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程角度看组织变革发展史
关注我们,打造行业领先企业
大家还记得这个视频吗?
任正非在一次访谈时说:权力要放进流程中,流程才有权力,最高领袖没有权力,只是走规则,自己在公司想喝可乐也得自己去买,自己在公司的身份只是傀儡。
精益里有一句话叫,让流动驱动管理,而不是让管理限制流动,任总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对流程的理解,不愧是带领华为成为国人荣耀的那个男人!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从流程角度看组织变革发展史把!
最初,组织的形式是个人手工作坊,就是那种一个老板把销售,研发和制造全流程都自己一人搞定的方式。
这样的模式下优势很明显,那就是清晰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进行高度的定制化,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生产力不足,因为这些手工作坊往往依赖制作者的高超手工技艺,无法轻易的被培训掌握也就是被他人复制,无法应对迅猛增长的需求,只能满足极小一部分客户群的要求,久而久之,成为了小众市场里奢侈品的一种标签。
之后,就发生了组织变革历史中的第一次变革,泰勒带着他的科学管理理论来了,是通过把流程分解成无数可以标准化的工序,从而达到可以通过快速学习和快速复制的方法大幅提升生产力,其中的代表就是福特公司的汽车流水线,也许有大家还记得福特掌门人当年的一句名言:任何顾客都可以选择任何他所中意的汽车颜色,只要它是黑色的。
第一条流水线使每辆T型汽车的组装时间由原来的12小时28分钟缩短至10秒钟,生产效率提高了4488倍,成功的降低了生产成本,把汽车变成每个美国家庭都能买的起的产品,
这个时期为了追逐生产力的最大化,一切以生产力为中心,牺牲了一部分客户对多样性的需求,随之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变化,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识的功能性管理的组织架构。
在这样的按照不同功能设置部门的组织架构下,职责分明,专业分明,部门效率大幅提高,也因此延伸了各个学科的产生和深度研究,不管是生产,质量,研发,财务还是人力资源,各部门都有清晰的人才培育和发展通道,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也不断涌现,那就是部门墙严重,虽然局部效率很高,但是整体效率不高,客户满意度反而下降了。
紧接着,就出现了第二次组织架构变革,一些大型公司在垂直的功能性组织下架设了横向项目制的虚拟团队,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矩阵式组织。
这样的组织形式很好的突破了一些部门墙,全局的效益得以提升,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逐步上升了,但是部门和项目之间的资源冲突和争夺也成了新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新的组织架构名词“弱项目矩阵”和“强项目矩阵”,其不同点就在于资源竞争中到底是部门还是项目占优势。
于是,第三次组织架构变革又来了,那就是流程型组织,主要思路是从价值流角度架设组织架构,按产品族或客户群分类,在这样的组织架构下,之前在科学管理分工理论下分散出去的销售,研发,生产工序终于又回到了一起,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啊。
这样的组织形态优点非常突出,那就是完全打破了部门墙,可以支持组织去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的客户多样化需求,客户体验和满意度最优。
那么流程型组织还有什么缺点呢?请留言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