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对于大学生来说,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作者: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01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02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
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
《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03
“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并不截然对立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
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04
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1读无用之书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
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2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
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3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05
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
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
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0)

相关推荐

  • 从三个关键词来反思 大学语文如何“创造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年4月12日 图见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搜狐号 https://m.sohu.com/a/240614719_283830 今年(注: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 ...

  • 大学语文研究也应该“接着讲”

    最近,有人把华中师大戴建业2013年的一篇文章<必修还是选修?--"大学语文"课随感>又搬到网上.戴建业是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当时已是一名较有名的专栏作家,他自称此文是一 ...

  • 未刊稿(1)大学语文与强军梦

    与军校老师合写 上世纪80年代初,在匡亚明.苏步青.徐中玉等人的倡导下,全国许多高等学校文.理.师.工.农等各科相继开设大学语文课,大学语文也成为军队院校本科教育的一门的公共基础课.经过三十多年来的稳 ...

  • 【汗滴化雨伴笔耕】老鬼//怀念我的老师王世伦先生

    怀念我的老师王世伦先生 怀念我的老师王世伦先生 那是我高中生活的一段回忆 记得九十年代的初期,中考阶段,一向理科学习很好的我却因中考失误,被录入普通高中就读,开学之初,心情沮丧.且行且读,对未来毫无长 ...

  • 【自由谈04】论坛│该怎样重拾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文选用照片均来自百度搜索 温馨提示:全文共约5000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如果您感兴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感谢您的关注! [写在前面] 十年前,由<新读写>杂志等发起主办" ...

  • 读温儒敏《语文讲习录》有感。

    第一辑 课改步子稳一些为好 第一辑,从北大学生眼中的语文课以及温如敏先生觉得论教育不要跑在起跑线上,等为题谈了语文课改的步子,应该稳扎稳扎,不要走得太急太快,要在尊重国情的基础上进行课改,如果脱离中国 ...

  • 一个老文青的自我救赎

    编者按: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有些实现了,有些忘记了,有些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并未忘记,因为它会在夜深人静时,被我们小心翼翼的拿出来,重新擦亮. 一个老文青的自我救赎 老文学青年简称老文青.他今年二十 ...

  • 北大教授陈平原:会不会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

    作者 |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 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l ...

  • 孩子,你要学会独立思考 丨21读书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卓越的思考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阅读培养出来. 21读书 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让孩子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编辑丨阿巷 01 你是反复担心个不停的人吗 ...

  • 陈平原:读书的诀窍

    有人会读书,有人不会,或不太会读书.只说"开卷有益",还不够.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有两个说法,值得推荐. 一是清末文人孙宝瑄的,他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 ...

  • 陈平原:“亲自读书”的重要性

    所谓"读书",不外借助文字.图像及声音,在知识的海洋里上下求索.这一寻寻觅觅的过程,是在挑战你的智力,锤炼你的意志,酝酿你的情绪,完善你的思考,等到你理清思路落笔为文时,其实已经& ...

  • 陈平原:当代人读书的三大歧途

    陈平原  中山国学堂  2021-6-12 . 今天的中国人越来越看重实际利益,越来越看重物质需求,越来越看重欲望,但是精神生活越来越少. 每天睁开眼睛,打开电视.网络,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 ...

  • ​陈平原: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斗,还有不满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读书的意义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 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人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 ...

  • 【周末悦读】陈平原: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斗,还有不满

    [导读]据2014国民阅读调查数据: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 ...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读书意味着你还在奋斗,还有不满

    读书的意义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 知书识礼其实是中国人的说法,知书才能识礼. 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 ...

  • 陈平原: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说到读书的策略,我的意见很简单:   第一,读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第二,关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第三,所有的阅读,都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作底色,这样,才不至于读死书,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