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成新股业绩变脸背后真相是什么?

【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平说财经)

众所周知,2017年是新股IPO大提速之年。根据权威机构预测,今年A股将有大约420-480只新股发行,大大超过去年的227只和前年的219只。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称,这一方面是要解决悬空在A股市场上的IPO堰塞湖问题,另一方面加速IPO,就是审核制向注册制逐步转变的过程,注册制时代终将到来。

然而,新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实在大跌眼镜。截止9月27日,今年以来有347家新股上市。然而,中报数据却显示,在今年上市的347家新股中,有63家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业绩下降的公司占比18.16%。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超过50%的公司有5家。

如果再把时间线拉长,从最近两年上市的公司整体业绩表现看,2016年至今,总共有574家新股上市。中报显示,近两年上市的574家新股中,有149家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降,业绩下滑的公司占比27.24%,其中,17家公司净利润降幅超过50%。

新股一上市业绩就滑坡,中小投资者对此深恶痛疾,一边责骂上市公司不讲诚信,另一边也斥责监管部门没有对新股上市进行更严格审核。

不过,专家们也道出了次新股业绩陡然下滑的原因:这既与国内宏观经济不佳,企业业绩受影响有关,也与IPO排队上市冗长,部分企业存在上市之前狂冲业绩,上市之后持续增长又现乏力的情况。

同时,也有上市企业高层出来叫屈:季报不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季节性亏损不等于公司年报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而笔者也认为,一些行业的确存在经营季节性波动的特征,这也导致部分次新股季报或半年报业绩出现亏损,但有三分之一的新股上市后业绩集体崩塌就值得研究了。

实际上,企业上市之前都要想办法把业绩粉饰得靓丽一些,而当上市之后,业绩出现一定的滑坡很普遍。但有些公司在上市前后业绩出现了悬崖式下滑那就说明其做过手脚了,而监管者在审核时却没有查出来,被其蒙混过关。那么企业在上市之前究竟通过何种手段来把报表做得更完美呢?

第一,做假账,虚构利润,粉饰业绩。像欣泰电气,只是欣泰电气倒霉,最后东窗事发了,而随着监管部门对拟上市公司的审查趋于严格,做假账会越来越少,但却很难杜绝。所以,我们建议监管部门提高对通过假账混骗上市企业的违法成本,让后来的企业不敢再越雷池半步。

第二,通过会计技术手段,让企业报表上市前后判若二人。比如,一些拟上市企业为了提升业绩,将各种成本支出往后移。实际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减持之前业绩突然变好了,手段就是成本后移,先把成本不上账,等减持完了,成本上账,业绩又归真实。现在很多拟上市公司也是采用相同手段粉饰业绩。

第三,拟上市企业为了提升业绩,该进行资产减值的(尤其制造公司)不减值,等上市后资产减值又开始了。如某公司以前业绩近1亿,年增长20%(假如再按规定减值,就难有20%的增长速度了,可能增速会低于10%了)。

再假如,某上市公司1个季度业绩不到2500万,上市之前尽量将资产减估往后拖。而等上市之后突然在某个季度报告冒出来1000-2000万减值,业绩马上变脸成为负增长。所以次新股特别注意是否前几年连续进行资产减值,制造业上市公司有减值正常,无减值不正常。

针对部分新股业绩出现大面积变脸,所造成了次新股板块成为A股市场的“重灾区”,监管层目前采取措施通过降低“过会率”。截至9月25日中午,2017年以来发审委首发项目总计382家次,其中319家通过,首发通过率仅为83.51%。53家未通过,占比为13.87%,而2016年同期首发通过率约为92%。

此外,笔者还建议,应增加造假和粉饰业绩的上市企业惩戒力度,对业绩造假者还未上市的要取消其上市资格,并开出巨额罚单。而对已经造假成功上市的企业,一旦出现因业绩滑坡,导致投资者损失的,监管者应引导投资者进行“集体诉讼”维权。唯有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上市公司业绩大变脸才能得到根本遏制。

本文由平说财经(微信ID:bzzcaijing)供稿,观点犀利、时效性强,财经爱好者喜爱的内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