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书学”的研究与展望 2024-06-20 00:45:57 中国过去没有建立自己的“古文书学”学科。虽然早在1914年黄人望编《史学研究法讲义》时已经提到古文书学(此承侯旭东先生惠示),但那不过是摘译介绍日本古文书学的内容而已,在此后的史学界影响甚微。直到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今古代史研究所)几位研究古文书的年轻同仁倡议开办“古文书研究班”,才揭开了建立“中国古文书学”的序幕。2012年第一届“中国古文书学学术研讨会”在历史研究所召开,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正式建立。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文书学研究”立项,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得到学术界支持和国家承认。2020年末这一项目大致完成,2021年3月1日召开了结项会议,标志着“中国古文书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关于“中国古文书学”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支持后的进展与成果,已有文章做了详细介绍。本文结合个人研究,谈一谈“中国古文书学”的研究特点和今后发展。加强“中国古文书学”的理论探讨所谓“中国古文书学”理论,主要包括探讨和定义“文书”“古文书”“古文书学”,“古文书学”研究的性质、对象、范围、视角、方法、特点,以及与档案学、古文献学、历史文书学的区别等方面。我曾在《关于“中国古文书学”的若干思考》中指出,古文书学意义上的“文书”应该具有的性质或特征是:第一,它是未经后人改动过的原始资料。第二,它不包括各种撰写或编纂的典籍。第三,它一般是用文字书写的。第四,它以发件人向收件人表达意图者为主,同时包括帐簿等经济文书。第五,它应具有完整格式,例如牒、状类文书一般应包括发件者、收件者、结尾用语、日期等要素(《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年第2期)。此前在《“中国古文书学”:超越断代文书研究》中,关于古文书的定义我还写过:中国古文书学研究的主要是出土或传世的、近代之前的文书资料,“以手写为主,基本不包括雕版印刷的文献,但若有文书集成或文书档案类刊本,似亦可包括。至于材料,则不论甲骨、青铜器、简帛、纸张和砖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25日第5版)。对此定义,有学者特别是研究明清古文书的学者认为,明清古文书很多都是刻印的,因此对“古文书”的定义不能局限在“手写”上。这一意见是有道理的。我想定义“文书”的关键是看它有没有保留文书格式,因为“格式”是“文书”的灵魂,如果去掉格式,文书就与文献没有区别了。所以,那些刻印的文书如果具有完整格式,或者与原始文书保持一致,似乎就可以将其定义为“文书”。关于“中国古文书学”与日本古文书学的异同,我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表现在古文书的来源上。中国古文书有出土与传世两大来源,而日本主要是传世文书。第二,表现在古文书的类型上。由于权力结构不同,日本古文书的类型更为复杂。近来有学者认为将文书刻石留存,也是中国古文书学的一个特点。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李雪梅《中国古代石刻法律文献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收录从战国到清末石刻文献8223种,其中公文碑占很大比例,如唐宋金元时期,公文碑在同期法律碑刻数目中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仅蒙元时期的圣旨碑、公文碑就有193份。这些公文碑完整保留了公文格式,包括敬空、提行、印章、画押等,显然就是古文书的原样镌刻。以刻石方式如此大规模、多地域、多场合地保存古文书,确是“中国古文书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总之,关于“中国古文书学”的定义、特点等理论问题,今后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从“古文书学”视角研究古文书所谓“古文书学”视角,就是采用符合古文书特点的角度,从文书的格式和语言、运行方向和规律、附属要素如署名印章画押,乃至文书的物质形态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例如研究诉讼文书格式,可知唐代因等级不同分别使用了“辞”和“牒”。“辞”的格式特点是年月日姓名及“辞”置于首行,且有受理官司名称,最后有“请裁,谨辞”类套话。“牒”的格式特点是年月日姓名置于末行,没有受理官司名称,在“标的”之下以“牒”起首,结尾有“请裁,谨牒”字样,最后在姓名下复有“牒”字。“辞”和“牒”的内容都可以称为“状”,后来就出现了用于诉讼的“状”文书。这种“状”同时含有“辞”和“牒”的特点。随着“状”的逐渐普及,“辞”变得少见,“牒”也逐渐被淘汰,结果就是“状”取代了“辞”和“牒”,成为后代诉讼文书的主要类型(《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4卷)。学术界以往对文书格式特别是公文书格式有很多研究,其特点是宋代以前以复原文书格式为主,宋元以后以分析文书格式的复杂构成为主(《中国古文书中的公文书样式研究综述》,《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9辑)。