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05T【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
1994.05.05发行 全套4枚 发行量3594.25万套
(4-1)T 20分 明.三足圆壶 (10484.25万枚)
(4-2)T 30分清.四足方壶 (4501.75万枚)
(4-3)T 50分 清.八卦束竹壶(8131.75万枚)
(4-4)T 1元 现代.提壁壶 (3594.25万枚)
邮票规格:30×40毫米 齿孔度数:12度
整张枚数:50枚(10×5) 版别:胶印
设计者:王虎鸣、李印清 印制厂:辽宁省沈阳邮电印刷厂
宜兴位于长江下游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其独特的紫砂泥资源和灿烂的茶文化相结合,为陶瓷奇葩--紫砂陶的出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宜兴紫砂陶土的品种繁多,因此我们所见的紫砂茶具的颜色也五彩缤纷。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紫砂泥的材质特点有可塑性好;干燥收缩率小;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成品陶中有双重气孔结构;紫砂泥土成型后不需要施釉。
紫砂陶制作技艺举世无双,它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品类众多,有壶、杯、碟、瓶、盆、文具雅玩、人物雕塑等等。其中的茶具为代表之作。宜兴紫砂壶,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点:因表里不施釉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所烹之茗,醇芳隽永,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越宿不易馊;泡茶沏以开水时,冬不易冷,夏不炙手;赏用日久,越安放细润,光洁古雅,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赞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兼具,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形式的提高,使宜兴紫砂越出国境,饮誉世界。早在1962和1930年宜兴紫砂就分别在美国费城和比利时世界博览会获得金、银质奖。
紫砂壶造型独特,随意自由,既有大众喜欢的合欢壶、鱼化龙壶、吉祥壶、金钱如意壶等,也有文人雅士崇尚的梅段壶、竹段壶、菊瓣壶、南瓜壶等,又有鉴赏家向往的瓦当壶、古钟壶、井栏壶、印包壶、秦权壶等,不呆板,不重复,无一不引人入胜。
宜兴紫砂壶是在唐宋因茶而起,在明代以质佳、实用而兴,在清代由器美、技绝而风行深入人心。现今紫砂壶和紫砂陶的繁荣就是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来的。历代紫砂艺人,利用宜兴得天独厚的紫砂陶土,用灵巧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作出了富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艺术生命的紫砂陶艺珍品。
1994年5月5日,为弘扬中国历史悠久的紫砂文化,邮电部发行了《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全套4枚。
(4-1)为“明.三足圆壶”。主图选用了明代时大彬的作品“三足圆壶”,背景为汪文辅 “人间珠玉安可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诗句,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园不一相”。
“三足圆壶”又名“如意壶”,高113厘米,口径84厘米。壶呈浅褐色,闪烁有浅黄色颗粒,精光内蕴。壶身似球形,下承三乳头形矮足,壶盖贴塑四瓣对称的柿蒂如意云头纹,盖钮如珠,表面似石榴皮。壶的嘴柄相对,把稍下刻楷书款“大彬”。1984年在无锡县甘露乡萧塘坟华涵莪墓中出土。现收藏于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
时大彬(1573--1648),是著名的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的儿子,他技艺高超,做工精湛,确立了至今仍为紫砂业沿袭的用泥片和镶接那种凭空成型的高难度技术体系。被誉为“宜兴紫砂艺术的一代宗匠”。
(4-2)为“清.四足方壶”。主图选用了清代陈鸣远的作品“四足方壶”,背景为汪森“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怡神宁”的诗句,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方非一式”。
“四足方壶”高10.3厘米,口径6.7厘米。材质为紫褐色泥,砂质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敦实厚重。弯曲流,环形把手,下附四饼形底足,制作精细, 质朴大方,结构合理,用功独到。盖面鼓出,子口密缝紧凑,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若。壶腹刻铬“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钤“陈鸣远”篆书方印。这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品,属几何形类的方器。此壶的饼形底足,在陈鸣远款紫砂壶上屡见,已形成一种特征,亦可作为赏鉴鸣远壶的依据。现藏上海博物馆。
陈鸣远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两大特点: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他的作品塑镂兼长,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并能自制自署,铭刻书法,古雅流利,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
(4-3)为“清.八卦束竹壶”。主图选用了清代邵大亨的作品“八卦束竹壶”,背景为梅晓臣“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泥中泥”。
“八卦束竹壶”俗称“龙头一捆竹”。高8.5厘米,口径9.6厘米。胎泥材质细腻,呈紫褐色,紫润可爱。此壶设计极富中国传统文化意味。器身造型以64根细竹围成,工整而光洁,意境自然,腰间束带以圆竹装饰,壶底四周由四个腹部伸出的8根竹子做足,上下一体,显得十分协调。壶盖微凸伏羲八卦方位图,盖钮为太极图式。壶流、壶把则饰以飞龙形象,别有生趣,将易学哲理巧妙地构思于紫砂壶上。制技精美,含意深邃,堪称紫砂艺术极品。壶盖内钤“大亨”阳文楷书瓜子形印。现藏南京博物院。
邵大亨(1796-1850),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
(4-4)为“现代.提壁壶”。主图选用了现代谷景舟的作品“提壁壶”,背景为欧阳修“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的诗句,中间是金石方印的篆文“艺中艺”。
“提壁壶”,高14.5厘米,宽18.5厘米。其壶盖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名。壶体扁圆柱形,平盖,扁圆钮,扁提梁,微曲线造型,结构严谨,刚中带柔,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是当代紫砂茗壶之一,也是顾景舟毕生的经典之作。提璧壶气质健伟,色泽紫中泛红,深沉朴茂,置放各种环境中品茗观赏,都能显其神彩。提璧壶不仅体现顾景舟大师精湛的壶艺,而且融合了高庄教授所设计的风格、神韵,达到最高境界的合作,体现出现代紫砂壶艺的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功能美、意境美的全能佳作。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顾景舟(1915-1996),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壶艺上的成就极高,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可说是近代陶艺家中最有成就的一位,所享的声誉可媲美明代的时大彬,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作品为海内外各大博物馆、文物馆收藏。
本套邮票以精美的紫砂壶为主调,是历代紫砂名家的代表之作,反映了紫砂陶艺的主要风格和造型,使人领略和欣赏到宜兴紫砂陶的艺术神韵。背景为浅灰色的中式信笺,用草书书写了著名文人咏紫砂壶的名句,并盖金石方印的篆文,方寸间融紫砂壶,诗词,书法,金石于一体,可谓珠联壁合,相得益彰,耐人寻味......整套邮票的设计匠心独具,典雅精制,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浓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