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陆机《辨亡论》原文翻译「吴国为何灭亡」少有奇才,文章冠世

《辨亡论》是三国时期吴国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陆机探讨吴国为何灭亡的一篇文章,收录于《三国志·吴志·三嗣主传》裴松之的引注之中。

作者简介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出身“吴四姓”之吴郡陆氏,为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四子,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陆机在吴时曾任牙门将,吴亡后隐居修学十年,始仕西晋。太康十年(289年),二陆来到洛阳,受太常张华赏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历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等职,与贾谧等结为“金谷二十四友”。赵王司马伦掌权时,引为相国参军,封关中侯。司马伦被诛后,险遭处死,赖成都王司马颖救免,此后便委身依之,为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303年),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却大败于七里涧,最终遭谗遇害,被夷三族。

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被誉为“太康之英”。亦善书法,其《平复帖》是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陆机《辨亡论》原文 上篇

昔汉氏失御,奸臣窃命,祸基京畿,毒遍宇内,皇纲弛紊,王室遂卑。於是群雄蜂骇,义兵四合,吴武烈皇帝慷慨下国,电发荆南,权略纷纭,忠勇伯世。威?则夷羿震荡,兵交则丑虏授馘,遂扫清宗?,蒸?皇祖。於时云兴之将带州,飙起之师跨邑,哮阚之群风驱,熊罴之族雾集,虽兵以义合,同盟戮力,然皆包藏祸心,阻兵怙乱,或师无谋律,丧威稔寇,忠规武节,未有若此其著者也。武烈既没,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诛叛柔服而江外?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将北伐诸华,诛?干纪,旋皇舆於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中世而陨。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踪袭於逸轨,?心发乎令图,从政咨於故实,播宪稽乎遗风,而加之以笃固,申之以节俭,畴咨俊茂,好谋善断,东帛旅於丘园,旌命交于涂巷。故豪彦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影骛,异人辐辏,猛士如林。於是张昭为师傅,周瑜、陆公(即陆逊)、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徒奋其威,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属宣其力;风雅则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国,政事则顾雍、潘?、吕范、吕岱以器任干职,奇伟则虞翻、陆绩、张温、张?以讽议举正,奉使则赵咨、沈珩以敏达延誉,术数则吴范、赵达以?祥协德,董袭、陈武杀身以卫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过,谋无遗算,举不失策。故遂割据山川,跨制荆、吴,而与天下争衡矣。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遁。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由是二邦之将,丧气摧锋,势衄财匮,而吴藐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请好,汉氏乞盟,遂跻天号,鼎峙而立。西屠庸蜀之郊,北裂淮汉之?,东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蛮之表。於是讲八代之礼,?三王之乐,告类上帝,拱揖群后。虎臣毅卒,循江而守,长戟劲铩,望飙而奋。庶尹尽规於上,四民展业于下,化协殊裔,风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抚巡外域,臣象逸骏,扰於外闲,明珠玮宝,辉於内府,珍瑰重迹而至,奇玩应响而赴,?轩骋於南荒,冲?息於朔野,齐民免干戈之患,戎马无晨服之虞,而帝业固矣。大皇既殁,幼主莅朝,奸回肆虐。景皇聿兴,虔修遗宪,政无大阙,守文之良主也。降及归命之初,典刑未灭,故老犹存。大司马陆公以文武熙朝,左丞相陆凯以謇谔尽规,而施绩、范慎以威重显,丁奉、锺离斐以武毅称,孟宗、丁固之徒为公卿,楼玄、贺劭之属掌机事,元首虽病,股肱犹良。爰及末叶,群公既丧,然后黔首有瓦解之志,皇家有土崩之衅,历命应化而微,王师蹑运而发,卒散於陈,民奔于邑,城池无?篱之固,山川无沟阜之势,非有工输云梯之械,智伯灌激之害,楚子筑室之围,燕子济西之队,军未浃辰而社稷夷矣。虽忠臣孤愤,烈士死节,将奚救哉?夫曹、刘之将非一世之选,向时之师无曩日之众,战守之道抑有前符,险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败贸理,古今诡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异也。