再如从敦煌吐鲁番文书出发研究契约文书中表示其真实性的方式,发现在近500的时间内,其方式依时代不同主要有三种:第一阶段的用语特色是“各自署名为信”,主要行用于高昌国时期。契约当事人主要采用署名方式。第二阶段的用语特色是“两和立契,画指为信”。从唐贞观二十年(646)前后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9世纪中叶。第三阶段的用语特色是“恐人无信,故立私契,用为后验”,从唐末五代一直延续到北宋初年,采用的具体方式主要是画押(《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8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特别是“画指”(画出中指3个指节)的出现与普及意味着什么,值得今后继续进行研究。古文书物质形态方面还有如纸张研究。日本古文书学者对此十分重视。例如日本中世纪有一种传达天皇旨意的文书,纸色很重(往往是墨绿色)又很粗糙,被称为“宿纸”(再生纸)。为何会用这么粗糙的纸呢?原来在天皇旨意下达的流程中,先要由“蔵人”(天皇秘书)承受天皇“口宣”,将“口宣”记录下来,做成“口宣案”,非正式地传达给受书人。换言之,这种再生纸文书原不过是天皇旨意的笔录(小岛道裕《中世の古文书入门》2016年)。明白此点,则只要看到用这种颜色很重很粗糙的纸做成的文书,就能了解其运行程序和所起的作用了。中国古代对文书用纸也有明确规定,例如唐代诏敕一般用黄麻纸和黄藤纸,赦书则用绢黄纸之类。用纸之外,印章的使用也值得研究。一般而言,文书的印章钤在日期上,是要保证文书发出时间的准确性,以检查文书处理是否有所延误。还有一种钤印,是在文书上“随处印署”(北宋《天圣令·杂令》)。这是一种怎样的印署?值得研究。还有学者提出要把“人”的因素纳入古文书学的研究范围,那当然是更高层次的追求了。宣传和普及中国古文书学中国古文书学自建立以来,为宣传和普及这一新兴学科,我们每年一次,先后召开了8届古文书学学术研讨会,其中有3届分别是与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邯郸学院合办的。我们还与中国政法大学共同主办了2次“古文书学研习营”。这些活动宣传普及了“中国古文书学”的理念与知识,使更多学者加入“中国古文书学”的研究队伍中来。为了普及古文书学知识,让历史研究者和学习者知道什么是古文书、古文书的形态如何、怎样阅读和理解古文书,我们编写了《中国古文书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读本》将先秦到明清的古文书大致分为5类(官府往来文书、契约文书、帐簿文书、诉讼文书、书信文书),然后在每类文书中选取若干,介绍给读者。为使读者对古文书有个整体概念,《读本》在每个断代每类文书之前都有“总论”和“小序”,介绍本断代本类文书概况。每件文书先给出图版,以及该文书的录文,然后进行“注释”和“解说”,解释难解词语,解说文书出处、材质、尺寸、内容、价值等,最后给出有关该文书的参考文献。有此一书,读者对于中国古代文书的基本样式和特征就能了然于胸。《读本》可以说是“中国古文书学”的入门书。今后在普及中国古文书学方面还可以做以下工作。第一是继续编写古文书入门书,并像日本学者所做的那样,将上行、下行、平行文书都用图示方式标出文书的发出者、接受者、结尾用语、署名等级、日期印章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读懂文书。其实,国内特别是明清文书的研究者已在使用图示方式分析文书的结构(参见沈蕾《清代官府往来文书的装叙结构分析》,《档案学研究》2019年第3期)。这样的图示图解方式,对于初步接触古文书的读者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第二是编纂古文书用语辞典。现在关于古文书的语言辞典,国内只有刘文杰编写的《历史文书用语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但仅有“明·清·民国部分”。今后应该组织力量编写一部从战国秦汉直到明清的古文书用语辞典,以方便学者习读各个朝代的古文书。第三是争取让“中国古文书学”进入校园,成为学习古代史的学生在史料处理方面的基础课。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普及古文书学知识,使历史学系学生面对古代史料时能多一种视角,自觉运用古文书学的方法研究古文书进而研究历史。中国现存古文书有百万件之多(还不包括清宫档案),如何运用古文书学的理论、视角、方法去处理这些文书,并通过这些古代曾经实际使用过的文书来揭示当时“人”“事”“物”的流动,乃至历史过程的方方面面,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希望有志于此的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加入古文书研究的行列中来,加入了就会发现这其中别有洞天,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 编辑:刘星 赞 (0) 相关推荐 刘诗平读《三升斋随笔》—— 在敦煌和长安发现世界 <从学与追念><学理与学谊><三升斋随笔> 荣新江先生的新著<三升斋随笔>于2020年6月由凤凰出版社作为"凤凰枝文丛"出版,收录作 ... 郝春文:百年敦煌学史之学理总结 在我国当代学术史上,敦煌学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是敦煌学内容丰富,举凡宗教.历史.语言.文学.美术.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无所不包,系百科全书式的学术领域,仅文献就不少于7万件,另外 ... 