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W+师生家长都在看!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问:多给孩子一些接纳和自由,孩子就能变得更好吗?
答:孩子拥有的“伪自由”,最终解释权归家长所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最不满意父母的12种行为中,“说话不算数”占比42.2%,排名第一。
在很多育儿图书和亲子课程中都会反复强调一个观念——要学会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家长们大多铭记在心,但在实践的时候却一不小心就是大型“双标”现场:这样的心理矛盾造成的结果就是:我给你选择的自由,但我会否定你的选择,直到你的选择令我满意。比如:
“我是很开明的父母,我尊重你的选择,但是......”这话有没有听起来很耳熟?酒席上,你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但不能只吃肉不吃菜;放学后,你可以选择先写作业还是先放松,但选择先放松就是不上进;压岁钱,你可以自由支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练习册可以漫画书不行......毫无疑问,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激励孩子学习,并能获得良好的短期效果。达到约定的标准,我可以给予奖励,但你只能买我认为合适的东西。这份最终解释权归父母所有的“自由”,导致亲子间的信任被一点一点消耗殆尽。以至于到后来:
交易担保 天星微书 点击购买小学《教材帮》 小程序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丝毫不怀疑家长都能履行自己的承诺,只不过当我们意识到这份承诺可能给孩子带来隐患、期待的“自由”和孩子表现出的“自由”存在落差时,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一种纠结的情绪,希望帮孩子规避这些风险。只不过这些小小的诉求,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天大的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不要把“达到**目标,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挂在嘴边。这世上本就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与其给出无法实现的承诺,不如在此之前约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界限与范围。只要不超过底线,孩子怎么开心怎么来。如此,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孩子的自主权、懂得遵守规则,同时也明白怎样通过自我努力与约束达成自己想要的结果。比如,面对孩子看见什么都想要的情况,可以给出如下承诺:今天的游玩基金是100元,这100元你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用完即止。在理解孩子“不自觉”的同时,也善待自己的“做不到”。一旦承诺,言出必践。就像前文承诺孩子游戏充值的父亲,明知诉求不合理,但为求激励却依然满口答应。激励有度,要知道“把奖励当作学习的诱饵提出来,是一种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这种物质奖励会让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而把心思放在如何得到奖品上。相当于饮鸩止渴,虽一时有效,但会消磨孩子长远的兴趣。比如。第一次的奖励是一块巧克力,这个程度的激励持续了三天,三天后孩子就对巧克力完全失去兴趣,家长不得不一再加码。长此以往,当所有的激励手段均已失效,就可能恶化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快,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针对一时间无法兑现的承诺,不要以“下次再说、下次再买、下次再去”为搪塞。
儿子去年生日,刚好是周六,约定好一家人去迪士尼玩。但周五晚上接到领导的紧急电话,说项目出了点状况需要加班。
犹豫之下,我还是选择跟儿子直说并给了他两个选择:
第一:和爸爸同行,晚上妈妈回家陪你吃饭,下次再一起去迪士尼
第二:周日再去迪士尼
原以为的哭闹不止并没有发生,相反,儿子只是思索片刻便愉快的选择了第二个选项。睡前还不忘嘱咐妈妈:“早点休息。”
将心比心,当你尊重孩子的时候,即便没能守诺,孩子也能理解并感受到你的真诚。
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和榜样示范。这世上不可能有完全“一条心”的父母和孩子,但在冲突和分歧当中,我们依然能互相了解、彼此尊重,这便是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可能给不了孩子100%的自由,但可以给孩子100%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