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二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二  —— 风气解

 

“风”为六气之首,故《黄帝内经》称其为“百病之长”。《内经》对“风”的类比是这样描述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就是《内经》对风气的所属方位及人体生理关系、疾病证象、治疗大法的简要归类。

上篇已经说过,凡是类比法则都难免带有牵强附会、僵化硬套性质,好在《内经》对于各种僵硬的类比往往都能够化僵为活。今就《内经》有关“风”的活化而言,其中就有:“以春甲乙(东方)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南方)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中央)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西方)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北方)中于邪者为肾风”的说法。这就是说,所谓“东方生风”者,只能说是为了迎合“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类推,才依法将其匹配于东方而已,并非说只有东方才能生风,而是每一方位都能生风。(方位与六气的类比为:东方生风,南方生热、暑、火,中央生湿,西方生燥,北方生寒)

就五脏而言,亦不能说风邪伤人只入肝脏,与它脏无关,而是五脏都有因风致病的可能。推而广之,各季节所伤之气亦非配定的,即春季除了会伤风外,还会有伤热、伤湿、伤燥、伤寒的可能。

依此类推,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类。亦非说春季伤风之后,到夏季就一定会生飧泄,而是春季亦可能会病飧泄;亦可能会病痎疟;亦可能会病咳嗽;亦可能会病温病;亦可能会病其它各种各样的疾病。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季节、地域、个体的不同,故其病也就各有所异。因此《内经》有“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的论断。

综上所述,说明对于任何古代经典的研究,都应该全面考查,前后互参,才有可能获得中肯的认知,倘若断章取义,照本宣科,是很难登堂入室的。

“风”既然是百病之长,那么凡是六气伤人,其初时均可以以风病概之,例如:风寒、风热、风温、风暑、风火、风湿、风燥等等。就算是入腑入脏后,亦可以以“风病”统之,例如:肺风、心风、肝风、脾风、肾风、胃风等等。除此之外,更有首风、漏风、泄风等说。由此可见,“风病”是个非常笼统的病称,可以这样说,百病均可以托“风”而名之,故《内经》有“风成为寒热……病之变化,不可胜数”的演文,如:“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以及“骨节重,须眉堕”的大风等等。

风病如此之多,那么对于风邪致病的传变次第及先后证治,《内经》又是怎样阐扬呢?《经》曰:“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欬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这就是《内经》关于风寒入侵人体后的证治及其所传变的次第,类似这样的传变次第,在《内经》章节中极为普遍,例如“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等等,对于这些程式的传变次第,《内经》自己解释说:“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这就是说,疾病传变是难以预料的;是不会按排定程序进行的;疾病传变的次第只能理解为在病理演过程中,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态。至于何证为先,何证为后,那是没有规律的,疾病既然不按规程而病,那么治疗当然就不能按规程而治。

从上述经文看来,风寒袭人是从表入里,自浅至深的,其传变的线路也是按五行相克的理路排定的,所谓“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也。而对于“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的注解,后世医家各有诸多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既然是风寒入侵,其疾病性质就应该属寒邪为是,尽管其有“皮肤闭而为热”的见证,但随着汗出寒去,热邪亦可随汗而退,所谓“体若燔炭 汗出而散”,故主张用辛温发汗药为主;有人认为:初起虽为风寒入侵,但由于个体平素内藏伏热,一旦“皮肤闭而为热”之后,就会同气相从,速使内热勃发,故其疾病性质就应该属热邪为是,所谓“人伤于寒则为热病”,故主张用清热凉透药为主。笔者认为,上述二说均符合临床实际,之所以会有如此差异,就是“各传其所胜”的结果,但如果用“善言古者,必验于今”的观点来验证,那么“人伤于寒则为热病”的患者还是占多数。

