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习惯》 2:小改变,大成就第一定律|使它明显
正在知识星球解读《原子习惯》一书,这是去年出版的一本书,国内还没引进。英文版在亚马逊的评价非常高,94%的5星好评,作者 James Clear 有个访问量大的博客,我看他文章也好几年了,在行为改变和习惯科学领域有一定影响力。
这几年国外出了很多习惯科学的畅销书,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孕妇效应」,自己一直关注这个领域的原因。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进步,让这个领域发展很快,新书都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改进的成果。
本书的英文名字叫《Atomic Habits》,中文的意思是原子习惯,为什么叫原子习惯呢,作者解释「原子」有两层含义:1.事物特别小的量,是一个大系统不可再分割的单位。2.是巨大能量,动力的源头。
而「习惯」是有规律的日常行为,能对特定情境自动反应。原子习惯,就是通过小改变,获得大成就,是一个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的方法。全书分六次解读,下面是第二部分内容:
如果大脑是个操作系统,我们可以将习惯看成是行为和思考反复执行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段编码。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场有个员工每天的工作是将客户的礼品卡兑换成实物,然后将礼品卡片剪掉作废。
一天,收银台忙不过来,临时借调她去收银处帮忙。她给客户结账刷完卡后,顺手就一剪刀剪断了客户的银行卡,当顾客瞪大眼睛看着她时,她才明白刚才发生了什么。
作者还讲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幼儿园老师,到公司上班做行政工作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见了同事仍然会问,上完厕所洗手没。
我有个朋友,他家的热水器上贴着一个大的提醒标语,「洗澡前请拔掉热水器电源线」。到我家洗澡时,虽然我家的热水器没贴标语,也不需要断电,他还是会拔掉电源线。
习惯是强大的,一旦形成,就不需要意识支配,按照它的规则自行运转。心理学家荣格就说,
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称为命运。
习惯记分卡
要改变习惯,第一步就是让习惯显现,让意识介入行为,不再任由它自动运转。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就能找回意识。在交互设计中有绘制用户旅程的做法,而要了解自己的习惯,我们也需列出习惯清单。想想早上你的一系列动作,大部分都是固定程式的习惯,比如:
睁开眼睛
关上闹铃
查看手机
去卫生间
刷牙洗脸
泡一杯茶
今日要事
列出清单后,要对习惯做客观评价。我们喜欢将习惯分为好习惯和坏习惯,但这个说法不准确。习惯并没有好坏之分,假如你正在减重,早上吃高热量的食物就是「坏习惯」,但如果我在增重,吃高热量食物就是一个「好习惯」。
所以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区分习惯,将习惯分为有效的习惯和负效的习惯。有效的习惯,就是从长期看,有助于你成为你想做的自己,而负效的习惯就是阻碍你成为你理想中的自己。有效的习惯在为你的新身份投赞成票,而负效的习惯投的是反对票。
我们将有效的标记为 + 号,有负面效果的标记为 - 号,中性的用等号标记。这样在习惯清单基础上有了一份习惯记分卡:
睁开眼睛 =
关上闹铃 =
查看手机 -
去卫生间 =
刷牙洗脸 =
泡一杯茶 +
今日要事 +
有了这样一份记分卡后,带-号的习惯,当你无意识行动时,要大声说出来。比如早上醒来,关上闹铃后,你会不由自主的打开手机。在你意识到自己看手机后,就大声说,「我在看手机,但这对我实现愿望没什么好处」,通过这样刻意的提示,大脑意会识到正在发生的这个行为。
行为改变,习惯改变的第一步是从意识开始,留意你的所有习惯,通过习惯记分卡,大声说出来的方法,让习惯显现。
执行意图
心理学家 Gollwitzer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使用执行意图能提高执行力,让行动自动化。所谓执行意图,就是当情况 X 出现时,执行行为 Y。
这个方法用在习惯中,可使用的句式就是,