大学老师来告诉你,历史学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 本期专业介绍人要瑞芬,内蒙古察右中旗人,80年代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曾长期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现定居加拿大. 公众号平台向我约稿谈历史学这个专业,我心里很没底,感觉为难,不知该如何下笔,我担心行 ... 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 | 刘慧:近二十年中国的波斯文历史宗教文本研究(中波双语) 编者按 本文摘自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主任刘慧副教授在"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上的发言稿. "后疫情时代的中伊汉学与文化发展论坛"由北 ... 众神在此相遇——敦煌艺术的滥觞及敦煌学的诞生 一.藏经洞的发现与浩劫 ▲ 丝绸之路通往敦煌的三条线路 真实位置索引图 制图:paprika 敦煌,一个位于中国西北的边陲重镇,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这个历来被中国人视作军事要地的地方,因为藏 ... 20世纪初最具争议的三位中亚探险家 历史已经过去,苛责之声仍未沉淀,斯坦因.斯文·赫定.伯希和是中亚考古研究不可不面对的功勋抑或千古罪人.一方面,我们要正视他们在中亚考古或敦煌学研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当时将他们也称为探险家,说明中亚考 ... 2016/2017年度布瑞克中国生猪行业年度研究及展望报告 一.布瑞克简介 布瑞克公司创始于2008年6月,是注册于首都北京中关村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布瑞克从农业咨询业务起步,通过八年多的发展已成为集农业咨询.信息技术.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和金融投资为一体的综合 ... 杨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展望 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刊 作者:杨卫 编者按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组织开展的项目,目的是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国家工程科技智库,搭建我国科技规划平台,发展适合我国 ... 梅立润 陶建武:中国政治信任实证研究:全景回顾与未来展望 全文字数:5500字 阅读时间:约17分钟 编者按:政治信任是中国政治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中国政治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相关的学术成果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说.基于这一背景,本 ... 前沿研究: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展望 | 中国工程院院刊 提升思维层次 导读 到2035年,我国在工程科技方面将与美国并驾齐驱.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期 作者:杨卫 来源: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展望[J].中国工 ... 战略研究丨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展望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17年第1期 作者:杨卫 来源: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1):1-3. 编者按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 佳文赏析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陈述彭学术思想的引领...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全球变化的重要诱因和结果,探测与模拟土地系统的动态变化是理解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产生了显著 ... 中国液体洗涤剂行业发展深度研究及投融资模式分析报告2021年版 第1章:中国液体洗涤剂行业发展综述1.1 液体洗涤剂行业定义及分类 1.1.1 行业概念及定义 1.1.2 行业主要产品大类 1.2 液体洗涤剂行业统计标准 1.2.1 液体洗涤剂行业统计部门和统计口 ... 全球与中国巴沙木行业规划研究和远景目标建议报告2021年版 第1章:行业综述1.1 巴沙木 行业简介 1.2 巴沙木 主要分类和各类型产品的主要生产企业 1.3 巴沙木 下游应用分布格局 1.4 全球 巴沙木 主要生产企业概况 1.5 全球 巴沙木 行业投资和 ... 《國華》上所见“新来”的中国画——近代日本中国美术史观的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以日本著名美术杂志<國華>从创刊号到 1945 年之前刊载的"新来"中国画为调查对象,调查何时.由谁带来 ( 或介绍 ) 了哪一种类的中国画作品,并通过 ...