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文苑】王凌琴:郗家巷与王羲之的故事

郗家巷与王羲之的故事

文/王凌琴

历史上有一个王羲之“东床坦腹”的故事,被传为美谈。

故事说,东晋时,京口太傅郗鉴派一个门客拿了自己的亲笔信到王丞相王导家里,为自己女儿选婿。王丞相说,孩子们都在东厢房,看着选吧。门客到了东厢房,王家诸郎知有客来,都作矜持状。唯一人躺在东床上,自顾自的吃着,毫不在乎。门客回去报知郗太傅,郗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原来,这个“东床坦腹”的公子就是王羲之。郗太傅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这个故事因王羲之的大名被广为流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为女选婿的郗太傅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有治世之才的人物。

郗鉴是东晋时高平金乡人(今山东省金乡县),他少年孤贫,但博览经书,躬耕吟咏,以清洁儒雅著称。永嘉之乱,他聚集千余家,避乱于峄山。被称为“流民帅”。后镇守京口,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平王敦、苏浚之乱,被朝廷封为“高平侯”。

当时,王导、谢安家族把持朝政,“王与马,共天下”,朝中陶侃和庾亮各门阀势力联合起来,想要铲除王导,瓜分他的土地,他们就来拉拢郗鉴。可郗鉴不为所动,因为他当过流民帅,深受天下大乱生灵涂炭的痛苦,不愿意为了个人一己私利而置天下苍生于倒悬。他坚决不答应,陶、庾遂不敢轻举妄动,收了野心。后人评价郗鉴,赞扬他的济世胸怀和平衡能力,是他守住了国家,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受到了历代人们的敬仰。

到了后世,他的后代族人回到高平金乡过起了寻常日子。到了明末清初,他的一些后人被朝廷移民,先到山西洪洞,从那儿来到了陕西大荔县城安了家。这就是大荔县老城的郗家巷,现在属于西关社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郗家巷的老人们在茶余饭后,或是夏日午间,一把大蒲扇,一壶龙井茶,就谝开了。他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他们是东晋郗鉴、王羲之的后人,最爱炫耀王羲之“东床坦腹”的故事。然后就侃侃而谈他们家族迁徙的经过。

郗家于明末清初从山东南部(可能是金乡县)来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作为移民,被迁到了大荔县境内,就在县城里安了家。当时领头的人叫“郗能”,是他带领大家餐风饮露,辗转流离到这儿的。后来就在县城的西南角住了下来,他们聚族而居,渐渐形成了一道巷子,因这道巷子的人全姓郗,遂叫“郗家巷”。郗家有流传几代的老家谱,上面就记载了他们的祖先,籍贯,以及辗转移民的经过。现存于郗家后人手中。

迁到大荔后,郗家人做小买卖,攒了钱就盖房置地,渐渐地走出大荔,到各地去做更大的生意,家业兴盛起来。他们在甘肃平凉买了两架山,伐了木料,扎成筏子,通过渭河顺流而下,直到大荔县的渭河边,然后运到城里,一边在南城内的木料市场出售,一边挑了最好的为自己盖房置屋。所以,郗家巷的建筑在县城里数一数二。所用的木料,赛过了山西王家大院,砌的砖墙,全部是清一色的水磨砖,香杆灰。(香杆灰就是说,砌墙的灰缝只有香杆粗)门口檐下都铺着青石,下雨走巷道里淋不着雨。

当年,郗家巷是大荔县城建筑最好的街巷。正是因为它的精美和大气,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就设在这儿。后来,中医院也设在这儿。用的就是郗家祠堂。郗家巷因为中医院而红火起来。到现在,中医医院挪走了,街道变得有点冷清。但楼房整齐,街道平整干净,仍是宜居的好地方。只是街上还有个别残留的旧房、旧柱子。旧房上面的砖雕、木雕,旧柱子下面的柱顶石,雕刻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民国时,郗家的族长叫“郗惜斋”,人称他“儒学家”。他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常用孔子学说做人行事,教育后人。凡事以家族利益为先。他有一个弟弟,长得身材魁梧,面貌俊朗,从小在私塾中读书,学识很好志向远大。到了婚配年龄,他为弟弟选了门当户对的人家的女儿,可他的弟弟却坚决不同意,但兄命难违,他被迫结了婚。婚后不久,他就离家出走,到南方求学游历好多年。也许祖先“东床坦腹”婚姻美满的传奇故事对他影响太深,也许他有自己心仪并承诺的心上人而银河两隔,也许世道险恶而壮志未酬,最后竟然学了李叔同、苏曼殊,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出了家,再也没有回来。

八十年代,郗惜斋的外孙从台湾归来,他小时在郗家巷长大,后来当了兵,1948年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但他念念不忘的是外婆家,两岸开通以后,他专程来到了郗家巷,看望他的亲人,重游昔日的乐园郗家巷,了却了多年的一桩心事。

郗家巷现在几乎全是店铺,楼房,好些家庭因为分支搬了出去,只剩下一两所旧屋,还在述说旧日的故事。

(郗伯骞先生、郗永利先生讲述)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