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定,持守中空一点
为此,须弄清楚中定的原理、修炼心法及相关问题。其要点是:
为此,须弄清楚中定的原理、修炼心法及相关问题。其要点是:
阴阳中和之道的“居中”原则,就是“中定”的原理,在六十四卦中,第五卦的“居中”之位,是享、利、贞、吉的象征,故而拳术之“中定”,就是取胜之道。
总体说,太极身法是圆弧形的中和一体,中定则是其中的中心点,像圆圈之中心垂直点,不论圆圈如何转动,圈中之中直一点须随着圆转而不断调控,始终持守着那中空一点。所以说,没有中和,便没有中定。
王宗岳在《太极拳释名》中,把“中定”比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中的“中土”。他说:“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
”据此,拳谱才提出了“进圈容易退圈难,所难中土不离位”的论断。用“中土”比作中定,意思是中定好比是立地生根,不可动摇。但不要误会“定”在那里固定不变了,而是说“定”的时机必须落地生根,拳势一旦变化,就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动而变移中定的位置转入安全之区。
所以中定是变中之定,即“定、变、定”的循环不已之中的“中定”。当“定”之时,应落地生根,毫不动摇;该“变”之机,则应敏捷迅速地随变而变。这点是阴阳中和之道的“时中”原理的反映,能时中,就能守中。
我们通常说的重心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常说的重心,即人体重量的中心点;二是人体中心垂直线,即身法总诀说的“提顶吊裆一条线”;三是中心线的落点(即落实之点)。
这三种情况既要弄清楚,又要能融合,可以把它们统称为重心中直落点,简称中直落定(或中心落定),那便是中定(中土)之位,即稳定重心的安全区域。
分辨重心的三种情况,是为了更好地弄清重心之点,以利于稳定中土之位。常见初学者做虚步时,只注意把重心落在实腿,不知道还有个中心落点该落在哪里,常把中心落点落在实腿的外侧边缘,结果中心线歪斜,连带上体倾向一侧面,以致失中。此时如果有人将他轻轻一拨,很容易被拨倒在地。
由于中定是变中之定,故在“定、变、定”的过程中呈现两种形态的中定,即定势的静态中定与变势的动态中定。静态中定比较容易把握,动态中定的难度较大。
静态中定:以太极起势的开立步站姿为例。此时人体重量分置左右两脚,重心在脐下丹田处;人体中心线在百会穴与会阴穴的上下一条直线;其中心落实点在尾间下坠的地面,即两脚之间的中心地面的那一点,那便是中定之位。
动态中定:由于拳术运动是式式变化的,尤其推手的变化更多更快,所以变化的动态中定比较困难一些,它要在升降起伏、移位换形、左旋右转中适时调控中直落点,的确难度大一点。难在何处?这不是一般的难,而是难在中直落点看不到,只能感觉到,一旦看到了,就失中跌倒了。故而必须在刚刚感到“中土”受威胁时,迅速敏捷地予以调控。
中定作为原理,在太极拳中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现的,既是太极身法的总体要求,又是一招一式的具体要领,尤其对修炼内劲有着重要作用。
别的不说,仅就与内劲密切相关的人体重力来说,平时分散在各个部分(上体、四肢、体外、体内等),一旦急需,可以迅速集中起来,集合于某一点发出,此即所谓“整劲”。此种整劲并非局部的人体重力,而是人体的总重力,而且不仅是肉体的总重力,还包括意、气、神、劲在内的内外合一的总劲力,这是太极劲与众不同之处。
整体总劲力在训练、养蓄、聚集、发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中定”。不难想象,如果躯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摇头晃脑,能够练出功夫来吗?只有时刻持守中定之法,身法中正,重心稳定,才能在圆弧形的中和一体中激发潜能,练出内劲,并把内外合一的内劲发出去。
中定一法,更利于养生保健。因为太极拳的任何招式都离不开重心稳定,只有持守中定,才能中正安舒,周身协调地进行技法和心法的修炼,取得性命双修的美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