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古村】金华山头下村:古风古韵永流传
金华山头下村:古风古韵永流传
金义都市新区傅村镇山头下村,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名叫“蝴蝶形”的小山坡上,是“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全村大多数都姓沈。明代,沈约31世孙由义乌沈宅迁居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金华山头下村古村落规模较大,建筑类型丰富,选址严格依照中国传统风水理论进行,与“五行八卦”说暗合。
该村入口很特别,即在东面、西面、北面各有一个城门,南面则有两个。5道独特的城门连接着5条街巷,所有街、路、巷、弄一律。
据说只要关闭这5道城门,整个村庄就会形成一个独立的“城堡”,外人根本无法入内,而村内则可互相通行。村头一条外围道路为车马大道,历史上曾经是金华至义乌的官道。据说是按照“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建造设计的。每条小道旁边根据高低地势巧妙地挖置了排水沟渠,雨水沿着这些水道流下,形成了村内完善的排水设施,勾勒出我国古代城市雏形在金华和义乌交界处金东区傅村镇境内,景色怡人的潜溪和航慈溪蜿蜒流淌,在此汇合,注入八婺大地的母亲河——婺江。
山头下村因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而得名。村名普通而平凡,但走进村中,你却能发现许多“神奇”之处。据说,村里的始祖是猎户,迁到此处定居,沿溪一点点垦荒造田,经过几代人才有了现在的古村景象。当时村里人靠手工业致富,村里的染坊、蜡烛店在当年远近闻名。村口的古驿道,一头连接着金华城,一头连接着佛堂商贸市场,以前有古婺商道驿站,村里的古建筑和婺商文化渊源颇深。
清澈甘甜的溪水流经千年,滋养着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出灿烂的双溪流域文化。在这双溪汇聚背靠山的风水宝地间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山头下古村。
沿着村边潜溪旁的小道走进村子深处,青砖黑瓦的明清古建筑群,砾石铺设的巷陌,眼前的景致气韵生动。
村头一条外围道路为车马大道,据了解,这条车马大道原为金华至义乌的官道。
山头下村周围历史上有典塘、横塘、湾塘、安塘、经塘、破塘等8口池塘,浑然天成“外八卦”图形,村庄四周众水环抱,绿树成荫,为一处不可多得的人居生态胜地。山头下村格局保持原貌,布局独特,“开”字形格局接近古代州府城市的“井”字形,不少建筑用材考究,装饰华丽,完整度较好。
村东南有一棵八百年古樟,树冠高大优美,郁郁葱葱,正直壮年。村西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三孔石梁桥,村南有一座宗祠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本保庙,都保存完好。
据该村的沈氏家谱记载,山头下村的沈姓村民都是曾任金华太守的南朝文学家、史学家沈约的后裔。明朝景泰年间,一支沈约的后裔从德清迁到山头下建村定居,一直繁衍至今。
作为沈约后裔聚居地,山头下村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自古崇文重教,文风昌盛,好学上进,优秀的非物质文物遗产与村落形成有机的整体,既构成完整的、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形态,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村庄的自然风貌清静幽雅,具有浓郁的江南古民居建筑特点。目前,山头下村保存有沈氏宗祠、三益堂、西溪殿等明清时期的重点文保单位28幢,面积达2.96公顷;另有一般文保单位50多幢。它因背后有一座小山,村子建在山下而得名。村名普通而平凡,但走进村中,你却能发现许多“神奇”之处。村子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自北向南流过,东侧为慈航溪,西侧为潜溪。
村中的核心建筑之一“三益堂”始建于清代,位置在“蝴蝶”右边的翅膀上,寓意子孙展翅高飞。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沈氏老祖宗建造“三益堂”的用意,就是要教育子孙真正学会交友,明仁道、明事理,做到言而有信。“三益堂”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是双阳永照。厅堂及厢房上的楼梁雕刻也都十分精美,以戏曲人物图为主,吉祥花草为辅,充分体现了东阳木雕的风格。
山头下村还流传着两个仁义的故事。村中有一条河流,名曰“潜溪”。潜溪之上有座石板桥,桥身刻有“仁寿桥”三字,其下又刻有“沈感卿造”等字样。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沈约第四十一代孙沈感卿80岁那年对子女表达了一个愿望,他不想举行寿宴,想把做寿的银两捐献出去造一座桥,方便乡亲过河。然而遗憾的是,沈感卿老人没有等到那一天,临终前再次叮嘱后辈们一定要完成这一心愿。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沈感卿后人凑足造桥所需银两,建造了这座石桥,完成了老人的遗愿。
对于终日处于钢筋水泥的都市,看惯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人来说,这里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令人感到格外的清新与雅致。曲径通幽,铺满石子的小径,长着深深浅浅的苔藓,记录着岁月的浓浓淡淡,蜿蜒向前穿过一道又一道的门,然后消失在下一个拐角,只余下游客飞扬的衣袂和清脆的笑声。
沈约之三十六代孙沈文杰为五个儿子造了五座厅堂住宅,使该建筑群具备了整体的格局.以后的建筑就依此而发展:该建筑群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幢,民间仿西洋民居4幢,其中绝大多数是清代建筑;除规模宏大的民居群外,村东南有一棵栽于公元1456年前后的古樟,村西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的三孔石梁桥,村南油一座宗祠及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的本保庙,都保存完好。沈氏宗祠始建于嘉庆年间,距今210余年,位于傅村镇山头下村村南,坐东向西,前后三进,面积约900平米。宗祠气势宏伟,正门上书“沈氏宗祠”四个大字。正厅供着沈约的坐像,坐像身后头顶上有一条横匾,上书“人伦师表”,左右对联分别写着“礼尊五常成千秋人伦师表”“书著六朝为一代文坛领袖”。
先祖沈约是浙江湖州德清人,擅长诗文,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臣,被后人誉为历史著名宰相。沈约的第31代沈永进三兄弟,在距今555年,经神仙吕洞宾指点后,从义乌迁徙到这个村子,繁衍发家。数百年来,门庭兴旺,财源广进,人才辈出。
沈堂旺,参与研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沈才根,参与第一艘核潜艇研制……。
在山头下村宗谱上订有《沈氏家训》,共13则,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可谓沈氏家风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