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朴实VS激情诗意,你更喜欢哪一种?

平淡朴实VS激情诗意,你更喜欢哪一种?

--《沙漠中的饭店》读后感

作文要求:

精读《撒哈拉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读后感受(就其中一篇文章写读后感)。

《沙漠中的饭店》是中国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三毛创作的纪实性散文,于1974年10月6日发表于台湾《联合报》上,后被收录于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

这篇散文是抒写三毛在1973年,与深爱着她的西班牙青年荷西一同前往无边无际的撒哈拉沙漠时的艰辛婚姻生活。

文章以幽默、风趣的笔触把生活琐事写得生动有趣,用单纯、本真的话语道出了三毛与荷西之间的故事。

在文中,三毛以开玩笑的口吻把各种普普通通的中国食材比作其他有趣的物体。

她把粉丝比作冻在高山上的春雨;把“蚂蚁上树”比作钓鱼时使用的尼龙线;把做饭卷用的紫菜比作复写纸等等,三毛用这些比喻来和她那不懂中国文化的老公荷西沟通交流,体现出了他们的生活情趣,这也是文章最生动有趣的部分。

本文的主题其实并不止是烹饪和食用中式大餐的故事,更是通过食物来写出三毛夫妻二人快乐和谐的旅行生活。

三毛通过她说话滑稽有趣的特点,把枯燥和艰苦的沙漠生活变得浪漫而温馨。

读完此文,我十分喜欢三毛的写作方式,她并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她的文章,而是用简单、淳朴、平白的写作方式,将她的沙漠生活娓娓道来。

不过平心而论,对比起其他现代散文,《沙漠中的饭店》就显得比较平淡无味,缺少了真正打动人心的情节,还有对读者的情绪感染。

可能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才是最真切、直接的表达方式,但对我来说,《沙漠中的饭店》缺少了应有的激情和诗意,这也许仅仅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或偏好。

三毛生活在平穷苦涩的20世纪70年代,,在那个时代不是任何人都能像三毛一样远赴国外游学的。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外面世界的未知和好奇,更是扩大了她作品的影响性。

但在今天,许许多多的人都曾有出国游玩或游学的经历。比如我自己曾经去过高楼林立的美国、山清水秀的泰国、地广人稀的加拿大、风光旖旎的日本、危机四伏的非洲大陆、神秘莫测的印度、地大物博的俄罗斯,还去过五彩斑斓的人间净土稻城亚丁。

在有了这些更直接的亲身体验之后,再读三毛的文章不免觉得有些平淡而苦涩。即便如此,这篇散文仍是文学史上的佳作。

三毛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仔细品读了《沙漠中的饭店》之后,我不禁萌生出了一种冲动:“我要把我周游世界的美妙经历,用更现代人的视角和更有激情的口吻写下来,给新时代的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留言区讨论:

激情而又有诗意的文章固然更有冲击力,平淡朴实的语言不更接地气吗?两者孰强孰弱,你如何看?

江离菲菲读书看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