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Art丨吕云 通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知道书画丨吕云 通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尺寸:180x90cm(正文单字格子3.5厘米);
局部
▼ 附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拓片
▶ 《雁塔圣教序》简介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的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凡二石,两块碑石分别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之中,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互相左右对称,两碑共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内,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写刻;下碑为序记碑,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写刻。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二仪】二儀èr yí 天地。周書.卷五.武帝紀上:「二儀創闢,玄象著名。」
【四时无形】四時sì shí 春、夏、秋、冬四季。論語.陽貨:「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明阴洞阳】即:明洞阴阳,通晓阴阳的意思。
【湛寂】zhàn jí 沒有煩惱、生滅輪迴。
【挹之莫测其源】挹 yì 舀;酌。把液体盛出来。
【空端四八之相】四八相 (杂语)佛之三十二相也。
【遐宣】 解释为远扬,普及。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先苞】苞 bāo 通“包”。包裹;怀抱。
【讵能】讵 jù 岂,怎:~料。~知。
【六尘】liù chén 塵,接觸的對象。佛教將心和感官接觸的對象分成色、聲、香、味、觸、法(指心所對的境) 六塵。若任由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六塵,心就會充滿著煩惱。
【悲正法之陵迟】漸趨衰敗。三國演義.第二十二回:「方今漢室陵遲,綱維弛絕。」
【双林八水】双林:娑罗双树之林也。八水:印度之八大河也。
【鹿苑鹫峰】鹿苑:鹿野苑之略。鹫峰:灵鹫山之异名。又云鹫头山,鹫台。
【探赜妙门】赜(賾)zé 深奥:探~索隐。
【八藏三箧】三箧:与三藏同。梵语比多迦Pitaka(篋)qiè 箱子一类的东西:藤~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书令臣褚遂良书。
【爰自所历之国】爰 yuán 于是。
【云露方得泫其华】泫 xuàn 水珠下滴。
【渌】lù 水清:~水。~波。
【人伦】 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方冀兹经流施】冀:希望;兹:这个。
【遐敷】遐:远;敷 fū 布置,铺开,摆开。
吕云,别署玄松,云松。1978年生,江苏常州人。现为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书法,有幸得明师相授,书承传统。楷书取法唐欧阳询、褚遂良,上溯魏隋墓志,兼习文征明、赵孟頫;行书秉承二王、赵孟頫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