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纳纽约|雷·约翰逊(Ray Johnson)《一地废渣》

卓纳画廊
《丽莎·明尼里与粉红色油漆》(细节),年份不详
拼贴于绘图板上
27.9 x 21.6 厘米
© 雷·约翰逊遗产

雷·约翰逊

《一地废渣》

Ray Johnson:

WHAT A DUMP

展览日期

2021年4月8日开幕

画廊地址

纽约西19街525号


“…如果把杜尚名字Duchamp中的cha去掉,剩下的就是dump(垃圾)。”

—— 雷·约翰逊

卓纳画廊欣然呈现美国艺术家雷·约翰逊(Ray Johnson,1927-1995)的个展,由艺评人贾瑞特·厄内斯特(Jarrett Earnest)策展,于画廊纽约西19街的空间举办。雷·约翰逊出自黑山学院,以邮寄艺术与拼贴创作广为人知。他的名字常在波普艺术、新达达主义、激浪派等重要的艺术运动中被提起,却又从未以单一风格自居。

《雷·约翰逊:一地废渣》展览现场,卓纳纽约,2021年

此次展览与雷·约翰逊艺术遗产基金会合作,呈现众多来自1950-90年代、此前从未展出过的拼贴和画作,突出约翰逊的开创性,以及身为酷儿艺术家的影响力。这些作品也包括了此前他创作中反复出现的各种令他痴迷的主题——诗人阿瑟·兰波(Arthur Rimbaud)、艺术家小野洋子(Yoko Ono)、演员谢莉·杜瓦尔(Shelley Duvall)、假睫毛等。它们出自约翰逊与朋友合作的档案资料,成员包括吉米·德萨纳(Jimmy DeSana)、艺术团体“普遍概念”(General Idea)、大卫·沃伊纳罗维兹(David Wojnarowicz)、约翰·乔治诺(John Giorno)和彼得·胡佳尔(Peter Hujar)等人。

纵观这些作品,它们颠覆了我们认为雷·约翰逊主要独自创作的看法,而是将他置身于同时代的先锋艺术家的网络之中。这也加深了我们对他艺术角色的理解,他的创作核心是一种离散和错置的方式。

《雷·约翰逊:一地废渣》展览现场,卓纳纽约,2021年

策展人的话

文/ 贾瑞特·厄内斯特

雷·约翰逊在他位于纽约长岛的家中精挑细选地归档了这些内容。直到他于1995年自杀后,它们才被发现。这其中包括五十多年积攒的剪报,几乎从地板堆到了天花板;用玻璃纸包裹整齐的拼贴作品(且留好了开口,以备日后添加);数个书架的书籍、文档及信件。在其中一叠文件上,摆放着一只黄色橡胶手套,手指的关节处画着卡通风格的眼睛,眼珠转向一边,好像在看护着整个房间。上面放置着一张标语:“WHAT A DUMP”(一地废渣)。

雷·约翰逊于纽约蝗虫谷的家里,1995年
摄影/ Frances Beatty
图片由雷·约翰逊遗产提供

除了对其周遭环境的摆放做出了直接的点评,约翰逊还谦逊地将手套用作一种剧情需要,就像在爱德华·阿尔比(Edward Albee)的《是谁在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1962)中那样。在这部经典电影里,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在某个晚上跌跌撞撞地返回家里,然后对着她最好的已经喝醉了的搭档贝蒂·戴维斯(Bette Davis)惊呼“What! A! Dump!”(一!地!废!渣!),然后缠着她的搭档帮她回忆自己所引用的话出自哪部电影:“你什么都不知道吗?!”这句话完美地体现出约翰逊的感性敏锐,在艺术家那里,每一个姿态都悬浮于一种循环、但又精确地做出了提示和联想的宇宙之中。带着黑色幽默及其无情犀利,这段坎普风格(camp)的表演扣人心弦,使电影成为了一块试金石,以此窥探战后纽约逐渐显露而出的极为感性的酷儿文化。作为雷·约翰逊作品《粉红房子》中上演的一幕,它展露出酷儿文化如何在艺术家的态度和艺术创作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丽莎·明尼里与粉红色油漆》,年份不详
拼贴于绘图板上
27.9 x 21.6 厘米
© 雷·约翰逊遗产
《无题(本能与好彩香烟)》,1993年
拼贴于绘图板上
14.9 x 15.6 厘米
© 雷·约翰逊遗产

