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人的角度告诉你,为什么说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数认为王安石变法是错的,祸国殃民,甚至认为王安石是北宋灭亡的罪人之一。从近代开始,中国积贫积弱,急需变法来富国强兵,在康梁等人的宣传下,王安石变法又被当成正面事迹来看,这种看法还写进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作为一个天天背历史的文科生,受教科书影响,我以前也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好事,王安石让北宋在一定程度上变强了。直到我读了当朝户部侍郎陈雨露写的奇书《中国是部金融史》,才弄明白了王安石变法为啥祸国殃民。下面简单说一下,看看大家能否理解。北宋到了第四位皇帝宋仁宗时期的确出问题了,朝廷养了大批无用的官僚,养了近百万毫无战斗力的军队,财政赤字大,急需变法。
王安石就是看到了这一点,积极要求变法,宋仁宗不理会王安石。还好当时王安石年轻,熬死了宋仁宗和宋英宗,继位的宋神宗年轻气盛,想大干一番,于是提拔任用了王安石,让他当副宰相,专门负责变法。有了皇帝的信任,王安石放手大干,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但是,让皇帝和王安石没想到的是,朝廷中绝大多数的大臣都反对变法。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大臣有曾布(曾巩之弟,被列入奸臣传)、吕惠卿(出卖王安石的小人)、李定(母丧不奔,后弹劾苏东坡)、蔡卞(王安石女婿)、章谆、邓绍(两面人)等,大多数是低级官员,声名狼藉的小人以及少数王安石的门生姻亲。反对变法的人有司马光、韩琦、富弼、欧阳修、吕公著、文彦博、苏轼、苏辙等,还有王安石的两个弟弟王安礼、王安国。相信略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看出来了,支持变法的名字基本没听过,反对变法的几乎全是名臣、大咖。这么多大人物一起反对变法,肯定有他们的正当理由。历史教科书上说,反对变法的都是被触犯利益的守旧派地主。这种说法过于简单、片面、教条。
多数官员反对变法,王安石不可能依靠他们推行变法啊。还好,前面提到的大人物都是体面人,不等王安石动他们,年纪大的就主动告老还乡,年轻的就主动请求去外地做官。剩下少部分跟王安石斗的都被贬官。王安石把朝廷大员换成了支持自己变法的人,开始铁腕推行变法。这就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一个影响:朝廷里好人全走了,剩下的几乎全是一心往上爬的小人。王安石变法造成民怨沸腾,底层人怨声载道,坚持了十几年被迫终止。但朝廷已经被王安石手下的小人们弄得乌烟瘴气,官员们的斗争手段和敛财手段都变成了下三滥。以前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众正盈朝,讲究体面的时代彻底过去了。王安石变法失败,新党失势后,旧党上台,但这一批旧党也跟着新党学会了各种下三滥的手段。无论新党还是旧党,都成了小人。苏轼这样的大名人遭到了新旧两党的排斥。
新旧两党开始了激烈的党争。这是王安石变法的第二个影响。此后,宋朝上就开始了新旧两党“翻烧饼”,大臣们不为正确,只为党争。北宋王朝的命运开始急转直下。王安石本人绝对是一个好人,跟苏轼、欧阳修等人一样,他推动变法也是为了让宋朝变好,为了什么却好心办了坏事呢?主要是三大原因:第一,古代农民负担重,最怕官员折腾。古代是农业社会,朝廷财政收入以农业为主。虽然宋朝商业发达,但还是以农业税为主。交商业税的主要也是中小商人,而非大商人。“士绅的钱如数奉还,穷人的钱三七分账”,是任何时代的惯例。大地主和大商人总是有办法避税,税负总是会转嫁到穷人身上,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在古代,高明的皇帝总是无为而治,少颁布政策,少改革,因为无论什么政策,执行的官员总是趁机中饱私囊,害苦百姓。不折腾对百姓有利。宋朝底层百姓,包括农民和中小商人,身上的负担本来就很重。王安石变法一来,朝廷中的小人们对百姓们自然毫不手软,农民、商人、地主都被他们折腾惨了。第二,王安石变法打破了官场平衡,掀起新旧党争,折腾起来没完没了。过去,为了养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文彦博等这一批名臣,老百姓的负担就很重。这批人还是要脸面的,对老百姓还是有所体恤的。王安石让一批小人得志,朝廷里全变成了小人,对老百姓的剥削压迫无所不用其极,老百姓的负担成倍增加。
从王安石变法开始,到宋徽宗时期,大宋朝廷里就成了小人的天下。你说王安石是不是对困难估计不足,好心办了坏事?第三,宋朝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国,只用简单的行政命令不可能管用。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低下,秦国的经济模式简单,人口规模也比较小。当时秦国大概只有五六百万人。而宋朝已经是一个人口接近一亿的大国,生产力高度发达,经济极度繁荣,王安石想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就实现富国强兵。显然把问题想简单了。大家也可以说一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