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课堂,是优美的展示,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精彩
文/南方丑石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告诉我们教师不能再按以前的老思路去指导学生,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解放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方法。这样,才能真正的把新课程的思想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的从中感受到它的魅力。
一、改变思路,做到放而有度、活而不乱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往往要强调三个中心: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方面能力的拓展。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以新的课程改革则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由教一本教科书变成把教科书当做基本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开发和利用自然界社会中,特别是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的形式途径上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封闭走向开放。
新教材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教材形式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选修课与必修课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必修课更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而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与探究;必修课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基础,通过学习做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而选修课更看重学生在选择后的兴趣培养、体验拓展、探究纵深,以及更鲜明的自主性。
在教学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全盘注入的手段,那样导致“教师唱,学生听;这耳进,那耳扔”的结果,这种方法用教师的思维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创造精神。因此,课堂教学应调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不仅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还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方法上,运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对教材的妥善处理,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领会知识。尤其在教材关键之处,教师要动脑筋,把知识化成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每一个转折点,都问“怎么办?”给学生以必要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动脑筋思考来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方法得当,做到教求其精,学求其博
语文,是我们学习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单单从高考150分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分量,但是,它又常常为学生忽视,也为社会所忽视。这给语文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马虎。我们应该用更为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语文教学。我们更应该讲究教学的方法与技巧,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教求其精、学求其博。这也是我们在追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文课的效率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所谓教得精,就是指教师在吃透大纲,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的前提下,审慎取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去完成课堂教学的有效工作量。
(一)、内容上精心取舍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即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的改革。所以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教材中的课文,要么是颇受赞誉的时尚美文,要么是经典名篇。而作为阅历尚浅的中学生,不可能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全方位理解接受。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舍弃很多的内容,留下很多的遗憾。我们在内容的取舍上不求学生满载而归,但求学生每课有得。
例如,《孔雀东南飞》这篇文章篇幅很长,如果从线性角度教,就是通过刘兰芝自遣回家、阿兄逼嫁、生人死别、两人殉情等情节逐段分析;如果按板块结构教,就是通过情节、人物、语言等分析。这两种教法各有其长处,却有共同的弊端,难得激活思维,教师所用的时间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少。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前布置一定量的语言知识点练习,帮助学生充分预习,以达到熟悉课文的效果,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方便。教学时,我们重新找个切入点,围绕造成焦、刘的爱情悲剧的根源来设计问题,将课文串起来:刘兰芝的相貌怎么样?刘兰芝所受的教育怎么样?刘兰芝在焦家的生活怎么样?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感情怎么样?这些问题以排除法的形式否定了兰芝被驱的一个个原因:不是因为她长得不美,不是因为她没有教养,不是因为她不能干,也不是因为她与仲卿的感情出现了裂痕。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只不过是借口;仲卿的“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虽有一定道理,但仍然不足以服人。那么是因为什么呢?不用教师再问,学生心中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同时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还可以顺利地将人物性格的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对话、文体等艺术手法的精彩运用等诗本精华——展示在学生面前,使教学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收到了相对好的效果。
(二)、步骤上优化环节
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明确教学情景和精讲目的、任务以后,为了在最少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对教学环节进行有科学根据的最为合理的优化组合。
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教师与学生。为此,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要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与地位,使教和学两个过程在相互联系中都发挥作用,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前提。这是因为: (1)教师是施教主体。首先,教师闻道在先,学生闻道在后。尽管是高中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仍然具有模仿——变化——创造的学习特点,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仍然十分突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表现常常映照着教师的影子。其次,教师受过专门的语文教育,了解语文教育规律,他们能够有目的的'传道、授业、解惑'。再次,教师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是教育方针、教学大纲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教育的方向、内容、方法、过程和结果全是由教师来体现的,教师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是施教的主体,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施教的客体,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发展阶段,知识经验不丰富,认识能力尚待提高,他们仍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从教育的全过程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作用点和研究目标。