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学习笔记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虚中络,喎斜偏废减参珍,秦艽生地石膏共,羌独防芷细辛芩。
【注】虚中络,谓风邪中络之人,形气虚者也。偏废,谓半身不遂也。减参珍,谓八珍汤减去人参,加入秦艽,生地,石膏,羌活,独活,白芷,防风,细辛,黄芩也。偏废是中经之证,而亦可治之者,以此方能养血荣筋,为久病风人调理之剂。
乌药顺气汤是治疗的实中络,正气还是有一定实力的,所以方证可以有疼痛,也可以有麻木,但没有肢体的偏废。肢体偏废肯定是邪气更加深入一层了,麻木是邪气进攻到了肌肤,偏废则是进攻到了筋,所以要用本方养血荣筋。大秦艽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组成为:秦艽、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白术、茯苓、甘草、白芷、羌活、独活、防风、细辛、黄芩、石膏、生地黄。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外无六经之形证说明邪气已经突破体表这层屏障,进入了更深的地界,由于手足不能运动,知道邪气是侵犯了筋脉,筋属肝,肝藏血,平时筋总要受到肝血滋养的,现在由筋的不用推断出根源在血不能养。
血不会短时间内就虚下来,一定是平时已经就有不足,没有外邪时勉强可以支撑。外邪来袭时会找实力最弱的正气攻伐,平时血虚的病人肯定血分更容易招邪,组方自然要先用四物汤来补血养筋。调理中焦的药物这里用了白术和茯苓,和上方用干姜就明显不同了,用干姜表明实力相对充足,不太需要准备就可以作战;用白术和茯苓就显得底气不太足,需要准备一下粮草。这样气血都补充以后就可以考虑祛风了,本方是以秦艽作为君药的,它长得非常有特点,古人说它“罗纹错综如织”,一般植物的根都是直着长或分散长的,秦艽则是螺旋着长,互相盘旋交结在一起,这种螺旋劲使它善钻,所以能通经络。另外,风药多燥,而秦艽不燥,《冯氏锦囊秘录》:“秦艽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故养血有功。中风多用之者,取祛风活络,养血舒筋。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耳。”防风也是风药中润剂,但不像秦艽能养血,可见它润的程度不如秦艽,用在这里对秦艽起到辅助作用。前面的药物闻着都没有很大的气味,接下来的细辛就有一定的挥发性了,而用嘴尝细辛也有很强麻的味道,可以说细辛是一味既有气又有味的药物,再后面的白芷和羌独活则是香气扑鼻,基本是靠气来取胜了。我们对这些药物进行排列的顺序,和动物从海洋进化到天空非常相似(假设进化论是正确的)。四物汤可以看做是海洋动物,秦艽、防风在逐渐向陆地进发,到了细辛,由于它气和味都很强烈,可以看做两栖动物,再到了白芷、羌独活则已经飞上了天空。外邪是从空中逐渐进入水里,用药则是从水里逐渐升到天上。
本方还用了三味清热的药物,黄芩、石膏、生地黄,血虚而中风的病人会有化热的趋势,严重的会有便秘,很多中风后的病人腑气都不通畅,而本方证是“内无便溺之阻隔”,说明还处于无形之热的阶段,如果真有腑实的表现就应该参考后面的三化汤了。无形之热即可以在阳经,也可以在阴经。阳经的内热有少阳之热和阳明之热,所以这里分别选用了有代表性的黄芩和石膏,很多“经方粉”瞧不起时方,其实时方也往往有经方的渊源,这里就是把柴胡汤和白虎汤的清热药物挑出来。清阴血分之热用了生地黄,估计也是借鉴了犀角地黄汤的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