译文:

从前汉朝失去统治地位,奸臣董卓篡权,祸始京畿,害及天下。朝纲松弛紊乱,皇室权势低下。于是群雄蜂起,义兵四聚。武烈皇帝孙坚,兴义兵于州郡,荆南出师迅若闪电,权变谋略异常繁多,忠勇无比,称霸于世。大张声威,夷羿震恐,短兵相接,丑敌受戮。于是清扫宗庙,祭祀高祖。此时云涌一般的将军兼州,风起一般的军队跨县,猛虎一样的士卒形如疾风,熊罴一样的兵丁聚似浓雾。虽然兵众为正义而汇合,结同盟而协力,然而个个包藏祸心,倚仗兵力作乱。有的军队没有谋略和纪律,丧失军威,贻误战机,其忠臣之谋、武将之德,远没有武烈皇帝卓著。

武烈皇帝辞世,长沙桓王孙策以超人之才闻名于世,年不满二十,出类拔萃。收罗父亲的老臣,与他们论说父业,发神兵向东挺近进,以少数兵力进攻众多之敌,攻城时,敌人没有坚守之将;野战,敌人没有堪与交锋之兵。他诛杀叛逆之敌,怀柔降服之虏,而使江东安定;修治法纪,整顿军队,声威与德望大增。以宾客之礼接待名流,张昭主其事;结交调动英雄豪杰,周瑜领其衔。这两位君子,皆极敏锐而多奇谋,甚通达而能明察。所以意气相投者类聚,志趣合拍者为一,江东人才因此而多起来。孙策将要讨伐北方各路诸侯,铲除违反法纪之徒,使帝车返回于坦途,皇位恢复于宫廷,挟天子以号令诸侯,清君侧以拨乱反正。兵车已驻扎于路旁,诸侯侧目而视。然而大业未成,中道去世。

天降大任于大皇帝孙权,他以奇异之举继承父兄高洁之行,以圣明之心建立王业的宏图。孙权处理政事时,咨询前辈成功之法;颁布律令前,参考传统风尚。再加上专一坚定,申明节俭,访求贤才,好谋善断,送束帛以招贤于隐居之所,擎信旗以纳才士于里巷之中。所以豪杰应声响至,志士慕光跟从。超群之才来归,如同辐条聚于轮毂,猛士迭至多如树林。张昭做军师,周瑜、陆公(陆逊)、鲁肃、吕蒙之辈,在内为心腹,在外为栋梁。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之流,逞其威风;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之徒,宣扬武力。文章教化则有诸葛瑾、张承、步骘,用声誉光耀国家;处理政事则有顾雍、潘濬、吕范、吕岱,量才授以要职;魁伟奇特则有虞翻、陆绩、张温、张惇,讽谏谋划扶正压邪;奉命出使则有赵咨、沈珩,以敏锐博通而美名远扬;精通术数则有吴范、赵达,求神致福而同心同德;董袭、陈武,舍生保卫吴主;骆统、刘基,强谏以补君过。谋划不遗才智,举动不失良策。所以能割据一方,统辖荆州吴越,而与天下争衡。

