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今天,也几乎没有哪个港口能像大约一千年前的泉州那样真正具有世界性。在中西交往史上,泉州无疑是一座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历史坐标。自唐以降,泉州在土地和人口压力下,向海而生,以商为业,是为中国首次出现的非行政中心的大城市,亦是欧亚商业移民最稠密的国际社区和世界主要宗教共存一城的文化核心区。这是欧亚大陆从未有过的世界性文化现象,其时世人知 Zayton(刺桐)如今人知纽约。本文4138字 插图15幅 阅读8min(不含视频)
【编者按】12月17日~19日,CCTV9播出1~3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这是一部以700多年前比马可·波罗早20多年来到泉州的意大利犹太商人雅各游记手稿《光明之城》为主脉络,用全新的世界视野讲述中世纪刺桐城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悬念的设置和不断的史料与现实的镜头切换,将许多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历史细节勾连起来,实现了主题与内容的完美呈现,使刺桐城在更广阔的东西方交往的时空中放射出现实主义的历史光芒。
乡音君以为,《重返刺桐城》是近些年拍得最为生动好看和引人入胜的纪录片。片中我们看到本土史学家鲜有提及的历史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如泉州唐墓发现的波斯蓝色玻璃碎片、镇守马尼拉圣奥古斯丁天主教堂的泉州石雕麒麟、远航的泉州海船舶“以舱代薪”雇佣船员的经营方式等等。当然,本片最大的亮点和珍贵的影像就是雅各手稿发现者和翻译者的采访。据说,这是90岁的英国作家大卫·塞尔本20年多来首次就《光明之城》在全球范围内接受媒体采访。
与当年《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引起的轩然大波十分相似,《光明之城》自1997年在英国出版之后,即掀起真伪论战。20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中译本,国内真伪两大阵营开始形成。一场始于欧洲后又波及中国的国际学术界的真伪论战至今尚无平息。
九州出版社新书《天下之货仓》(下册)收入作者在本世纪初参与这场论战发表的长篇大论《〈光明之城〉与泉州申报世遗》(12万字),较全面地挑战中西方学者“伪作论”的观点。文中提出的“作为中世纪中叶世界贸易体系中心的泉州已经存在比欧洲启蒙更早的、具有世界性开放文明的社会”等挑战“欧洲中心论”的观点振聋发聩。该文还首次从思想史的角度论证了《光明之城》真伪之辩的核心“刺桐辩论”的真实性问题。
近日,泉州台、海峡卫视等还将重播《重返刺桐城》。 既然该片是以再现《光明之城》的主人公雅各形象开篇,那么本期乡音君特地邀请《天下之货仓》作者聊一聊大卫·塞尔本译作《光明之城》背后的故事。原计划推出的知青系列只好推迟,乡音君在此致歉。
《重返刺桐城》第一集(开篇片段)
1997年初,一生没到过泉州的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本教授在英国李脱·布朗出版社出版其译著《光明之城》,所译手稿是720年前意大利商人雅各·德安纳经海路来到中国刺桐城所记载的自1271年8月到1272年2月间居住半年的见闻。手稿的发现和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和新闻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一场真伪论战。远在东半球的泉州海交史学者王连茂看到美国《新闻周刊》的消息后,于10月31日在《泉州晚报》发表《迎接世界性的“刺桐热”》。同年底,《泉州晚报·海外版》跟踪报道,引起注目。1998年1月,天津《今晚报》以《他比马可·波罗早到中国吗》为题连载三日介绍该书。当时英国李约瑟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筹拍《龙腾》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的泉州部分由通晓中英文的英籍新加坡人黄滔滔小姐担任。经联系,黄于1998年春节来到泉州 ,并带来两部英文版“光明之城”。王连茂高度重视,整个春节假期都在家里用来速记、整理和研究由黄口译的重要章节,并于当年3月在《泉州晚报·海外版》连载,这是国内读者最早看到的《光明之城》意译的部分章节。1998年6月,文汇报发表该报记者施宣圆与王连茂访谈文章《光明之城是伪书吗》,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应战西方学者“伪书论”的第一篇文章。7月8日,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学勤在《中华读书报》介绍该书,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1999年11月,《光明之城》中译本由上海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7000册全部告謦,国内真伪两大论战阵营开始形成。有趣的是,原来因“伪书”问题拒绝出版的美国某出版社到了1999年底也出版了该书,书中惟一收入王连茂应战西方学者的名篇《光明之城与南宋刺桐史实杂谈》。2000年2月12日,文汇报刊载上海学术界真伪讨论。与其同时,中国海交史研究会主编的《海交史研究》连篇累牍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展开深入讨论。同年5月,王连茂主编的《重返光明之城——泉州,一座闪烁着中古文明之光的东方都市 》出版问世。这部画册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存,展示在中世纪东西方海洋贸易叱咤风云、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刺桐风貌。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团考察灵山圣墓
