股份从40%多缩水到6.38%。

美国人的这种操作也不是第一次了,在台积电之前,全球半导体产业大户三星就被他盯上过。

三星在韩国名声不大好,被人称作“垄断企业”,李家父子不断遭到质疑,甚至被送上法庭。其实,他们也是代人受过,三星大股东早已是美国人了,李家占股不到3%。

所以说,一家企业想要在国际上一帆风顺的发展,必须带着美国人一起玩,不能拒绝美资,不然美国人就会不停地给企业找麻烦。

华为恰恰没有上市,股权完全控制在中国人手中,才会遭到美国人百般刁难。

更倒霉的还有日本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之时,大家都知道美国逼迫日本人签订了“广场协议”,以为是这份协议干翻了日本经济。

其实不然,干翻日本经济的是美国人逼迫日本人答应必须在亚洲吸纳过剩的美元,保持美元强势地位。

美国为了维持庞大的霸权开支,就必须增发美元,钞票印多了,必然引起贬值。美国人要求日本吸纳增发美元,还不准日本政府随意使用,把国内通胀转移到日本。

另一个有吸纳过剩美元义务的国家是英国,美英日形成“三角同盟”,维持美元地位。

让美国有实力收割全球“韭菜”。

3、华为:凛冬已至

之前,中国台湾的一些半导体代工企业表示,订单都排到了2023年了。

内陆生产制造芯片用的“光刻胶”企业,近期订单暴增,价格一路上扬,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也没货了,所有原材料都在涨价。”

小帅认为,不出半年国产手机将迎来涨价潮,涨幅在300-500元。

涨价的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全球芯片产能不足,二是美元“大水漫灌”向全球输出通胀。

先看芯片产能不足问题。

产能危机的源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新能源汽车芯片抢夺了产能,但一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也就三百万辆;也有人说是美国疫情,导致芯片部分供应链混乱。

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源头还是坏在美国人身上。

随着美元疯狂“放水”,巨额资金冲入美股和期货市场,铜、铁、钢、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一路暴涨,打了许多企业一个措手不及。

原本100块能买到的原材料,现在要花120块才能买了,库存降低了,产能自然不足。

企业想要维持制造规模,需要更多的现金储备。

这对华为来说,无疑是个坏消息。除了芯片困局,5G基站的芯片也要涨价,增加了企业支出。

接下来几年,华为还能不能维持8800亿销售额和660亿的利润,还很难说。

凛冬已至。

作者:江左佑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