在「何时」我将在「何地」「执行什么行为」。
用这个句式后,模糊的想法会转化为有时间点,有发生地点的具体指令,例如:
写作:早上8点钟,我在书房写500字。
健身:下午4点30分,我去公园跑步半小时。
学习:晚上9点钟,在家读20页书。
执行意图结合了常见的两种提示线索,时间和地点,让你更清楚想做什么,如何实现,不再需要选择,不再受干扰而分心,使习惯更容易养成。
习惯多米诺
这是斯坦福 Fogg 在微习惯中的方法,我以前在播种习惯文章中也讲过。刚开始养成习惯时,我们经常忘记。需要用一些方法提醒。理想的解决方案,不是闹铃,也不是必做清单,而是将新习惯与原有习惯组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多米诺骨牌,前面的一个倒下,自动推倒后面的。
首先你要找到一个已有的固定程序(习惯)。我们把这种原有习惯行为称为「锚」(可理解为前面的骨牌),在你的生活中,它是已经固定下来的行为,你将新习惯附着在这个锚上。
对于用牙线清洁牙齿,一个很好的「锚」就是刷牙。于是这个习惯组合就变成了:
在我刷牙后,我会用牙线清洁一颗牙齿。
打开咖啡机也是一个很好的锚,提醒你服用维生素。所以习惯组合就是:
在我打开咖啡机后,我会服用维生素。
在设计一个新习惯时,要仔细考虑:
在我的生活中,什么地方做这个新的行为是自然的?
它在什么惯常行为后发生会比较自然?
「在……后」这个方法很有用。除非你知道新的行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否则你不会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
有了一个恰当的锚,你的大脑就能很快学会新动作。一个恰当的锚满足下面三条:
与新习惯有相同的频率;
与新习惯在相同的地方发生;
与新习惯有相同的主题;
你的锚必须是一个明确的事件。一个模糊的锚「像午餐后」,或者「在我感到压力时」效果有限。一定要让锚清晰和具体,如:「在我关闭洗碗机后」,「在我坐上地铁后」,「在我冲上咖啡后」等。有每天都发生一次的锚,和每天发生多次的。你的锚发生的次数和你要养成习惯发生次数需要对应。这些锚供你参考:
在我打开咖啡机后……在我小便后(多次的非常强大的锚)……在我洗完澡后……我戴上眼镜后……我把鞋子系好后……我给狗喂食后……我把垃圾拿出来后……我拿起我的车钥匙……在我关上车门后……
像我刚才举例中的「在……后」一样,原有习惯成为新习惯的一个触发锚点,提示我们做新习惯(吃完午餐后提示你要去喝一杯水)。
在用「在……后」这个方法养成新习惯,时间一长,你会发现,我们的大脑会将这两个行为绑定,形成一个行动序列,新习惯会自动执行,不需要闹铃,不需要清单。
叫醒你的不是闹铃,而是梦想,这个句式改一下用在这里就是,提醒你的不是闹铃,而是原有习惯。经过大量练习后,原有习惯就越容易触发新习惯,他们的联结就越牢固。
自我意识被高估,环境更重要
以前人类很自信,认为我们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的产物。直到1917年,德国籍犹太人勒温,提出了场论,他说行为是由个人的特定人格和他所处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的作用可能更大。这一个基础理论为心理学发展了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人们开始重视环境。
既然行为是环境和个体共同的产物,那么想改变行为,设计环境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别人创造的世界中。但是,如果你想更主动掌控自己的生活,就应积极选择环境,规划和设计环境。
这里的「环境」一词有广泛的含义,比如电脑桌面图标的排列,手机 App 通知方式的设置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其实,行为设计的大部分工作就是在调配环境,「助推」最主要方法是选择设计,环境构建。
通过对环境的设计,增加有效习惯的积极线索,减少消极线索。研究表明,新习惯在新的环境下更容易养成。因为习惯是环境的产物,在新的环境中,提示线索还是空白,是闲置的,就容易将线索跟行为连接。一旦连接稳定,在提示线索出现后,新的习惯动作就自动发生。
星球预告:原子习惯第二定律,激发渴望,使它有吸引力
嫌公众号文章更新速度慢?可添加大辉私人号看朋友圈的记录。
看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看:
最后,欢迎入住大辉的知识星球,为你同步最新最实战的行为科学知识,构建模型,系统成长,小改变带来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