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故事】王凌琴:​炮火下的课堂

炮火下的课堂

——抗战中的大荔之四

文/王凌琴

1938年十月十日,大荔县城东大街女子小学里面,正在召开有全城七所小学参加的纪念“双十节”大会,会上校旗招展,歌声飞扬。突然,天空出现了几架飞机,向这里扔下了炸弹,当场炸死了两名女学生,受伤多名。

飞机在县城上空徘徊,又向北大操场的桑树园扔下了几颗炸弹,,茂密的桑树园被炸出了一个大坑,躲在桑树园中避难的市民被炸得血肉横飞,烂衣片、人的胳膊腿、头发,都被炸的挂在了桑树上。

这次轰炸损失严重,女子小学停办了。直到第二年开春,才迁往县城东边的长安屯,和长安屯小学和了校。

这年,我刚刚从女子小学毕业,十六岁,没有事做,非常郁闷。尽管黄河东岸炮声隆隆,同州一带敌机骚扰,轰炸连连。但我不甘心半途而废,总想踏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但路在哪里?却是一片迷茫。我在迷茫中徘徊等待着。

虽然时局危急,但大荔人并没有被日寇的嚣张气焰所吓倒。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我待业在家,时不时地有人提亲,都被我拒绝了。

1940年,县上筹建了大荔中学,还没有完全竣工。秋季就开了学,招收三个班。我去报考,被录取。成了大荔中学的首届学生。

当时大荔中学的校长是姚一征,教导主任是丁寿光,训育主任是高汉卿,还有从陕北来的田均田,以及他的妹妹田嘉菊,等等,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为大荔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入学后,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就去城墙上拆砖,搬回学校用于建房。记得县上富商赵松泉拿出了四万大洋资助建校,开学后,适逢赵母去世,他又节省丧葬费用,拿出一万大洋资助开学。为了感谢他,全体学生参加了赵母的葬礼,为老人家送行。

1940年以后,形势更加紧张,日本的飞机经常来骚扰,县城有了警报。一天中午,突然响起了凄厉的警报声,我和侄儿很快跑到了城外防空洞躲起来。这时飞机炸弹扔了下来,炸毁了崔家巷一大片房屋,包括我家的前房,父母亲没来得及跑,躲在了后院厦子房里,才幸免于难。好险哪!记得有一首“警报歌”,在当时广为流传:

警报,警报,敌人的飞机来到......

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也为了训练学生应对战争的能力,学校后来就出了县城,在丁家湾宿营。当时叫“童子军”,都穿灰色服装,领章上有“童子军训”四个字。担任教官的,叫张必达,是个高个子,精神抖擞的三十多岁的军人。我们就在丁家湾的地里露营,上课,埋锅做饭。但学生们都志气高涨,豪情满怀。我们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等,以及早已被谱曲的岳飞的悲壮高昂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河湾里,大树下,就是我们的课堂,老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我们的心头都充满了豪情和悲壮,充满了壮怀激烈的牺牲精神。生活再艰苦,我们不怕,更加努力的学习。记得当时还有一首小放牛民歌:

卢沟桥为什么叫卢沟?

卢沟桥是哪年哪月修?

桥有多长多宽多少个洞?

桥上的狮子又有多少头?

.........

还有一首歌忘了名字:

高粱叶子青又青,

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打火药库,后炸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

唱这两首歌,就会联想到卢沟桥事变,联想到“九一八”,大家都潸然泪下。遥望黄河对岸的中条山,那里正战火纷飞。日寇的暴行使我们怒火满腔,这些优秀歌曲歌更给了我们无穷的勇气,使我们增添了必胜的信念。

1943年,在这样艰难困苦的学校生活中,我读完了初中。这时因战争父亲的瓷器生意萧条,经济来源骤降。我考了同州师范。当时民国政府为了培养教师,包揽了师范学生上学费用,人们称为“吃军麦”,吸引了不少家庭困难的学生。

我走进了同州师范大门,不过学校还在大荔城东的娘娘庙。1938年日寇轰炸时,同州师范被迫迁往泾阳,1940年才迁回来。回来后也不敢进城,就住在城外娘娘庙,再危急时就撤到城外乡间田野,但从不影响上课。这已经成为学校常态。在娘娘庙一直住到1944年,才回到原学校。(今天的县政府)整整漂泊了六年。

敌人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摧毁不了我们的意志,炮火下的课堂始终坚持着。就像西南联大一样,在战火中依然挺立。中华民族的文脉不会因战火而中断。

1945年八月,抗战胜利了,我们走上街头游行,跳啊蹦啊,欢呼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第二年我毕业了,被分配到尚勤小学任教。解放后的1956年,我担任了小学校长。此后在漫长的人生中,我始终战斗在教育战线上,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后记:2006年采访王莲巧老师,她讲述了上面的故事。她家挂有一副郗伯骞先生撰写,王喜洋老师手书的对联:巾帼老校长绛帐毓秀,社会新贤达风流倜傥。就是人们对她一生的评价。如今,王老师已经仙逝,非常感谢她的讲述,为我们留下一段宝贵的抗战历史。让我们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