(图源:《天下之货仓》)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团考察草庵摩尼教遗址
(图源:《天下之货仓》)
2000年12月,泉州海交馆“关于光明之城真伪考”获准列入国家文物局文博社科重点研究课题。多年来,国内外围绕《光明之城》的论战及其相关新闻报道,使“刺桐”泉州又多了一个吉祥又大气的新名字:“光明之城”。泉州市领导对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的建议高度重视,专题讨论并决定邀请大卫·塞尔本来泉作学术报告。1999年2月27日元宵节前,泉州海交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光明之城》手稿的发现及其研究座谈会”。该书手稿发现者和翻译者、英国学者大卫·塞尔本教授携其夫人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作了“我与《光明之城》”的专题报告。他还向泉州市市长转交了《光明之城》手稿作者雅各的故乡意大利安科纳市长的信函。
大卫·塞尔本在泉州海交馆做学术报告
(图源:成冬冬/摄)
中国学术界论战观点与西方大体相同:一、大卫自己制造了这个文本;二、雅各手稿是伪作;三、雅各手稿是真的;四、雅各手稿有真有伪。中国学者在会上发表了对该书真实性初步考证的意见。这次座谈会被认为是中国学者、西方学者关于《光明之城》真伪论战的首次“面对面”。
1999年2月,王连茂(左一)陪同大卫(左二)考察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
(图源:成冬冬/摄)
大卫携夫人考察泉州海交馆收藏的穆斯林墓盖石
(图源:成冬冬/摄)
《重返刺桐城》第二集(多元的盛宴)
大卫·塞尔本在报告中归纳公开了西方学者否定《光明之城》真实性的11个主要问题等,希望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就包括了《重返刺桐城》第2集大卫·塞尔本提到的那个耶鲁大学教授说刺桐当时没有马车的问题。
《天下之货仓》的作者是这样反驳“刺桐当时没有马车”的:
“泉州并非产马地区,但并不等于没有马和马车。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唐末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为迎送佛经入重修后的泉州开元寺的揭经楼,特地举行隆重仪式:'驾以白马十乘,送以府僧,迎以郡僧,置兹之楼。’ 古代称四为乘,四马一车为一乘,想想这十辆车四十匹马迎送三千经书的壮观画面,你能说“泉州当时没马车”吗?”“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刑部侍郎陈轩到南安莲花峰莲花台寺拜访真觉禅师时所写得《赠真觉大师》便有:'车轮马足衮风烟’的诗句……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知州赵令衿建成安平桥后《咏安平五里桥》诗曰:'为问安平道,驱车夜已分’。赵知州所驱之车当然是马车了……乾道四年(1168年)泉州知州王十朋《十日游九日山》亦有“车马往来僧皆闲”诗句……南宋·建炎三年(1112年)至绍兴十六年(1146年)生活在泉州的李邴在描述九日山祈风盛典曰:'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丝考察团考察九日山祈风石刻《天下之货仓》(下册)的《〈光明之城〉与泉州申报世遗》对这些否定《光明之城》真实性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十多年过去,这些反驳的观点迄今尚无看到“再反驳”文章的出现。
《重返刺桐城》的主创人员并不纠缠于《光明之城》的真伪之辩,这是很高明的地方。他们通过王连茂几年前留下的电子信箱地址,终于联系上远在意大利中部山区乌尔比诺镇隐居的英国作家大卫·塞尔本,并万里迢迢赶到实地采访到本人。对于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总导演纵红雨来说,能够采访到大卫·塞尔本,能够把他的影像留下来,是特别幸运的事情,他说,这也是这部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编后语】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播出后,其新颖的全球视野、驾驭宏大历史题材的叙事能力、严谨的历史钩沉和罕见历史细节的巧妙铺排,赢得众多赞美。《重返刺桐城》以《光明之城》为主脉络,实属大胆创新之举。尽管《光明之城》真伪之辩还在持续,其结局不管如何,泉州丰富、独特的历史遗存作为中国海洋文明重要的代表性城市则是毋庸置疑!《重返刺桐城》播出后,片尾曲一片叫好。但乡音君以为:片尾曲实属败笔。小女孩前半部歌唱值得点赞,但后半部男声歌唱落入俗套,主旋律和歌词拔高过度,如鲠在喉,把前面40多分钟已铺陈十分顺当的历史厚重感破坏殆尽;其次,史实出入。秦始皇时期(前221~前210年)尚无闽南三地之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方设嘉禾里(今厦门),隶属泉州;再者,个别该表现出来的重要历史细节可惜没有表现。如片中所提到的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复知泉州的陈偁再次奏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其最精彩的缘由和后续却没有展现。那可是一个感天动地、令人涕零,又是凸显泉州商人阶层仗义疏财、知恩感恩族群性格的真实故事。还有关于泉州明郑海商集团的评价并无新意,但瑕不掩瑜,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历史大片。欲知陈偁等故事如何,请看下期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