对于“个体平素内藏伏热”的伏邪学说,早在《内经》时代已经流行。《经》曰:“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又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又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诸如此类,都是典型的伏邪学说,所谓伏邪,就是平素体内早已潜伏有某种偏胜之气,这种胜气既可以藏于肺,亦可藏于心;既可以藏于骨髓,亦可藏于肾,乃至其任何部位。这种伏气一般不会随便发作,每当遇到气候变化剧烈,或情志抑郁,或饮食偏好等一切不利因素时,从而导致人体的生理紊乱、五行失衡,致使脏腑功能障碍,之后,伏气才被引发。六气中任何一气都会有藏伏的可能,六气藏伏的属性主决于各人脏腑的本质,故六气伤人大多随其本质而化,例如平素火气偏胜者,不论其初感为何气,至终其气大多随火而化;平素湿气偏胜者,亦不论其初感为何气,至终其气大多随湿而化。上述“寒气藏于骨髓之中……名曰温疟”就是寒随火化的具体表现。依此类推,故知“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等说,均可视为邪气随个体本质转化的特例。所谓“个体”就不是“全体”,故知凡是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患者,其平素体内大多有食湿久郁证象,因为只有食湿郁滞才会导致招风而病飧泄。倘若平素体内阴虚无湿,燥火易升者,那么其在春伤于风之后,不但夏天不会病飧泄(因火而泄者不在此例),而且夏季的炎热反会加速火气上腾,从而导致咳嗽、喉痹、呕吐等上部见证发生。(其它各种邪气潜伏致病的诠释,均可以此例来类推)。

至于因“风”而致病的具体证治,《内经》虽有“厥阴之上,风气治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明训,但由于“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缘故,所以,其具体治疗法则就必须根据其变数来制订;根据其是否化火、化湿、化寒来衡量;根据其是否兼化、合化来决定。总而言之,风为百病之长,六气每借风气而行。所以说,若要治愈因风所致的疾病,就必须熟谙其它各种邪气致病的治法。反之,若要治愈其它邪气致病,亦必须借鉴“风者善行而数变”理念来参与应变,因为“善行而数变”并非“风”的“专利”,要知道,其它邪气亦是“善行而数变”的。所谓善读者可举一而反三,此之谓也。

下一篇:《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三 ——寒气解

(0)

相关推荐

  • 风为六淫之一,《黄帝内经》之风是多层概念的混合,学起来!

    想了解更多最新政策.消息? 戳上方蓝字"橘香园学堂"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在中医病因学理论中,风为六淫之一 ...

  • 解读《内经》“风”相关内涵

    由于风具有多重涵义,因此,在<黄帝内经>中,诸多对"风"的表述,部分是对所有外邪.虚邪致病属性.内涵特征的总概括与标定,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之"风": ...

  • 固气vs客气

    ​固气 与"客气" 相对应的 病理学概念 有客气,有同气 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利,治其本 '同'作'固'" "同"为"固"之误,当 ...

  •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二

    "风"为六气之首,故<黄帝内经>称其为"百病之长".<内经>对"风"的类比是这样描述的:"东方生风,风生木 ...

  •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一

    原文地址:<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一  --概述作者:真言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一  --概述 凡是致力于研究中医的人士都知道,<黄帝内经& ...

  •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三

    作者:真言            <黄帝内经>六气新解之三 -- 寒气解 寒与热(暑.火)相对待,寒生于北,热生于南,故<经>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 ...

  • 黄帝内经六气养生法

    发布时间:2017-02-22 16:14 <黄帝内经 六气养生法:人体气候的养生规律>内容简介:人类依赖天地万物而生存,也遵循四季规律而成长发育.风.寒.暑.湿.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气 ...

  •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二十四)

    [原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翻译]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 ...

  • [转载]TD先知者连载二十九:股市高手必看(一)

    原文地址:TD先知者连载二十九:股市高手必看(一)作者:模型孙国生 股市高手必看(一) 对右侧趋势交易者而言,左侧交易一直被视为机构交易者的专利,他们总能在底部即将到来之前入场,在顶部即将到来之前离开 ...

  • [转载]穿山七十二龙断诀

    原文地址:穿山七十二龙断诀作者:玄易曙光 一·??地盘正针中,每支之下有五子龙,系六十甲子为十二地支之数地盘地支共六十甲子:而地盘正针中,四维干之下又有十二正字凑成七十二龙. 二·穿山者穿定来龙属何甲 ...

  • 黄帝内经|​经脉别论篇(二十一)

    [原文]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翻译]黄帝问道:人们的居住环境.活动.安静.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经脉血气也随着变化吗? [原文]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 ...

  • 《黄帝内经》生僻字(二)

    下面这些字你见过吗?如果不看拼音,你能认识多少字呢? 膹 fen  胪 lu  膲 jiao  肓 huang  脽 shui 豚 tun 臑nao  胕 fu  胠 qu 胝 zhi 月真 c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