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问题
道德缺乏往往与不平等的制度有关。当不平等的制度只关注于效率,剥夺了他人的自主性和基本权利,人们的道德水平就会跌入深渊。道德极致沦丧的地方很少有逊于纳粹集中营的,在那种以恐怖作为统治手段的地方,囚犯的道德沦丧到了极致。因为恐怖通过奖励与惩罚规范秩序,所以人们的所作所为要么是为了追求奖赏,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道德就只变成一个名词,与它的涵义没有半毛钱关系。
如此显而易见的因果关系,被长久忽视,人是极容易被蒙蔽的。所以希望根本不在于反抗,因为就连反抗本身也很容易受到引诱。真正的希望是对真相的了解,然后保留它的火种。但是这需要用痛苦换取,就像罹患绝症的病人,若是要得知真相,就必须承受死亡即将来临的精神煎熬。可是对于追求真理的人来说,这是必须要支付的代价。
道德律令是人自我骄傲的外在表现,简单来说就是尊严。动物不存在道德,它只有法则。就人类来说,也是先有自然法则,然后才有道德。道德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奢侈品,是人类演化中最艰难的产生物,它非常脆弱,产生困难而易于消亡,就像生命之于地球。生命的消亡很容易,过去的数亿年间,地球生命灭绝过五次之多,但是地球却连一次都没有消失过。
道德不关乎于实体的存在,实体是依赖于物质的获得而存在的。而道德与幸福、快乐和实体的存在全无关系,它只关乎于尊严和骄傲,有尊严的人才有道德,丧失尊严也就丧失了道德的基础。
任何事,如果是必然的丧失,就会让人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没什么追求能够成功,人就不再会去追求。如果没什么是安全的,人就会变的冷漠和缺乏温度。通过不要来逃避失去是最自然不过的反应,村上春树说,那里有人喜欢孤独,只不过是不想失望罢了。司马迁《史记·平准书》里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畜藏之产业”——财富没有安全,人们就不再从事生产和财富积累。道德、善良、乐观、阳光等一系列人的优秀品质的产生和存在,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被从小虐待,没有半分温暖的孩子,长大后多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性格问题。一个始终在物质贫乏状态下的人,现实利益就会变成一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且不说这“人上人”的报酬是否符合文明的价值观,单就这“吃苦”二字就问题极大。被迫的贫乏不等于磨练,被压榨也不等于通向成长的必由之路。广义的理解,终日为钱奔忙的,事实上不与强盗无异么?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像是聊以自慰。极端的贫困经历只会让人变得现实、冷酷和虚伪,当一个人忍辱负重,只为了某个属于自己的现实目的,他是否作恶,很大程度上就只取决于条件是否许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里,主角蜕变为强盗就只在一瞬之间。
福楼拜有个幸福三要素,他说是愚蠢、自私和身体健康,而且他认为愚蠢最重要。福楼拜的尖刻,竟然能引出很多人的共鸣,说是与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异曲同工,这简直让人欲哭无泪,因为福楼拜是在讽刺和骂人好不好。人生的沉重是常态,轻松才是暂时的侥幸。在意的越多,麻烦也就越多,什么都不在乎,反而一点麻烦都没有。可是人真正有价值的就在于他无法割舍的是什么,这些东西越是难以获得,也越是证明了它的价值,进而也证明了在意它的人的价值,所以价值必然与苦痛同在。否则的话,人完全可以选择福楼拜式的幸福,因为那显然要简单得多。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找到一件除了吃喝玩乐之外能够让你赌上生命的事,然后为了这件事奋斗一辈子,而不在于它是否苦痛、沉重或者是否幸福。
抢购并不让人陌生,地方性或席卷全国的抢购,盐巴、板蓝根、双黄连、方便面、手机、茅台、打折衣服无一不抢。抢购行为代表了两种意味,一是一种深刻的不信任感,二是集体性的尊严丧失。今天估计没有人会真正相信盐会短缺,抢购的目的是贮存以方便。而其他大多数抢购是因为价格,要么是因为便宜,要么是防备涨价。捷克的伊凡克里玛曾惊讶和悲哀于布拉格人抢购盐巴和调料,他说“那样多沉陷于利益至上和令人羞辱的逻辑中的人,甚至不能将自己的尊严放在一张二十克朗的钞票之上。”他进而问道“这些人在名副其实的危机或一场真正的物质短缺中会有怎样的表现?”他说“这样的风波提出的不是供应问题,说到底,是价值问题。”
所谓价值问题,并不是泛泛之谈的高尚与低劣之分,而是什么东西更有价值?你所看重的是什么的问题。就像泰坦尼克号上选择随船沉没的英国绅士,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高尚,有多大公无私,相反,他们与所有自私的人没什么两样,他们一样至死不渝的守护着他们最在意的东西,这与葛朗台守着自己的钱财的心态和行为没有区别,区别的是他们守护的东西不一样。所谓价值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指你会守护什么的问题。
没有人不讨厌说教,可人并不会把所有说教都归为说教,有一些说教会被冠以更积极的意义和更有趣的形象,这些说教和那些令人讨厌的说教并无本质不同,它们之所以被区别对待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说教者的方面,另一个是被说教者的方面。前者是这个说教者是否意图以柔和的方式强行扭转人自然而然的生长,后者是这个被说教者是否就像一颗已经长歪的树木,无法再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让它恢复原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