ƒ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在教师的组织管理下进行的,学生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虽是客体,但他们不是教育和环境的消极产物,而是在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环境和改造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尤其是高中生,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情感的人,他们具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即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学会学习,最终达到不须教师教。从这一含义来说,教是手段,学是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依相托,互为对象,互为主客体,他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只有同时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把教的最优化与学的最优化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最优化的教学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方法上讲究成效
一提起语文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很自然的想到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式、讨论式、分析式、提问式等等。如何利用好课堂的四十五分钟的教学,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成了新时代每个教师思索的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效果,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但是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质疑问难法
我们在设置问题时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连珠炮似地。质疑问难的问题一般是经由大家思考过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暂时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问难必须有选择,问题与问题之间必须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善于在无疑处设问,在有疑处发难。
比如,我们在探究陶渊明《饮酒》一诗时,就是可以设置这三个问题:
从内容和体裁上看,它分别属于哪类诗歌?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什么音?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的意境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这三个问题,第一是文学常识,属于知识性的问题,需要大家迁移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能力层级——识记理解。因为有少数同学不清楚,且也容易混淆,所以提出来辨析。第二个问题看似简单,只是一个字的读音问题,其实它关乎这句诗的意思的理解,整首诗意境的把握,也是千古以来争执不休的很有探究价值和探究意义的问题,能力层级,鉴赏评价。第三个问题,理解运用与鉴赏评价,是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问题,也是高考的热点。能力层级,鉴赏评价。三个问题,以探究思想一一贯之,逐层深入,引人入胜。
2、兴趣讨论法
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师无奈地唱着“独角戏”,学生很少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而新教材往往在课后习题中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谈谈自己看法的题目。比如《灯下漫笔》的课后习题是:“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对于这种概括,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些习题的设置就为我们创设了特定的话题情境,它们可以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发现与感悟。教师可就此引发学生讨论,灵活采用自学讨论法、分组讨论法、集中讨论法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指导。再通过讨论,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独特的人生感悟、生活激情等贯彻到课堂中,让课堂拥有自己个性美的特色,从而带给学生更广阔壮美的文学空间,使语文教学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3、多媒体教学法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一张嘴、一枝笔”的方式势必会使课堂结构平面化、单一化,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可以增进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可视、可听、可知、可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使之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教者有情,学者有趣,教和学协调融合,相得益彰。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入对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课堂教学模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都具有以往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再别康桥》,就可以引入优美的诵读,使学生更直接地体会诗文的美感。如小说就可以放一些相应的视频了解情节。
4、达标激励法
老师根据学习的目标,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拓展、进一步研究的任务,由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写作,用达标来进一步激励学生质疑探究。用这种方法创设的操作情境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巩固、深化。达标激励法所设置的目标一定要能激起每位学生完成任务的欲望;目标的设定要指向明确;任务的设计要契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目标的设计要分层分类,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目标,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强调学生人人参与,强调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交流。
三、内外结合,做到关注生活、拓宽渠道
课文内容无一不是生活的再现与加工,所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现实生活是相等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来拓宽学生的探究渠道。语文教学要把重视生活经验积累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成为象牙塔。
事实上,语文只有拥有生活这一活水,创新能力才不会枯竭,高中语文学习对生活经验的依赖较之数理化,更加离不开,因为这个阶段的语言学习,主要仍是一种言语训练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自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从而获得创新源泉。
例如在讲授《故都的秋》时,有学生对郁达夫笔下的都市闲人的图景很感兴趣,认为写得很逼真,这时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描绘临泽人的形象。于是学生纷纷动笔,一会儿一个个临泽人的形象展现出来:有传统的北方人的粗犷,又宛如池莉笔下的小市民,学生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观察力和创作欲望使我感到惊喜。
结束语
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过:“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我想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让我们有一个质的飞跃,一定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流光溢彩,一定会让我们的学生斗志昂然的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