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现实世界选择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选择了虚拟世界
虹野:现实世界选择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选择了虚拟世界
文/虹野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中国农村留守人口研究”团队(以下简称“研究团队”)自2016年开始,研究团队集中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与网络游戏这一主题,基于实地调研的成果,力图揭示游戏工业捕获留守儿童的深层原因。
在原题为《田野调查游戏工业是如何捕获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游戏之殇(一)》调查报告中认为“虚拟游戏正在一点点侵蚀留守儿童的现实生活”,而其中的原因有三个:电子游戏成为暂时逃离生活无意义感的唯一选择;游戏的“平等”保证了大批留守儿童的进入;游戏的“区分”让留守儿童在其中找到“个性”。
研究团队从微观分析了留守儿童沉迷游戏的三个主观因素,可是当我们尝试着去改变他们沉迷游戏的“诱因”的时候,却发现很无力。我们没有办法让留守儿童的生活更加有意义,也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生活中各种不平等的“身份”,甚至没有办法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个性化发展”。
甚至,研究团队发现很多意识到沉迷游戏是不好的行为的孩子,依然无法从摆脱对游戏的依赖,因为游戏可以给他们“快乐”、“平等的身份”和“个性”,他们在虚拟世界中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
现实世界选择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选择了虚拟世界。这个选择的规律很简单,现实抛弃了“农村”,农村无法给孩子们快乐、平等和个人的价值,现实让这些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无忧无虑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农村孩子成为被现实抛弃的孩子,自然而然,虚拟世界就成为了农村孩子的去处。
很多研究者会把留守儿童沉迷游戏归因于父母陪伴的缺失、游戏商的无良和学校教育的乏味、社区娱乐设施的缺乏,他们倡议立法让父母陪伴子女、立法监管游戏商,呼吁改变应试教育,加强社区建设,可是社会发展的车轮岂能是简简单单的一纸法律所能阻止得了的?
人性都是利己的,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欢迎农民工来创造财富,但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不愿意农民工来分享城市福利,无论是住房、教育还是医疗、保险,农村一直都是农民工的“寄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已成为常态,可惜进得了城扎不下根,农民工变不成城市人,城镇化进城就没有尽头,留守儿童就是常态。
只有儿童和老人的农村,不是一个健康的农村,这个病态的环境无法让牙牙学语的农村娃娃体会到父母的天伦之乐,“留守儿童”、好学生、差学生的标签让他们无法找到身份的平等,父辈的前途让他们迷茫,教育又无法提供个性化发展,现实世界的价值迷失就这么自然的发生了,即便是没有网络游戏,即便是没有网络,他们终究会找到自己逃离现实的方式,因为他们来自于病态的环境——农村,这里没有快乐的童年、没有平等的身份,没有个人发展的一切可能。
尽管,我们面对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性是那么的弱小,我们改变不了病态的农村,我们终究还是需要为留守儿童做些什么,我们需要让留守儿童找到快乐,获得平等,找到个人在现实中的存在感和价值。我们需要让农村的孩子知道努力的价值,我们需要各种平权法案,需要对农村孩子做出补偿,公平可以迟到,但是不能缺席。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