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动静结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

知与路行,路与道行

知行合一

真正的内心强大
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维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
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
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
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启示
宋代苏洵在《心术》中写道:“为将之道,当先治心。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真正的内心强大,真正的安定,安静,不是静坐能得到的。
真正的安静,需要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考验。
很多人修行只会静坐,这在王阳明看来是经不住重大事情的考验的。
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
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
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真正的内心强大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站得住脚;
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安定,在动中也能安定。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王阳明所说的静、寂、定,这些都不是纯粹的静止,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是我们磨炼自己,追寻本心的过程。
所以王阳明是不会同意那些一味强调“虚静”的理论和做法的。
无善无恶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时,付出了许多汗水,哀叹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
王阳明当时在花园赏花,听到薛侃的叹息,接口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
薛侃莫名其妙,因为他忙碌了大半天,铲除了很多杂草,而且他经常浇灌花朵,这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
王阳明发现了薛侃的疑惑,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而是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去了。
“你呀,如此看待善恶,是从形体上着眼,错误在所难免。”
薛侃如同在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王阳明马上解释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
哪里有善恶之别?
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
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
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欲产生,因而就是错误的。”
薛侃吃惊地问:“这不就是无善无恶了吗?”
王阳明正色道:“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
我问你,黄金是善还是恶?”
薛侃搓着手兴奋地说:“黄金是大大的好东西,当然是善的。”
王阳明问:“这要看黄金在什么地方。它在你手上,肯定是善的,可如果它在你胃里呢?”
薛侃摇头道:“那这就是恶的了。”
王阳明又问:“粪便是善的还是恶的?”
薛侃肯定地回答:“那玩意儿肯定是恶的。”
王阳明笑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
启示
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
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
同样是一座大山,旅游的人认为它是善的,有急事要翻越它的人就认为是恶的。
同样一个人,在朋友心中是善的,而到了他的敌人心中,他就是十恶不赦的。
胸中的圣人
在一次讲学间隙,王阳明对弟子们说:“人人胸中都有个圣人,只是不自信,又不肯努力,所以埋没了这位圣人。”
弟子们唯唯。
王阳明看着一位弟子说:“你胸中有个圣人。”
这名弟子马上站起,慌张得很:“不敢。”
王阳明叫他坐下,笑着说:“众人皆有,你怎么就没有?天下万事都可谦虚,唯独这事不可谦虚。”
该弟子笑着接受。
王阳明扫视众弟子,先诵了自己的一首诗: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然后他又语重心长地注解道:“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学,就是致此良知。
自然而致的是圣人,勉强而致的是贤人,不肯致的是愚人。
虽是愚人,只要他肯致良知,就和圣人无异。
此良知所以为圣愚之同具备,而皆可为尧舜者,以此也。”
启示
禅宗说,人人都可以成佛。
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王阳明认为,普通人和圣人的区别,不在于圣人有“良知”,普通人没有。
而在于,圣人完完全全地“得到”了自己的良知,而普通人的良知,都被私欲和无明所遮蔽。
普通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为圣人,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读书不要记得
《传习录》上记载,一朋友问王阳明:“读书不记得如何?”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
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
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
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王阳明说“晓得”是第一义,“记得”是第二义,二者有境界高下之分。
因为记得只是你记住了书中的话,晓得则是你从自己的心中发现了书中的那些道理,这就是读书应发明本心。
王阳明的回答是:“只要理解了就行,为什么非要记住?
其实,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如果只是求记住,就不能理解;
如果只是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了。”
有朋友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意思是说,读书读不明白,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
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
启示
王阳明的心学就是一条光明大路。
而心学的读书法则就是,不苛求你记住,也不苛求你全部理解,圣贤所要求的是让你通过读书而使自心本体光明。
读书的目的是培养自心本体。
如果我们读书,不能触动我们的内心,不能在我们的内心发现、昌明良知、道理,那么我们将什么也得不到。
因此,王阳明读书的最高境界和他心学的主张是一以贯之的: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0)

相关推荐

  • 王阳明究竟有多牛?看懂下面4个典故,就明白了“心学”的智慧

    有一次,王阳明和朋友同游南镇,两人在山间散步,这时朋友指着岩间一丛花树问他:老王啊,你总说"心外无物",但你看这深山中的花树,清风徐来,它自开自败,跟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 王阳明看 ...

  • 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_了然沙尼_新浪博客

    (2019-07-23 03:46:08) 原文地址: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倪阳博客 1.心:既是一个认识论概念,也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 什么是“良知”?

    ​"良知"的含义 2020-10-29摘于浏览器 "良知"包括两个要素: 一是"良",也就是良心: 二是"知",等同于& ...

  • 儒家修身动静交修,知行合一--建立健康的情绪

    3.动静交修,知行合一 王阳明: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制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立言宗旨. 王龙溪: 阳明先师因后儒 ...

  • 不忘初心,交易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编辑:亿杉助理 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

  • 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小故事里有大智慧,这里是每日商道 "知行不合一"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看了一本书.听了一堂课或者打了一针鸡血,于是决定改变,结果两三天后根本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那么,怎样才能 ...

  • 看见·回归 |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专于闭关  服务于心」 <真正的爱是什么样的?> --本文根据[深夜茶馆]抖音短视频整理 想观看请关注抖音号:zbp1001 [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 有的人老说知行合一,知行如何合一? ...

  • 王阳明:事上练,心妄动,才能真正知行合一

    無1量拿1磨智慧 无量智慧广结善缘.顿悟人生,与您在此聆听释迦牟尼慧语,感悟世间冷暖.我在莲花盛开的地方等你! 公众号 在红尘中修心.修行 阳明先生所提倡的"知行合一",至今仍被大 ...

  • 知行合一才能出真知

    知行合一才能出真知 王阳明是我们熟知的名字. 他的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对人类发发展进程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 而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非常 ...

  • 知行合一:怎样才能学以致用,把新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怎样才能学以致用,把新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呢?张伟又一次在思考这个问题.         参加完峰哥的<管理者的六把金钥匙>培训课已经一个星期了,张伟发现自己的管理 ...

  • 王阳明: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一颗初心,胜过繁华万千.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 ...

  • 王阳明: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一颗初心,胜过繁华万千.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