曹操曾趁胜利的威势,率百万大军,顺着邓塞山沿江而下,来到汉水之南,快速战舰数以万计,宛如龙腾顺流而东,精锐骑兵多达千旅,平坦陆路虎步生风。谋士挤满室内,武将多得连营。曹魏慷慨激昂,大有鲸吞江东之壮志,一统天下之气概。而周瑜指挥一支非主力部队,大破曹军于赤壁。曹军旗倒辙乱,溃不成军,就差主帅没被俘虏而已,收拾残兵败将远远逃窜。汉王刘备凭借帝王之名,率领巴蜀民众,乘吴魏之危作乱,扎营千里,想要报关羽败亡之仇,企图收复湘西之地,而陆公(陆逊)在西陵大败刘备,使其溃不成军,受困而渡江逃窜,主帅刘备丧命永安。紧接着曹军从灞须来犯,(吴军)在水上摧垮他们;蓬笼之战,曹兵只轮未返,全军覆没。从此魏、蜀二邦之将,丧失锐气,挫伤锋芒,势遭重创,财力匮乏,吴国轻视二国而坐观其衰。所以曹魏派人请求友好,西蜀请求结盟,于是(孙权)登上吴天子位,与魏、蜀三足鼎立。向西割据庸、益二地郊外之地,往北占有淮水、汉水之滨,东边包有百越之地,南方囊括群蛮之外。于是讲究三皇五帝的礼仪,搜索夏、商、周的音乐,特祭上苍,礼让诸侯。猛将强兵,沿江设防;长戟大矛,闻风奋起。各部长官在高层周密规划,士、农、工、商在下各自发展其业。教化边民使其和谐,风教扩展到远方。派一介使臣安抚巡视外地,大象骏马,驯养于外厩;明珠瑰宝,闪光于内府。珍宝纷至沓来,奇玩应命送到。使者轻车缓行于南蛮荒土,作战的军车闲置在北野。平民免于战乱之患,戎马解除待战之忧。帝王之业因此而巩固。

大帝孙权过世,幼主孙亮即位,奸臣横行无忌。景皇帝孙休随后兴起,虔诚遵循前代旧法,政事无大过失,是遵守成法的好君主。到了孙皓即位初期,旧法未废,老臣尚在。大司马陆公(陆抗)以文职武略振兴朝廷,左丞相陆凯凭借正直而极尽进谏之能,施绩、范慎以威严稳重显达,丁奉、离斐靠威武刚毅著称。孟宗、丁固之徒为公卿,楼玄、贺邵之辈掌握机要。而孙皓虽然有“病”,得力的辅佐之臣依然健在。到了吴国末年,诸老臣已经死去,然后黎民百姓生出离叛之心,皇室宫廷呈崩溃之兆。吴国气数随朝政变化而衰微,晋师紧随气数而伐吴。吴国兵败的士卒临阵脱逃,国亡而百姓背井离乡。城池都没有篱笆坚固,山河也不如水沟土丘险要。晋兵没有公输班的云梯那样的器械,没有智伯引汾水灌城那样厉害,没有楚子攻宋筑房扎寨那样长期围困,没有燕国乐毅破敌济西那样的军队,用兵不过短短时间,就扫平吴国社稷。即使忠臣耿直愤世,烈士以身殉国,又怎能挽救吴国于灭亡呢?

曹操、刘备的武将,不是晋国所能选得;攻入石头城的军队,也没有昔日曹刘军队那么多。攻与守的道理,或者有前人的成法。山川险要的地势,也不会突然改变。但成败的道理颠倒,古今的趋势迥异。为何?是因为孙权、孙皓二人的政治教化不同,使用的人才各异。