展览《雷·约翰逊:一地废渣》首次将约翰逊视作酷儿艺术家进行呈现,展览汇集了此前从未展出过的拼贴、画作和各种明信片、票据等藏品,它们都来自雷·约翰逊艺术遗产基金会。通过对其持续痴迷的特定主题的关注——从诗人兰波和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到电影明星谢莉·杜瓦尔和瑞凡·菲尼克斯(River Phoenix)——艺术家复杂的视觉逻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得到了更完整的展现:他沉浸于异装癖、青少年粉丝俱乐部以及S-M文化。约翰逊的作品还将在一些艺术创作和档案资料的映衬下得到彰显,它们出自曾与他展开对话的数位艺术家们——包括艺术团体“普遍概念”、彼得·胡佳尔、吉米·德萨纳、萨里·迪恩斯(Sari Dienes)、杰弗里·亨德里克斯(Geoffrey Hendricks)和大卫·沃伊纳罗维兹——这些都在更开阔的语境中对其创作和策略进行了追溯和勾勒。

《雷·约翰逊:一地废渣》展览现场,卓纳纽约,2021年

关于艺术家

雷·约翰逊肖像,1984年10月
摄影/ Edvard Lieber
照片由雷·约翰逊遗产提供

雷·约翰逊(Ray Johnson,1927-1995)出生于密歇根州底特律,曾就读于底特律艺术学院,并于1945年转而前往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在黑山期间,艺术家主要学习绘画,其时任教授和访问学者包括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约翰·凯奇(John Cage)、摩斯·肯宁汉(Merce Cunningham)和理查德·利波尔德(Richard Lippold)等。

《无题(好彩香烟、好彩香烟、五月)》,1979-1987、1991-1994年

拼贴于绘图板上

33.7 x 33.7 厘米

© 雷·约翰逊遗产

《无题(桑尼和雪儿)》,1974、1986年

拼贴于绘图板上

38.1 x 50.8 厘米

© 雷·约翰逊遗产

到了1950年代中期,约翰逊转向了日后成为其主要媒介的拼贴,创作了他所说的“主题”作品(moticos),意指从杂志、漫画和广告中收集提炼而来的不规则形状的图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家的拼贴作品变得愈发复杂丰富,他会将照片、头条新闻、各种清单的碎片、知名艺术或流行文化人物的名字以及他自己在硬纸板上创作的涂鸦层叠在一起,之后再用砂纸打磨以使得作品的表面光滑。尽管约翰逊对名流感到着迷,但他刻意地与艺术界保持疏远的距离,同时又凭借他开创性的“邮寄艺术”而无处不在。作为“纽约函授学校”(New York Correspondance School)的创办者,约翰逊在友人、艺术家、作家和策展人的广阔网络中发布传播着小尺幅的作品。

1970年,纽约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行了艺术家首个博物馆个展《雷·约翰逊:纽约函授学校》。在艺术家1995年的离世之后,惠特尼呈现了回顾性的展览《雷·约翰逊:通信往来》(1999),并在随后巡展至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2000)。

《雷·约翰逊:一地废渣》展览现场,卓纳纽约,2021年

艺术家的近期博物馆个展还包括《从黑山学院(BMC)到纽约城(NYC):雷·约翰逊的守护时光1943-1967》,北卡罗来纳州阿什维尔的黑山学院博物馆及艺术中心(2010);《雷·约翰逊:我喜欢搞笑的故事》,德国不莱梅的威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雷·约翰逊的设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2014);以及《雷·约翰逊,毕加索女皇》,德国巴登巴登的弗里德·布尔达博物馆(2018)。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将于2021年11月26日至2022年3月21日呈现《雷·约翰逊 ℅》。由凯特琳·哈斯克尔(Caitlin Haskell)和乔丹·卡特(Jordan Carter)编辑的内容详实的展览图册将随之同期出版。

约翰逊的作品被珍藏于诸多重要的国际机构的馆藏之中,包括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洛杉矶哈默美术馆、华盛顿特区的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德国巴登巴登的弗里德·布尔达博物馆、维也纳的路德维希基金会现代艺术展览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的泰特现代美术馆以及纽约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

收藏垂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