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甲亢患者的小方子,化解乏力多汗、心烦手抖,略表心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外科学》、《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跟我说,文老师,你撰写中医科普文说,图什么?
坦率地说,我只图一个名声——
我想让读者知道,中医是可以治病的。
我想让读者知道,做医的人,不仅有冷冰冰的面孔,更有内心如火的热情。
我还想让读者知道,中医学是易学、有趣的。通过对中医的学习,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多一分了解。
好,现在,我就带你认识一下甲亢,以及中医对甲亢的治疗心得。
这个病,很多见,我的后台里,不少人和我提及。
我还得给你举例子。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才27岁。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个人,在最近这一年里,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了十斤。与此同时,时常心烦气躁,到了夏天就热得受不了,冒大汗,然后就疲倦,啥也不想干,啥也不想吃,身体明显消瘦。大便每天2到3次,很稀,不成形。
有这么一次,她照镜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自己的脖子,似乎比从前肿大。她用手仔细一摸,吓出一身冷汗:颈前部位有瘤子,还不小呢,像鸡蛋那么大!
患者慌了,赶紧到医院去检查。结果,被确诊为甲亢。
怎么办?经过再三权衡,决定去看看中医。
刻诊,见脉象沉细而数,苔薄白,舌红,嘴里头总是干巴巴的,想喝水。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师给开了一张配伍,但见——
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夏枯草30克,生牡蛎30克,炙香附10克,川贝10克,党参20克,海藻和昆布各10克,炙甘草3克。每日一剂,日服2次。
当时嘱咐,这方子可以常用,每周来看一次,做适当加减。
就这样,患者连续服药3个月,所有症状基本消失,生活恢复正常。脖子上的肿块,基本摸不到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把这个道理讲一讲。你看完以后,对甲亢这个病,就心里有数了。
对甲亢患者来说,中医在分型治疗的时候,比较重视起其中的一种,就是气阴两虚。
这样的患者,特别多见,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
气虚,她就乏力、胸闷、气短,脉沉细。
阴虚,她就口渴、多汗、烦热、夏天受不了,睡不好觉,脉数。
心气和心阴不足,她就容易心悸心慌、手抖。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此类人的食欲和体重,往往会下降明显。
再有就是,这样的患者多可能伴随抑郁寡欢。抑郁寡欢,她肝气不畅啊。肝气不舒,则气滞生痰。痰气搏结,形成了肿块,生长在脖子上。
现在,你可以回想一下,甲亢患者是不是具备上述症候?
当然了,这种症候,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它只是代表了其中一部分人的特点,这就是气阴两虚、痰气搏结。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气虚了,就补气。阴虚了,就补阴。痰气搏结,咱们就化痰行气。总之,哪儿有问题,我们就治哪里。
现在,你再看看医案里的配伍——
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夏枯草30克,生牡蛎30克,炙香附10克,川贝10克,党参20克,海藻和昆布各10克,炙甘草3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古方生脉散的加减。生脉散,就是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这里不过是把人参换成气阴双补的太子参。
补气的事儿,交给太子参和党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补阴的是,交给五味子、麦冬、太子参。
化痰散结的事儿,交给昆布、海藻、牡蛎。
行气的事儿,交给夏枯草和香附。
你看,这层次多清楚。我为啥把它拿出来给你讲啊?就是因为它清晰,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这样的调治下,患者气不虚、阴不亏、肝不郁、痰不结,问题自然可以很好解决了。
我个人感觉,这个配伍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当然了,它谈不上万能,不可能对任何甲亢患者都合适。但是最起码,它向我们揭示了,对气阴两虚、痰气搏结型的甲亢患者,该用什么思路来应对。有此类问题的朋友,可以借鉴一下。使用前提,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地加减调整。比如说,有些人伴随脾虚,可以加黄芪和白术。有些人阴虚明显,尤其是肝肾阴虚严重,可以加生地。还有的人,火热之象明显,可以适当加石膏或者知母。
无论怎么说吧,这算是一点小小的经验,我写出来,对我的读者朋友也算一份交代。
其实,甲亢这个病,中医认为可以很好控制。因为这类患者一般都具备十分典型、明显的辨证特征。或气阴两虚,或肝火偏亢,或痰凝血瘀,或气郁痰阻,症候表现相对容易辨识。所以,有此类问题的朋友,应该树立信心。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医学,是有办法帮你恢复正常的。
全文完。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