下篇原文

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刘公因险饰智,功已薄矣,其俗陋矣。吴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聪明睿达,懿度深远矣。其求贤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尽盛德之容,亲仁罄丹府之爱。拔吕蒙於戎行,识潘?于系虏。推诚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权之我逼。执鞭鞠躬,以重陆公之威;悉委武卫,以济周瑜之师。卑宫菲食,以丰功臣之赏;披怀虚己,以纳谟士之算。故鲁肃一面而自?,士燮蒙险而效命。高张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娱,贤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欢,感陆公之规而除刑政之烦,奇刘基之议而作三爵之誓,屏气??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损甘以育凌统之孤,登坛慷慨归鲁肃之功,削投恶言信子瑜之节。是以忠臣竞尽其谋,志士咸得肆力,洪规远略,固不厌夫区区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务未遑。初都建业,群臣请备礼秩,天子辞而不许,曰:'天下其谓朕何!’宫室舆服,盖慊如也。爰及中叶,天人之分既定,百度之缺粗修,虽?化懿纲,未齿乎上代,抑其体国经民之具,亦足以为政矣。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其野沃,其民练,其财丰,其器利,东负沧海,西阻险塞,长江制其区宇,峻山带其封域,国家之利,未见有弘於兹者矣。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术,敦率遗宪,勤民谨政,循定策,守常险,则可以长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或曰,吴、蜀?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夫蜀盖?援之与国,而非吴人之存亡也。何则?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流迅,水有惊波之艰。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故刘氏之伐,陆公喻之长蛇,其势然也。昔蜀之初亡,朝臣异谋,或欲积石以险其流,或欲机械以御其变。天子总群议而谘之大司马陆公,陆公以四渎天地之所以节宣其气,固无可遏之理,而机械则彼我之所共,彼若弃长技以就所屈,即荆、杨而争舟楫之用,是天赞我也,将谨守峡口以待禽耳。逮步阐之乱,凭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群蛮。于时大邦之众,云翔电发,县旌江介,筑垒遵渚,襟带要害,以止吴人之西,而巴汉舟师,沿江东下。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深沟高垒,案甲养威。反虏?迹待戮,而不敢北?生路,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大半,分命锐师五千,西御水军,东西同捷,献俘万计。信哉贤人之谋,岂欺我哉!自是烽燧罕警,封域寡虞。陆公没而潜谋兆,吴衅深而六师骇。夫太康之役,众未盛乎曩日之师,广州之乱,祸有愈乎向时之难,而邦家颠覆,宗庙为墟。呜呼!人之云亡,邦国殄瘁,不其然与!易曰'汤武革命顺乎天’,玄曰'乱不极则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时也。古人有言,曰'天时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设险以守其国’,言为国之恃险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险’,言守险之由人也。吴之兴也,参而由焉,孙卿所谓合其参者也。及其亡也,恃险而已,又孙卿所谓舍其参者也。夫四州之氓非无众也,大江之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险易守也,劲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业易循也,功不兴而祸遘者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故先王达经国之长规,审存亡之至数,恭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宽冲以诱俊?之谋,慈和以给士民之爱。是以其安也,则黎元与之同庆;及其危也,则兆庶与之共患。安与众同庆,则其危不可得也;危与下共患,则其难不足恤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麦秀无悲殷之思,黍离无愍周之感矣。

下篇参考译文:

从前魏、蜀、吴三国鼎足为王,曹魏握有国中华夏,刘备占据岷山、益州,吴主控制荆州、扬州、交州、广州。曹魏虽然在国中华夏取得成功,但暴虐太甚,民怨太深。刘备利用地势险阻弄巧设诈,功业单薄,民俗过陋。至于吴国,桓王以武力奠基,太祖靠德政成业。明智通达,美好风范弘扬远方;求贤才唯恐赶不上,爱庶民犹如爱幼子;接待士人举行盛大礼仪,亲近仁爱倾注一片丹心;拔擢吕蒙于行伍之中,赏识潘濬于俘虏之列。推心置腹信任贤才,不担心自己受人欺骗;量才而授职务,不怕权力过大威胁自己。亲自为陆公(陆逊)执鞭驾车,以此增强他的威风;禁卫武装全部交给周瑜,以此壮大他的兵力。低筑宫殿,简化膳食,以增加功臣的赏赐。胸怀坦荡谦虚,接受谋士妙计。所以同鲁肃只见一面便委以重任,士燮历尽艰险而效命。高看张昭的德言,减少游猎的娱乐;以诸葛瑾谏言为贤明,割舍男女之恋情;为陆公(陆逊)劝谏而打动,删除烦苛的刑法;为刘基不可醉杀虞翻的建议所警醒,立下“三爵”之后言杀无效的誓言。屏气谦恭,小心翼翼,以探视吕蒙的疾病;抚养凌统的遗孤,如同慈爱自己的子女。登坛即位胸襟开阔,功劳归于鲁肃;抛弃小人的流言蜚语,相信诸葛瑾的高风亮节。因此忠臣竞相献策,志士竭诚效力,宏图大略,不满足于区区吴国。配置各种官员已差不多,只是许多政务尚未来得及处理。

