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让人更着迷——记汗王宫博物馆日主题活动

努尔哈赤到底是哪一年迁都沈阳的?是天命九年还是天命十年?390多年前,从东京辽阳而来新都城的努尔哈赤住在哪里?汗王宫的建筑结构到底什么样?汗王宫是什么时候废弃的?是大清刚入关就废弃了还是康熙年间呢?诸多问题在夜幕笼罩的省级文保单位汗王宫遗址陈列馆现场得到重视。这是主办方沈阳考古研究所、辽宁文保志愿者团队、汗王宫遗址陈列馆联合举办的纪念第41个世界博物馆日的活动主场,今天围绕汗王宫考古的解疑问难也是推广公众考古的一种有益尝试。本次活动主题:汗王宫中有争议的历史话题。活动方式:一是实地探访。通过在汗王宫遗址参观与讲解,让市民了解相关历史;二是疑点探讨。通过对有争议的问题梳理,给公众一个展开想象的空间。活动主角:沈阳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晓刚先生。让我们跟随赵所的脚步迈进三百多年前的岁月。

在汗王宫遗址现场,赵所长向市民介绍了汗王宫的发掘过程和遗址现状的由来。在观赏陈列馆四周的墙壁展示图时,边走边讲边抛出疑问,如本文开篇问题,如沈阳故宫现存与历史记载的异同,如《侯家宗谱》与《督师纪略》佐证价值,如努尔哈赤到底是怎样因病去世的……通过讲解对努尔哈赤和汗王宫有了一定的认识。参与者很有兴致,提出图上位置如何与遗址一一对应等问题,赵所都给予了耐心解答。遗址探访后,大家转向豫珑城豫亲王府遗址参加研讨。

为了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的了解度、参与度和关注度,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每年的5月18日确立为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我们本次纪念活动主旨是让人们了解久远历史,热爱自己家乡,提高市民素养,共建幸福沈阳。

在豫亲王府遗址现场,小型沙龙接续着现场探访活动正在召开。赵所介绍了一个专家观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怎样理解“难言的历史”?从社会历史发展看,历史是由人来书写的,由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当政者与文字管理者、胜利者、有钱人、男性来书写;相反,被管理者、失败者、贫穷受压迫的人、女人是没有资格书写历史的。写史人能够客观地记录历史会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片段,加入过多的人为因素就会让历史走样儿给后人带来模糊概念从而引起诸多争议,导致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产生。座谈中,省社科院历史所孟繁永和辽大考古专业人士对本次活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了阐述;我们分析了网上关于努尔哈赤的职位是用“汗王”还是“罕王”表述更合适的“汗罕”之争;赵所发表了对福陵部分建筑与史料记载不一致的现象,同时提出怎样能确定史料的真实性的疑问,解答了努尔哈赤帝号是后人追封的疑问;

文保志愿者代锡刚建议在汗王宫设立努尔哈赤在沈阳期间的活动年表,使市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那段历史。难能可贵的是,小学生杨思喆提出了汗王居住九门的理由和福陵建筑构件柱窗和门杠洞的作用。赵所和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赫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沙龙上还有纠偏亮点:一是对于女真族早期丈夫去世后儿子可以娶小妈的狭隘理解,赵所认为其背后带来的是财产、人口和势力;二是将满族是游牧民族更正为渔猎民族。这些细节都将正确的历史常识向公众进行了普及。可喜的是,参与活动的二十多人中年轻人居多,让人看到了文物保护美好的未来,后继有人;还有远在苏家屯的文管所工作人员也参加了活动。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汗王宫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却吸引了众多历史爱好者去努力探寻、研究发掘更多线索让历史本来面目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魅力所在吧。

本次纪念活动很成功,特色是现场探寻与研究讨论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允许充分发表观点,以达到有争议有发现,推动博物馆和文化保护事业良性发展。

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组织者的辛勤劳动。如志愿者团队队长陈赫组织人员,志愿者赵彤全程录音记录,以及现场参与者的讨论与倾听。

皇太极以王府为基础改扩建盛京皇宫时住在哪里?问题还在延续着……明年博物馆日主题为何?人们期待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