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篆刻,这些和篆刻有关的“名词”必须要知道!

篆字嬗变
篆书的演变,如果以秦统一中国为界,其之前有甲骨文,金文(包括钟鼎、兵器上之铭文),籀文(周宣王时期所整理的文字)及先秦六国的文字等。到了秦李斯整理各国文字,而制定了标准小篆,除了篆字之外,历代篆刻家更是印外求印,不断从钱币、瓦当、砖刻、碑刻、封泥甚至图腾等字符中汲取菁华而融之入印,使得刻篆天地新旧并陈,百花竟艳。
这是因为篆字乃是以线条为主,结构匀称调和,又具伸缩自如,增减合度,挪让有序,变化多端之特性,再加上篆刻家的精心巧手,篆字便在印面上跌宕生姿,鲜活雅致的呈现出来。
玺印
玺印起源於商代,至战国时期,由於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宗族制度的瓦解,朝廷规模日益扩大,血缘已非君臣关系的唯一条件。玺印的使用便更为普遍,成为商业征信,政治凭证的工具。到了秦汉时期,典章制度日趋完备,玺印制作也更加精美。秦印的疏朗秀逸,汉印的平稳茂密,庄穆凝重,就成了後世学习的典范。
但在魏晋之前,玺印乃是工匠以金银铜等金属铸造及玉石雕琢而成,故多白文。直到元末王冕开始在花乳石(一种软石)上治印,篆刻则有了空前的改变。文人以其精湛的书法与文学造诣,亲手操刀,投入篆刻艺术的行列,篆刻便成了一种兼具凭证,游艺的艺术了。
秦以前,无论官印、私章都统称作“玺”(或“钤”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候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死”同音,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在历代先后曾经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古代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 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田)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佈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后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刊將軍所用稱「章」。職卑者用力口之弋謂半通印。皆用繆篆,也多為自艾樸實大方。魏晉時雖不如漢印精致 但刻劃瘦挺,章法錯落,自成一帆六朝印制漸亂,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劃,失卻漢魏挺拔風格。隋唐官印更大,為朱文,盤旋折疊,稱「九疊篆, 清晰秀麗。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疊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來。以隸書入印,有「右策寧州留後朱記」一方,係宋製,為後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划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頫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少数民族文字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揚雄《法言.孝至》謂「五兩之綸,半通之銅」,其綸指印 授,銅指官印。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 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 發物件,亦常用此法。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
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基本訓練與創作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揩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 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 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划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 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圖獸空其擾,內小印為子,鈕作子 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 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