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物理日记:生活中的杠杆
物理日记:生活中的杠杆
时间:2016.5.8
天气:阴
作者:初三二班 张钧博
放假的最后一天我终于想起了我的物理作业:“生活中的杠杆”。看见这个题目我马上想到了跷跷板、剪刀、钳子,这都是杠杆。但他们的支点都在物体的中间,我就想了:如果支点在物体两端这是不是杠杆?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又有哪些?
我果断翻开书去找,我找到了:物理学中把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叫做杠杆。好吧,你赢了。有固定点(支点)、有力转动、是坚硬物体,这是杠杆,支点在物体两端当然也是。(︿_︿)
至于杠杆处于平衡状态的条件,我在网上找到了:杠杆原理亦称"杠杆平衡条件"。要使杠杆平衡,作用在杠杆上的两个力(动力和阻力)的大小跟它们的力臂成反比。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代数式表示为F1· L1=F2·L2。式中,F1表示动力,L1表示动力臂,F2表示阻力,L2表示阻力臂。从上式可看出,欲使杠杆达到平衡,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看完之后,我明白了,像这样:
如果大人离支点的距离是孩子的1/3 那么大人的重量就是孩子的3倍。
另外还有:在使用杠杆时,为了省力,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长的杠杆;如欲省距离,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因此使用杠杆可以省力,也可以省距离。但是,要想省力,就必须多移动距离;要想少移动距离,就必须多费些力。要想又省力而又少移动距离,是不可能实现的。
看来,阿基米德的这句话:"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挪动!" 也是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的。
在这里,聆听一线草根教师的教育心声!
辅导教师简介:潘书朋,中学物理教师,在《当代教育家》、《光明日报》、《中国教师报》、《中学物理》、《新课程评论》等国家、省级刊物、教育网站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50余篇。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所申报的教育部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荣获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