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论书语录(四):“被动用笔”的始作俑者就是逼肖地临摹

崔寒柏

1963年生于天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主任。作品入选、受邀国家级大展四十余次,其中十余次获奖。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第一届翁同龢奖最高奖,中国第二届册页展最高奖,中国首届楷书展最高奖。入展第四、八届国展,第五届兰亭展等。

崔寒柏论书语录(四)

29

  锤炼自己的字型需要大量的时间也需要特定的时间段,错过了,再努力也到达不了极顶。

30

  最初临帖时可以不注意内容和顺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尤其是到了大量读帖的阶段,内容的连接和顺序以及行与行的关系,将会让人对书法的感悟升华到新的高度。

31

  我们临写的古人的每个字都是相对变动中的字。之所以变动,是因为内容不同,承接字不同,与其它行的呼应不同。

32

  古人书法中的字间距不是随意扩大和缩小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张力和张力释放的方向,间距和空白皆由张力网形成。

33

  小儿的坐和立就是初学写字时的楷书,老年的坐和立就是形成风格的楷书。

34

  当代提倡的“临”就是学习经典,“创”就是在发挥性地扮演这些经典,演来演去,像与不像,都和产生原型的历练无关,都在注重模拟的逼真和演出的效果。

35

  艺术就像人生,很多打动人的地方不在亮丽多姿,而恰恰是那些不尽完美但耐人深思的回味。

36

  在实用书法中,用笔就是去书写,不用考虑那么多,用笔方法的产生也全是因为实用。

37

  起笔的藏锋会铺开笔毫,以利于墨水的灌注,由此笔画清晰而易辨。

38

  收笔时的顿提或者将笔锋弹放出去,可以让笔毫恢复起始时的锥形,以便直接进入下一笔的书写,从而提高书写速度。

39

  实用书写中的用笔是随机的,没有预先设想的,直抒胸襟的,笃定的用笔,所以写出的笔画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的型。这种表现方式蕴含了丰富的艺术表达空间。

崔寒柏 节录古训

40

  所谓“被动用笔”,与实用书写中的用笔相反,它是一种按照视野或头脑中现成的笔画形状为蓝本去勾描的“笔法”,重在用笔去盖住理想的画面,不是写出来看效果,而是把效果用笔去“描”出来,看最后“描”出来的笔画有几分接近视野或头脑中预想的效果。

41

  “被动用笔”的始作俑者就是逼肖的临摹,尤其是要求初学者在没有基本用笔能力时就要求逼肖!

42

  “主动用笔”是在掌握用笔要领后再去调整用笔动作。字帖是楷模,是一面镜子,在对照中调整“主动用笔”,在模仿中感悟间架结构。

43

  在没有掌握足够的书写能力和速度时,用笔不可能达到重复古人字帖的水平,这时还非要惟妙惟肖,就只好放慢速度去“做”效果了。

44

  临得像是目标,但不是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掌握用笔的方法和结体的原理。描出来的像,但描的笔迹不能用于写,背出来的结体有型,但不能随意变通。

45

  临只能学习到书写的基础部分,也就是知道了怎样行笔,有怎样结构的字形而已,至于笔怎么才能自如地使用,结构怎样变换成自己的风格,单靠临帖是永远做不到的。

46

  从帖中只能学到一定程度的笔法,很多笔法还是要在自主书写中才能总结、把握和形成。

47

  在临帖中只能掌握某一家的结字方法,只有在自主书写中不断调整、增减,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结字风格和有自己特色的字形。

48

  我们临到的每一个字都是书写者在书写的一个瞬间,在某一篇中的那个字。这个字的存在是一个固定的形,但这个字在书写者的潜意识里,那只是一个感觉和模糊的形态,是一种随时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变通的“原型”。

49

  尽量不要背古字,更不要去字字都背,背习惯了,一写出来都是“古人”,做惯“古人”了,想写自己都难。背临的人书写的乐趣是背得准确,而书写者的乐趣是达意。

50

  自己的神韵不可能从别人处学来,自己的风格在古人那里更搬不来,只能找到与自己风格接近的去吸取、去借鉴。

51

  风格必须是自己的,格调必须是自己的,精神更应该是自己的,学不来,只能够从自己内心焕发出来。

52

  不要担心没有自己的字型,那是天生的,否则就没有笔迹学和笔迹鉴定了。字型就像每个人的脸,面由心生,每个人的脸没有一样的。

53

  我们非常尊崇古人的许多经典的笔画或应变的结体,我们常常通过临摹,掌握以后随时照搬。其实这些特殊产物只有在特殊出现时才精彩,我们要学习方法,不要去搬笔搬形。

54

  很多人临碑时会跟着碑的残破走,这样大可不必,因为这些不符合用笔的刀痕和剥蚀部分,一旦自然书写起来都变成了滞笔的地方。

55

  临写的纸有很多种,最好不要用洇水严重的生宣。

56

  所谓补笔就是初学用笔时动作没有练到位,只好放慢速度去填充,这是在描而不是写。描惯了,要么无法写快,要么写快了笔画就漏洞百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