开始时定都建业,群臣请求举行登基大典,孙权推辞不许,说:“天下人将如何说我呢?”而且“车服”的制度尚不完备。待到中年,三国鼎足而立的大局已成,朝廷各种制度初步修订,虽然隆盛的教化与完美的纲纪尚不能同前代相比,但治理国家的才具,也足以执政了。方圆几万里,将士上百万,土地肥沃,兵士精干,武器锋利,财物雄厚。东靠茫茫大海,西临高山险阻,控制长江全区,峻山环绕疆域。国家的有利条件,未见有如此之大的。假使中等才能的君主以道守业,栋梁之臣辅佐有方,遵循先王典章,勤于爱民,慎于施政,遵守既定国策,把住永恒的天险,则可以万古千秋,未有危亡之忧了。

有人说:吴国和蜀国,是唇齿相依的国家,蜀灭则吴亡,道理就是这样。西蜀,它对吴国犹如篱笆,并不能决定吴国的存亡。为何?两国交界之处,崇山峻岭,陆路没有可通战车之途;河道狭险,水路有惊涛骇浪之难。即使有百万精锐部队,启程前行的也不过千人。战船千里,前锋也不过百艘。所以刘备出击,陆公(陆逊)将其比作长蛇,地理形势使然。过去西蜀初亡,吴国朝臣献上不同的谋略,有的要在江中堆石以增险流,有的要制造兵器以防事变。天子总汇群议,以咨询大司马陆公(陆抗),陆公(陆抗)认为江、河、淮、济是天地用来调节气候的,当然没有积石塞流的道理,兵器则是敌我所共有的,晋国倘若避长就短,来到荆州、扬州争夺舟船之利,则是天助我也。将士小心把手峡口,等待擒敌即可。到步阐叛吴降晋之时,依靠坚固城池诱敌深入,利用重金笼络群蛮。当时晋国大军,如同云飞电掣,江中悬挂战旗,两岸扎营,犹如襟带锁住吴国要害,以阻止吴军向西进发。徐胤率领巴汉水军沿江东下。陆公(陆抗)用一支三万人的非主力部队,北上占据东阬,深挖战壕,高筑城墙,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反贼步阐俯首待毙,而不敢北窥求生之路,强敌大败,连夜逃窜,军队伤亡大半。陆公(陆抗)另外命令精兵五千,往西抵御晋之水军,东西同时获得大捷,献上俘虏数以万计。确实,贤才的计谋,怎能欺骗于我!从此很少有烽烟警报,疆域之内亦少有入侵之忧。陆公(陆抗)去世以后,西晋的阴谋就有了迹象,吴国君臣裂痕深刻,全国军队骚动。太康元年,孙皓降晋那场战役,晋师没有从前曹操、刘备兵多;郭马广州叛乱,造成的祸害却超过曹刘带来的灾难。国家颠覆,宗庙化为废墟。呜呼!陆公(陆抗)一死,国家就陷入病困,难道不是这样吗?

《易经》说:“商汤、武王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太玄经》说:“乱不到极点便不能出现治。”讲的是帝王依靠天时。古人有句话:“天时不如地利。”《易经》说:“王侯构筑险要,以保卫他的国家。”讲的是保卫国家仰仗险要。古人又说:“地利不如人和。”“保卫国家靠德不靠险。”讲的是把守险要处需要任何。吴国兴起,是由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所致,就是《荀子》所说的天时、地利、人治三者合一。及其灭亡,却只是靠险要而已,又如《荀子》所说,是舍弃天时、地利、人治的结果。

荆州、扬州、交州、广州四个州的民众不是不多,大江之南并非缺少英才,山川险要容易防守,劲弓利剑等兵器易于使用,先代国君的政策策略容易遵循,而功不成却遭祸,为何?是因为用人的错误啊!因此先王治理国家的长远法则,是明察存亡的最大气数:自谦以安定百姓、厚施恩惠以致人和、政治宽松吸引俊杰献策、仁慈和合以凝聚百姓的爱心。因此国安,百姓与之同乐;国危,庶民与之共患难。安,与众同乐,则不可能国危;危,与民共患难,那么其难不足忧。这样,就能保住社稷,巩固疆土,也不会有《麦秀》的哀痛殷商亡国之思,也没有《黍离》的悲悯周灭之叹了。

.....亲!看后有什么想法,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补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